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进行“指导-探究”教学的前提。例如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趣味,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采取适当的探究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要完成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这一学习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鞋盒、烟盒等物品取出来,每四个人为一组展开探究,动手将它们剪开,观察一下这些立体形体的面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图形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更易于理解与掌握。
三、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一定的顺序。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四、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指导-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指导-探究”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学习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我教的学生都善于一题多解,有时一道应用题可以做一节课,学生争先恐后摆列算式,抢说思路。在教归一应用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24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我们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562407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老乌沙小学)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是进行“指导-探究”教学的前提。例如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趣味,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采取适当的探究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要完成新知识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这一学习过程,就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合作动手操作,探求新知。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将平时收集到的鞋盒、烟盒等物品取出来,每四个人为一组展开探究,动手将它们剪开,观察一下这些立体形体的面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图形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使枯燥的学习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从而更易于理解与掌握。
三、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会学生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一定的顺序。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四、在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
在“指导-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教师更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指导-探究”教学的终极目标。
五、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学习大有帮助。在一年级教学中,我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到中、高年级,更重视验算检查等习惯的养成。此外,我教的学生都善于一题多解,有时一道应用题可以做一节课,学生争先恐后摆列算式,抢说思路。在教归一应用时,我和同学们列出了24种算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也有密切关系。我们在课堂上要严格培养、帮助、指导,久而久之,才能形成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势在必行的。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训练与培养,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562407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老乌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