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所谓社交媒体就是指人们用来分享、传播经验和见解的平台,现阶段的社交媒体主要有QQ、微信、微博等。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让其成为了各种信息的载体。随着海量信息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飞速传播,人们没有办法十分准确的去辨别信息的真实性,而这些不实信息的传播不仅是对网民带来了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威胁。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在海量信息中辨别不实信息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网络环境净化
1 社交媒体的类型划分
将整个社交媒体划分为两大类型:强粘性和弱粘性。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社交媒体所占的用户使用量以及各用户之间的关系,强粘性型社交媒体也可以称之为我们所熟知的强关系型,这一类社交媒体的特点主要是信息传播多发生在熟人或者大众所熟知的人之间,海量信息在这样的社交媒体上传播特点主要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标志性的社交媒体主要有微信、微博等;弱粘性型社交媒体也可称之为弱关系型,它所具备的特点是虽然有一定用户使用量,但是使用动机有别于强粘性型,不再是“社交”活动,往往是网民的单方面选择,信息在这类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力都会受用户之间的粘性不强的影响,导致传播速度较慢,影响力也会相对较小,标志性的社交媒体有知乎等。
2 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
据GlobalWeblndex于2019年最新发布的《社交媒体最新趋势旗舰报告》所得,在全球范围内,网民们平均每天花费在社交媒体的时间大约是4小时,而随着社交媒体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也开始发生改变,由最刚开始的娱乐转变为现在的关注信息,虽然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会导致使用动机存在差别,但是据调查显示,消费者更乐意用社交媒体来关注新闻的比例高达40%,很多社交媒体的升级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交活动”。社交媒体动机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人们接触到各种信息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此时消费者的使用动机是被满足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大社交媒体如何在满足消费者使用动机的同时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坚决杜绝不实信息钻空子。
3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3.1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
微博、微信等强粘性的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基数特别大,一旦信息被发布,就会首先在熟人的圈内进行病毒式传播,并且参与讨论,由于其具有裂变式传播的影响,一般都会伴随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
3.2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容易移花接木、真假难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的传播已经不仅仅是文字那么简单了,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成了人们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很多人就以此为营销点,开始利用PS等技术开展“有图有真相”的信息加工,而这种加工后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和传播;还有甚至利用蒙太奇式的视频剪辑开始以假乱真欺骗大众的双眼。
3.3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冠以科学之名
很多消费者是更加愿意相信专家、权威机构所发布的信息,但是对于是否是真正的专家、真正具有权威的机构,是很难得到证实的,这时候一些假冒专家、权威机构的媒体号所发布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3.4生命周期较短、出现频率高
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生命周期往往都会比较短,出现在人们视野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淡出的情况,但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社交媒体用户的增加,信息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往往还有一部分信息在被换上新装之后重返市场。
4 基于社交媒体传播的不实信息如何应对
4.1消费者自身应加强对不实信息的辨别
往往消费者被不实信息所迷惑就是以为缺乏某方面的相关知识,所有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提高自己辨别不实信息的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4.2利用权威的媒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打压不实信息的传播
谣言虽传播于社交媒体,但是同样可以止于社交媒体,做到“谣言及时公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对于不实信息的出现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及时回复舆论关切,让真相占领舆论制高点。
4.3普及公民基本法律知識
通过调查发现不实信息的散布者有一部分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公民,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公民普及法律知识,以相关事例为代表对公民进行科普,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引导他们,完善并健全相关法律,严惩传播不实者。
4.4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社交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舆论场上,意见领袖往往是最具有公信力的,虽然说社交媒体是不实信息的载体,但是它同样也可以是不实信息的杜绝地,当不实信息传播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自净功能,让意见领袖积极带动网民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相关真实信息,一起阻击不实信息的传播。
4.5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
虽然说市场监管是一只无形的手,但是这只手确实强有力的,在对待社交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不给不实信息发布者钻空子的机会。
