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大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各学校纷纷开始探索思政教育的改革之路。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如何更好地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成为研究的重要方面。界定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内涵,提出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通过图形方式,分析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思想、原则、体系、保障、师资五个维度上,提出构建基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领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以期为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060-02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中小学及高等学校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也分别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等角度进行探索与实践。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视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内容。
一、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的必然性
(一)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立德樹人”作为现阶段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又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多年以来,思政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新时代背景下,单单依靠传统的思政教育已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思政课程显然已经不够,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与时俱进。
(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入,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越发多样化,一些不良的思想和作风不断侵入人们的头脑,由此产生一些恶劣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承载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每一名专业课教师都应结合自身所讲的专业知识,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具备家国情怀及较高的综合素质,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解读专业思政、课程思政
(一)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内涵
专业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由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立德树人,从而满足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课程思政则是授课主体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等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实施的一种课堂教学、教育方式。
(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注意事项
1.思政建设避免生搬硬套及走过场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应避免两个方面,一是生搬硬套,即为了思政而思政,不顾专业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况,生硬地进行思政建设,不但没有达到思政效果,反而影响正常的知识讲授;二是走过场,即认识不到位,将思政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只是表面做做样子,应付相关检查而已,没有深入的专业分析,不能将思政与课堂教学、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思政
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要求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寻找恰当的思政点,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而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牵强地进行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应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3.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应遵循知识为本的原则
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旋律,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专业知识去谈课程思政。教师应根据专业知识去挖掘思政元素,而不是为了课程思政而丢掉原本的专业知识。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专业知识为本,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等。
三、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
简单而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总纲,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开展。专业思政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和深化,又是专业育人更高程度的回归和体现。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思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手段,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又具体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并依据具体目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思政具体目标与要求。一方面通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在专业思政具体要求及方向的引领下,构建基于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系,并与思政课程密切结合,共同发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 四、构建基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领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思想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永远是行动的先导,且在一定高度与方向上指引着行动。思政建设必须结合教育背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展开,唯有如此,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要求,将三全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然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不断崛起与复兴,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更加频繁和密切,勢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原则上,既遵循共性,又体现差异
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与风格,同一高校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却是殊途同归,都是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开展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既要遵循共性原则,即遵循国家统一的指导思想,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铺开,又要结合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的社会需求,体现出差异性,结合高校及专业的自身特点,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彰显个性化与特色。
(三)体系上,从目标制订到实施过程再到评价体系设计,体现完整性
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价值目标等,然后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专业思政目标,进而再由制订的专业思政目标引领课程思政目标的构建,并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等的不同体现出差异性。任课教师在具体课程思政目标的指引下,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实现的具体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实施手段等方面,设计详细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并用于指导课程思政的整个实施过程。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同行评价、督导反馈等方式,设计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用以检测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能否支撑专业思政目标的实现,能否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四)保障上,既要有规章制度,又要提供经费资源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个教师或者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一项任务,辐射面广,涉及人员多,这就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与经费保障等作为支撑。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制订发布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指导意见或纲要,从方针、政策上予以指导,各高校在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制订本校具体的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规章制度、实施规划等,用于指导部门、教师等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从制度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思政建设必然涉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且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需要从思政建设目标、框架、要素、手段、评价等方面不断尝试与创新,这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
(五)师资上,转变观念,奖惩分明
高校大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大部分教师是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才是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思政建设而言至关重要。高校应通过培训、研讨、主题报告等方式,宣讲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重要性、意义、实施方案等,让思政建设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心里扎根生芽,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只有专业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等,才能真正推动思政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对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成绩优异、贡献卓越的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对思政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走形式的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并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禁止参加相关奖项评定等方式予以适当惩罚,引导教师正确开展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
