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可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总是把四十分钟超负荷使用,而不管这样一味追求效果的最大化是不是会得不偿失。事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慎重地把握这个限度。
一、关于“教学限度”
“教学限度”一词可理解为在以特定文化为载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高限度。
二、如何把握教学限度
(一)从定性角度约束教学自由,把握教学限度
1.教学内容必须精心选择
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挑选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衔接点和拓展练习,但应注意不能拓展无度,既要拓展学生课内与课外、书内与书外的衔接,又要巩固书本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汉语拼音时就应该把“音节教学”放在目标首位,而在课文教学中则要注意朗读和背诵是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连贯。
3.教学方法要适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要求学生活学语文的同时,教师重点应落在授之以“渔”上,要教给学生学法。例如,讲授新课时,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时,疑难字词句用符号法做标志;课后复习可指导学生将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收集整理,经常温故而知新。
4.教师情感渲染要点到即止
由于语文教学学科所具有的情感特色,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大肆渲染情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儿童引向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对儿童形成了温和的情感强制。这样,学生将会逐步放弃自己的感受,而迎合教师的权威的标准化的诠释。这对儿童的真实心灵是扭曲,而不是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引导”而非“主导”。
(二)从定量角度量化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活动
1.关注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益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最多的就是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益。很多教师认为时间的投入与效益的产出是成正比的,时间花费得越多,产生的教学效益也越高。殊不知,效益的高低与时间的投入并非成正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量化教学时间,教师的讲解要有度,不能洋洋洒洒满堂灌。
2.合理控制作业量
教学是否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识字教学。为了巩固当天所学,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有的可能是一两遍,也有的可能是三四遍,更有甚者布置抄十遍的,还美其名曰方便学生巩固记忆。那么,是不是这样的重复练习就没有量化的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减负增效出发考虑,都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每个生字抄十几遍,其实一个生字写三遍即可。
3.合理配置课外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这样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量不能偏颇地集中在某一学段或某一学年、某一学期中去完成,而应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合理配置。以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量为例,在四个学期中的比例分配比较合理的是:20万一30万一30万一20万,合计100万字,量的大小呈波浪式起伏。除了字量上的限度之外,第三学段的学生每学年至少阅读三部名著。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培养真性情的人,而不是情感模仿的机器,这与我们是否超出教学限度的临界点有关。课堂是严肃的,容不得半点的虚假,我们可以煽情,但更需要理智;我们可以引导,但不可以迷失方向;我们可以手把手搀扶,但不可以替代。
一、关于“教学限度”
“教学限度”一词可理解为在以特定文化为载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中,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高限度。
二、如何把握教学限度
(一)从定性角度约束教学自由,把握教学限度
1.教学内容必须精心选择
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挑选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衔接点和拓展练习,但应注意不能拓展无度,既要拓展学生课内与课外、书内与书外的衔接,又要巩固书本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汉语拼音时就应该把“音节教学”放在目标首位,而在课文教学中则要注意朗读和背诵是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连贯。
3.教学方法要适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要求学生活学语文的同时,教师重点应落在授之以“渔”上,要教给学生学法。例如,讲授新课时,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时,疑难字词句用符号法做标志;课后复习可指导学生将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收集整理,经常温故而知新。
4.教师情感渲染要点到即止
由于语文教学学科所具有的情感特色,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大肆渲染情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儿童引向一种规范化的理解,对儿童形成了温和的情感强制。这样,学生将会逐步放弃自己的感受,而迎合教师的权威的标准化的诠释。这对儿童的真实心灵是扭曲,而不是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教师只是“引导”而非“主导”。
(二)从定量角度量化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活动
1.关注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益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关注最多的就是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益。很多教师认为时间的投入与效益的产出是成正比的,时间花费得越多,产生的教学效益也越高。殊不知,效益的高低与时间的投入并非成正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量化教学时间,教师的讲解要有度,不能洋洋洒洒满堂灌。
2.合理控制作业量
教学是否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识字教学。为了巩固当天所学,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抄写生字。有的可能是一两遍,也有的可能是三四遍,更有甚者布置抄十遍的,还美其名曰方便学生巩固记忆。那么,是不是这样的重复练习就没有量化的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的减负增效出发考虑,都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每个生字抄十几遍,其实一个生字写三遍即可。
3.合理配置课外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1—6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这样的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量不能偏颇地集中在某一学段或某一学年、某一学期中去完成,而应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合理配置。以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量为例,在四个学期中的比例分配比较合理的是:20万一30万一30万一20万,合计100万字,量的大小呈波浪式起伏。除了字量上的限度之外,第三学段的学生每学年至少阅读三部名著。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培养真性情的人,而不是情感模仿的机器,这与我们是否超出教学限度的临界点有关。课堂是严肃的,容不得半点的虚假,我们可以煽情,但更需要理智;我们可以引导,但不可以迷失方向;我们可以手把手搀扶,但不可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