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初中科学课程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中,笔者发现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构建和谐课堂,发挥科学教育的功能。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将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将转变单一的知识传递和服务于应试教育的陈旧思想。文章结合初中科学课程改革实践情况,探讨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原科学课程的魅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践能力;科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0-02
引言
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挖掘生活化元素,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对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主动性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师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重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程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背景下,我们还要开展科学信息化教学活动,发挥其优势,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科的积极性。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感受科学课堂的生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我们还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科学探究主动性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讲解教材和反复的习题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科学教材在案例的编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利。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视生活元素的融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并体验到解决生活实际遇到的科学问题的乐趣。
例如,围绕“水的浮力”组织与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与浮力有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如游泳圈和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力量让游泳圈和轮船等物体浮在水面上呢?为什么把铁块放入水中就会下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科学素材,也是他们想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好奇心出发,把这些生活化素材运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科学概念。
科学生活素材丰富了科学课程资源,提升了科学课程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程的外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选取科学生活素材时,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出发,只有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才能真正促使他们主动探究。
二、挖掘情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情境的运用,这是调动学生思维,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問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各种考试中,情境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应只是单一地运用情境,而应将之与问题教学法进行有机整合,使情境中带有科学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从科学教学内容的维度和科学探究的维度及学生认知的维度着手,使问题情境更具全面性。
例如,围绕“机械能”组织和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真实的案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辆大巴突然出现刹车失灵的情况,很快这辆大巴车与前车撞击发生交通事故。这样的案例学生经常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案例既可以为学生讲授科学知识,又能渗透安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如在高速行驶当中的大巴车具有哪些能量?事故发生时两车撞击,大巴车的能量去了哪里?在处理交通事故时,交通警察判断车祸发生之前的车速靠哪些依据?在车祸发生的过程中,车辆由运动到静止,能量转化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这些科学探究问题来源于具体的情境,学生也很有兴趣了解相关知识,因此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判断,这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科学情境的设计和运用。
三、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学课程的实施要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让他们真正在实践探索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时,我们既要围绕教材开展实践活动,也要融合多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使科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整合性。有效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是进行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如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自然和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等不同领域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做出自主选择,每个学期参与两到三个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在选择科学实践教育资源单位时,教师要认真考察,在确保安全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去。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索的品质以及创新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了不同学科,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使课程具有整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围绕无线电测向这一类科学活动构建和实施相应的课程时,易受到学校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此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场地,不然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真正体会到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科学实践活动为我们开展整体性教学创造了条件,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科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知识。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初中生来讲,如果完全靠抽象思维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会比较困难。自开展信息化教学以来,我们利用信息技术集声音、图片及影像于一身的特点,发挥它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科学体验。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构建和实施中的应用,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拓宽了课程实施的渠道,丰富了科学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课程的魅力。
例如,围绕“生物和非生物”组织与开展科学教学时,把各种动植物都带到学习现场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比较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就能使学生足不出户便直观地感知多彩多姿的生物世界,使他们萌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丰富了科学课程的内容,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知识比较抽象,有时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态的演示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如围绕“物质的特性”组织与开展科学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动态视频来了解物质状态变化情况。
新时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结合的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感受生动的科学课堂
在科学课改的背景下,构建和实施科学课程需要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其中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生成有趣的科学探究课程,又有利于学生在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生思想的碰撞,掌握更加丰富的科学探究方法,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科学课堂的生动性。所以,我们应围绕科学教学内容,分配科学合作探究小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如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组织与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科学素材和现象,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素材。在开展合作小组学习时,有的学生提出:“冬天玻璃窗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提出:“在秋天的清晨,我们会发现小草上有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些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倾向不同,他们发现的生活现象也不同,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能使他们了解生活中更多的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的科学现象,使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感兴趣,更加好奇,从而促使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科學知识。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合理组织下,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并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愿意参与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对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在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他们,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在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对生活元素的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忠盈.初中科学课堂转变学生前概念的策略初探[J].教师,2017(36):57.
[2]姚晓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心得[J].新课程(中学),2017(9):146-147.
[3]徐承翔.促进学生意义理解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7):54-56,63.
