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炽开朗热情,平易近人;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延安时曾是鲁艺秧歌队的编导、设计、策划者,又是秧歌队领队的头儿。笛子的吹奏技艺高超,各类鼓击打的也很漂亮,学什么像什么,几乎无所不能。为此,被当时在延安的美国友人、撰写《西行漫记》作家斯诺的夫人在《续西行漫行》里称为“少年天才”。
音乐人生
2008年7月18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由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美国罗切斯特清唱剧合唱团,用中文为观众演唱《我的祖国》,领唱者(该曲首次领唱者为郭兰英)是作曲家刘炽的小女儿刘萤萤。
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我的祖国》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于1998年10月23日逝世,至今整整十年。
我与刘炽先生相识于60年前,即1947年夏。
1999年初,我在《刘炽百日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往事回忆:“初中毕业,正逢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模糊的革命热情,前往哈尔滨考进松江鲁艺文工团(鲁艺三团),考官是年仅26岁的刘炽。当时,我正青春年少爱幻想,还不懂人生、不懂艺术;不知外面世界多大、多宽,更不知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解放战争在激烈地进行,我在腥风血雨的洗礼中走上音乐之路。”当时“大家都习惯叫他刘织或刘志,其实名字应读炽(赤),炽字意为炽烈、炽情,热烈旺盛的意思。从1947年至1950年,我先后在鲁艺三团和鲁艺音工团与刘炽一起工作,可以说,刘炽是我的引路人”。
刘炽原名刘德荫,1921年4月生于古都长安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地方戏曲感兴趣。长安《易俗社》是历史悠久的秦腔剧社,观众甚多。刘炽家离剧社不近,放学后他一般先不回家吃饭,而是随着观众“溜”进(不买票)易俗社。在那里,他十分关注高亢、苍凉、婉转的唱腔,对于板胡、唢呐演奏的音乐亦很着迷,经常是饿着肚子直到终场才回家。12岁时,刘炽就成为一名古乐社的云锣演奏员,他那有板有眼地击打的云锣声,不时获得大家热烈的喝彩。为此,刘炽常这样对人说:“我是喝民族民间音乐的奶水长大的”。
1936年,15岁的刘炽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随后,他只身跑到有红军的云阳,在那里他参加了红军。伍修权将军亲手将第一顶红星八角帽戴在他头上。其后,刘炽随军去了延安。有红军经历的作曲家少之又少,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时,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主席台上特地高声问:红小鬼刘炽来了没有?当时我也在现场。
刘炽是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三期学生,时逢冼星海任音乐系主任,因此,他有幸跟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
延安时期,刘炽延续少年时对民间音乐的热爱,继续深入民间,在他口袋里总装着用土纸装订的小本子,为随时记录民歌而用。在刘炽所写的作品中,无不打上浓郁的民族、民间烙印,且又时时处处闪烁着崭新的情趣。如他参与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唱段《十里风雪》和喜儿唱的《红头绳》一段。
刘炽一生中写作的体裁主要是声乐(歌曲、合唱),其次是歌剧。他的《祖国颂》《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翻身道情》《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系列歌曲,在祖国大地被一代又一代人经久传唱,成为名符其实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炽很像美国作曲家福斯特。
刘炽的代表作之一《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主题歌,写于1956年。受名导演沙蒙之邀执笔《上甘岭》音乐的刘炽,来到长春,并把自己关进长影的“小白楼”之后,立即与服务人员立下“约法三章”:
1、一星期内不会客,不接电话,如有信先代收,暂不拆看;
2、不去餐厅用饭,请服务人员代送;
3、可能要“夜战”,但尽量不干扰他人,请谅解。
所住房间无钢琴,只有一支笛、一把口琴。
当刘炽安顿好进入创作状态时,首先排列出近几十年最受欢迎、且流行最广的民歌,然后一一写下曲名再精选出10首,从中寻觅其共性和个性。他不分白天黑夜,反复吟唱,反复推敲,最后终于在《芦沟问答》中拾到了《我的祖国》的种子或音乐动机,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诞生了。刘炽开朗热情,平易近人;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延安时曾是鲁艺秧歌队的编导、设计、策划者,又是秧歌队领队的头儿。笛子的吹奏技艺高超,各类鼓击打的也很漂亮,学什么像什么,几乎无所不能。为此,被当时在延安的美国友人、撰写《西行漫记》作家斯诺的夫人在《续西行漫行》里称为“少年天才”。