作者简介:马律(1998-),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医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通讯作者:王兵(1979-),男,湖南长沙人,研究生,长沙医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制造企业管理与创新。
基金项目与项目编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教通﹝2019﹞219号-2437
关键词: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网络环境净化
1 社交媒体的类型划分
将整个社交媒体划分为两大类型:强粘性和弱粘性。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社交媒体所占的用户使用量以及各用户之间的关系,强粘性型社交媒体也可以称之为我们所熟知的强关系型,这一类社交媒体的特点主要是信息传播多发生在熟人或者大众所熟知的人之间,海量信息在这样的社交媒体上传播特点主要是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标志性的社交媒体主要有微信、微博等;弱粘性型社交媒体也可称之为弱关系型,它所具备的特点是虽然有一定用户使用量,但是使用动机有别于强粘性型,不再是“社交”活动,往往是网民的单方面选择,信息在这类社交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以及影响力都会受用户之间的粘性不强的影响,导致传播速度较慢,影响力也会相对较小,标志性的社交媒体有知乎等。
2 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
据GlobalWeblndex于2019年最新发布的《社交媒体最新趋势旗舰报告》所得,在全球范围内,网民们平均每天花费在社交媒体的时间大约是4小时,而随着社交媒体功能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机也开始发生改变,由最刚开始的娱乐转变为现在的关注信息,虽然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会导致使用动机存在差别,但是据调查显示,消费者更乐意用社交媒体来关注新闻的比例高达40%,很多社交媒体的升级也不仅仅局限于“社交活动”。社交媒体动机的转变,也就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人们接触到各种信息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此时消费者的使用动机是被满足的,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大社交媒体如何在满足消费者使用动机的同时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坚决杜绝不实信息钻空子。
3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3.1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
微博、微信等强粘性的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基数特别大,一旦信息被发布,就会首先在熟人的圈内进行病毒式传播,并且参与讨论,由于其具有裂变式传播的影响,一般都会伴随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
3.2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容易移花接木、真假难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的传播已经不仅仅是文字那么简单了,图片、音频、视频相结合成了人们更乐意接受的方式,很多人就以此为营销点,开始利用PS等技术开展“有图有真相”的信息加工,而这种加工后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和传播;还有甚至利用蒙太奇式的视频剪辑开始以假乱真欺骗大众的双眼。
3.3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容易被冠以科学之名
很多消费者是更加愿意相信专家、权威机构所发布的信息,但是对于是否是真正的专家、真正具有权威的机构,是很难得到证实的,这时候一些假冒专家、权威机构的媒体号所发布的信息往往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3.4生命周期较短、出现频率高
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信息生命周期往往都会比较短,出现在人们视野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淡出的情况,但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兴起以及社交媒体用户的增加,信息出现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往往还有一部分信息在被换上新装之后重返市场。
4 基于社交媒体传播的不实信息如何应对
4.1消费者自身应加强对不实信息的辨别
往往消费者被不实信息所迷惑就是以为缺乏某方面的相关知识,所有在日常生活中要多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提高自己辨别不实信息的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4.2利用权威的媒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打压不实信息的传播
谣言虽传播于社交媒体,但是同样可以止于社交媒体,做到“谣言及时公开”。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对于不实信息的出现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及时回复舆论关切,让真相占领舆论制高点。
4.3普及公民基本法律知識
通过调查发现不实信息的散布者有一部分是法律意识淡薄的公民,认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所以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公民普及法律知识,以相关事例为代表对公民进行科普,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引导他们,完善并健全相关法律,严惩传播不实者。
4.4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社交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
在舆论场上,意见领袖往往是最具有公信力的,虽然说社交媒体是不实信息的载体,但是它同样也可以是不实信息的杜绝地,当不实信息传播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自净功能,让意见领袖积极带动网民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相关真实信息,一起阻击不实信息的传播。
4.5加强市场的监管力度
虽然说市场监管是一只无形的手,但是这只手确实强有力的,在对待社交媒体所传播的信息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这方面的监管,不给不实信息发布者钻空子的机会。
作者简介:马律(1998-),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医学院在校学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通讯作者:王兵(1979-),男,湖南长沙人,研究生,长沙医学院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制造企业管理与创新。
基金项目与项目编号: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湘教通﹝2019﹞219号-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