[2]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3).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专业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060-02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中小学及高等学校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制度,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也分别从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等角度进行探索与实践。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视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成为亟待解决的内容。
一、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融合创新的必然性
(一)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立德樹人”作为现阶段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又是新时期教育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多年以来,思政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新时代背景下,单单依靠传统的思政教育已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提出的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传统的思政课程显然已经不够,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中,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与时俱进。
(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是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入,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腐朽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思潮越发多样化,一些不良的思想和作风不断侵入人们的头脑,由此产生一些恶劣影响。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承载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每一名专业课教师都应结合自身所讲的专业知识,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具备家国情怀及较高的综合素质,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解读专业思政、课程思政
(一)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内涵
专业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专业建设的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由专业成才到精神成人、立德树人,从而满足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课程思政则是授课主体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等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实施的一种课堂教学、教育方式。
(二)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注意事项
1.思政建设避免生搬硬套及走过场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应避免两个方面,一是生搬硬套,即为了思政而思政,不顾专业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况,生硬地进行思政建设,不但没有达到思政效果,反而影响正常的知识讲授;二是走过场,即认识不到位,将思政视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只是表面做做样子,应付相关检查而已,没有深入的专业分析,不能将思政与课堂教学、育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思政
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要求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寻找恰当的思政点,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中,而不是说每堂课都必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牵强地进行思政教学。课程思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应循序渐进,久久为功。
3.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应遵循知识为本的原则
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学习是专业课程教学的主旋律,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专业知识去谈课程思政。教师应根据专业知识去挖掘思政元素,而不是为了课程思政而丢掉原本的专业知识。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专业知识为本,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素养及专业能力等。
三、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
简单而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总纲,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开展。专业思政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课程思政的拓展和深化,又是专业育人更高程度的回归和体现。课程思政是实现专业思政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手段,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又具体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并依据具体目标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思政具体目标与要求。一方面通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在专业思政具体要求及方向的引领下,构建基于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体系,并与思政课程密切结合,共同发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不能截然分开。 四、构建基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引领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一)思想上,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思想永远是行动的先导,且在一定高度与方向上指引着行动。思政建设必须结合教育背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展开,唯有如此,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总任务要求,将三全育人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然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不断崛起与复兴,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更加频繁和密切,勢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重要影响,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原则上,既遵循共性,又体现差异
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与风格,同一高校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却是殊途同归,都是为我国未来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开展专业思政及课程思政,既要遵循共性原则,即遵循国家统一的指导思想,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进行整体设计,全面铺开,又要结合各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专业的社会需求,体现出差异性,结合高校及专业的自身特点,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彰显个性化与特色。
(三)体系上,从目标制订到实施过程再到评价体系设计,体现完整性
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价值目标等,然后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制订专业思政目标,进而再由制订的专业思政目标引领课程思政目标的构建,并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等的不同体现出差异性。任课教师在具体课程思政目标的指引下,从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实现的具体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实施手段等方面,设计详细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并用于指导课程思政的整个实施过程。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同行评价、督导反馈等方式,设计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形成闭环,用以检测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能否支撑专业思政目标的实现,能否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要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四)保障上,既要有规章制度,又要提供经费资源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个教师或者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一项任务,辐射面广,涉及人员多,这就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与经费保障等作为支撑。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制订发布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指导意见或纲要,从方针、政策上予以指导,各高校在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制订本校具体的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规章制度、实施规划等,用于指导部门、教师等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从制度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思政建设必然涉及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且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需要从思政建设目标、框架、要素、手段、评价等方面不断尝试与创新,这都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
(五)师资上,转变观念,奖惩分明
高校大部分课程是专业课程,大部分教师是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才是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加强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对思政建设而言至关重要。高校应通过培训、研讨、主题报告等方式,宣讲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重要性、意义、实施方案等,让思政建设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心里扎根生芽,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只有专业教师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意义等,才能真正推动思政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对开展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成绩优异、贡献卓越的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对思政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走形式的教师要及时批评指正,并通过参加教育培训、禁止参加相关奖项评定等方式予以适当惩罚,引导教师正确开展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
[2]靳卫萍.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的初步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