[4]谢信维.初中科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6):161.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践能力;科学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0-02
引言
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挖掘生活化元素,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对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主动性有重要意义,也是教师相信学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的重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我们创设生活化情境,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科学课程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开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新时期背景下,我们还要开展科学信息化教学活动,发挥其优势,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科的积极性。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感受科学课堂的生动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我们还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科学探究主动性
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讲解教材和反复的习题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初中科学教材在案例的编制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利。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重视生活元素的融入。这不仅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并体验到解决生活实际遇到的科学问题的乐趣。
例如,围绕“水的浮力”组织与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与浮力有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现象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素材,如游泳圈和轮船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是什么力量让游泳圈和轮船等物体浮在水面上呢?为什么把铁块放入水中就会下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科学素材,也是他们想了解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好奇心出发,把这些生活化素材运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科学概念。
科学生活素材丰富了科学课程资源,提升了科学课程的内涵,拓宽了科学课程的外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选取科学生活素材时,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经验出发,只有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才能真正促使他们主动探究。
二、挖掘情境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情境的运用,这是调动学生思维,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問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各种考试中,情境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应只是单一地运用情境,而应将之与问题教学法进行有机整合,使情境中带有科学探究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从科学教学内容的维度和科学探究的维度及学生认知的维度着手,使问题情境更具全面性。
例如,围绕“机械能”组织和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真实的案例。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辆大巴突然出现刹车失灵的情况,很快这辆大巴车与前车撞击发生交通事故。这样的案例学生经常在各种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这样的案例既可以为学生讲授科学知识,又能渗透安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如在高速行驶当中的大巴车具有哪些能量?事故发生时两车撞击,大巴车的能量去了哪里?在处理交通事故时,交通警察判断车祸发生之前的车速靠哪些依据?在车祸发生的过程中,车辆由运动到静止,能量转化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这些科学探究问题来源于具体的情境,学生也很有兴趣了解相关知识,因此能够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判断,这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在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科学情境的设计和运用。
三、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学课程的实施要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让他们真正在实践探索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时,我们既要围绕教材开展实践活动,也要融合多方面的科学教育资源,使科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整合性。有效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是进行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如在初中科学课程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自然和环境以及身体健康等不同领域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爱好做出自主选择,每个学期参与两到三个相关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在选择科学实践教育资源单位时,教师要认真考察,在确保安全性和实效性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去。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索的品质以及创新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了不同学科,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使课程具有整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围绕无线电测向这一类科学活动构建和实施相应的课程时,易受到学校场地和经费的限制,此时教师就要想办法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的场地,不然学生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真正体会到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科学实践活动为我们开展整体性教学创造了条件,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科学实践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知识。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
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初中生来讲,如果完全靠抽象思维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会比较困难。自开展信息化教学以来,我们利用信息技术集声音、图片及影像于一身的特点,发挥它的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科学体验。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构建和实施中的应用,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拓宽了课程实施的渠道,丰富了科学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课程的魅力。
例如,围绕“生物和非生物”组织与开展科学教学时,把各种动植物都带到学习现场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比较常见的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视频,就能使学生足不出户便直观地感知多彩多姿的生物世界,使他们萌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丰富了科学课程的内容,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知识比较抽象,有时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态的演示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知识。如围绕“物质的特性”组织与开展科学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教师制作的动态视频来了解物质状态变化情况。
新时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结合的切入点,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感受生动的科学课堂
在科学课改的背景下,构建和实施科学课程需要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其中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既可以生成有趣的科学探究课程,又有利于学生在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生思想的碰撞,掌握更加丰富的科学探究方法,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科学课堂的生动性。所以,我们应围绕科学教学内容,分配科学合作探究小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如围绕“水的三态”变化组织与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的水的物态变化的科学素材和现象,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素材。在开展合作小组学习时,有的学生提出:“冬天玻璃窗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有的学生提出:“在秋天的清晨,我们会发现小草上有晶莹剔透的水珠,这些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倾向不同,他们发现的生活现象也不同,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能使他们了解生活中更多的与水的三态变化有关的科学现象,使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感兴趣,更加好奇,从而促使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科學知识。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合理组织下,学生通过参与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并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进而愿意参与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对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在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把学习的权利归还给他们,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在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对生活元素的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忠盈.初中科学课堂转变学生前概念的策略初探[J].教师,2017(36):57.
[2]姚晓蕾.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心得[J].新课程(中学),2017(9):146-147.
[3]徐承翔.促进学生意义理解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7):54-56,63.
[4]谢信维.初中科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