1977年,刘炽调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刘炽的歌,将会代代传唱,他亦会在天国欣慰地聆听后人的歌声。■
音乐人生
2008年7月18日晚,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由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美国罗切斯特清唱剧合唱团,用中文为观众演唱《我的祖国》,领唱者(该曲首次领唱者为郭兰英)是作曲家刘炽的小女儿刘萤萤。
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我的祖国》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于1998年10月23日逝世,至今整整十年。
我与刘炽先生相识于60年前,即1947年夏。
1999年初,我在《刘炽百日祭》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往事回忆:“初中毕业,正逢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年代。凭着对音乐的执着和模糊的革命热情,前往哈尔滨考进松江鲁艺文工团(鲁艺三团),考官是年仅26岁的刘炽。当时,我正青春年少爱幻想,还不懂人生、不懂艺术;不知外面世界多大、多宽,更不知前面的路有多长、多曲折。解放战争在激烈地进行,我在腥风血雨的洗礼中走上音乐之路。”当时“大家都习惯叫他刘织或刘志,其实名字应读炽(赤),炽字意为炽烈、炽情,热烈旺盛的意思。从1947年至1950年,我先后在鲁艺三团和鲁艺音工团与刘炽一起工作,可以说,刘炽是我的引路人”。
刘炽原名刘德荫,1921年4月生于古都长安一个银行职员的家庭。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对地方戏曲感兴趣。长安《易俗社》是历史悠久的秦腔剧社,观众甚多。刘炽家离剧社不近,放学后他一般先不回家吃饭,而是随着观众“溜”进(不买票)易俗社。在那里,他十分关注高亢、苍凉、婉转的唱腔,对于板胡、唢呐演奏的音乐亦很着迷,经常是饿着肚子直到终场才回家。12岁时,刘炽就成为一名古乐社的云锣演奏员,他那有板有眼地击打的云锣声,不时获得大家热烈的喝彩。为此,刘炽常这样对人说:“我是喝民族民间音乐的奶水长大的”。
1936年,15岁的刘炽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随后,他只身跑到有红军的云阳,在那里他参加了红军。伍修权将军亲手将第一顶红星八角帽戴在他头上。其后,刘炽随军去了延安。有红军经历的作曲家少之又少,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时,周恩来总理在大会主席台上特地高声问:红小鬼刘炽来了没有?当时我也在现场。
刘炽是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三期学生,时逢冼星海任音乐系主任,因此,他有幸跟冼星海学习作曲和指挥。
延安时期,刘炽延续少年时对民间音乐的热爱,继续深入民间,在他口袋里总装着用土纸装订的小本子,为随时记录民歌而用。在刘炽所写的作品中,无不打上浓郁的民族、民间烙印,且又时时处处闪烁着崭新的情趣。如他参与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唱段《十里风雪》和喜儿唱的《红头绳》一段。
刘炽一生中写作的体裁主要是声乐(歌曲、合唱),其次是歌剧。他的《祖国颂》《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翻身道情》《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一系列歌曲,在祖国大地被一代又一代人经久传唱,成为名符其实的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炽很像美国作曲家福斯特。
刘炽的代表作之一《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主题歌,写于1956年。受名导演沙蒙之邀执笔《上甘岭》音乐的刘炽,来到长春,并把自己关进长影的“小白楼”之后,立即与服务人员立下“约法三章”:
1、一星期内不会客,不接电话,如有信先代收,暂不拆看;
2、不去餐厅用饭,请服务人员代送;
3、可能要“夜战”,但尽量不干扰他人,请谅解。
所住房间无钢琴,只有一支笛、一把口琴。
当刘炽安顿好进入创作状态时,首先排列出近几十年最受欢迎、且流行最广的民歌,然后一一写下曲名再精选出10首,从中寻觅其共性和个性。他不分白天黑夜,反复吟唱,反复推敲,最后终于在《芦沟问答》中拾到了《我的祖国》的种子或音乐动机,于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诞生了。刘炽开朗热情,平易近人;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在延安时曾是鲁艺秧歌队的编导、设计、策划者,又是秧歌队领队的头儿。笛子的吹奏技艺高超,各类鼓击打的也很漂亮,学什么像什么,几乎无所不能。为此,被当时在延安的美国友人、撰写《西行漫记》作家斯诺的夫人在《续西行漫行》里称为“少年天才”。
1977年,刘炽调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刘炽的歌,将会代代传唱,他亦会在天国欣慰地聆听后人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