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归宿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契机。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希望回归课程本质,从创新原点出发来寻找答案。
2016年中国版《地平线报告》指出,深度学习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实,早在1956年,布卢姆就将认知维度层次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其中已经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深度学习属于高级思维活动,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反思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认识深度学习,在于信息技术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各种变革的力量逐步从独立走向联合,从各自为战走向共生、共进。教师得以因材施教,学生得以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共享式发展、开放式创新、包容性增长。同时,需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个性化学习。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基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课程创新就是期望通过实施深度学习,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内容,提高教育绩效和质量。
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创新的原点出发,沉淀思想,守住初心,运用智慧,进而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新教育生态圈。
2015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随着“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一系列创新课程项目获得了迅速发展。时隔一年,联盟为推动基于课程创新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期专题策划,希望依托联盟发展成果,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崔光佐教授及其团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分析与解读,从创新课程建设与开发角度,探寻全面提升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聚焦创新课程形态,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发展出发,探寻创新课程与深度学习的关系;通过对深度学习的多元审视,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课程对于教育生态的修复与重构之意义、对教育改革创新之价值。
我们正处在教育变革的时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在旧思维和方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要破旧立新,审视教育的初衷,重新开始,实现创新;要用发展的眼光,创造、创新、改变课程,回应时代的召唤,满足社会的需求。(王晓波)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希望回归课程本质,从创新原点出发来寻找答案。
2016年中国版《地平线报告》指出,深度学习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实,早在1956年,布卢姆就将认知维度层次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及创造”,其中已经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深度学习属于高级思维活动,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反思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认识深度学习,在于信息技术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各种变革的力量逐步从独立走向联合,从各自为战走向共生、共进。教师得以因材施教,学生得以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需要共享式发展、开放式创新、包容性增长。同时,需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其个性化学习。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基于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课程创新就是期望通过实施深度学习,以创新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内容,提高教育绩效和质量。
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课程创新的原点出发,沉淀思想,守住初心,运用智慧,进而打造一个丰富多元的新教育生态圈。
2015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随着“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实施,一系列创新课程项目获得了迅速发展。时隔一年,联盟为推动基于课程创新的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期专题策划,希望依托联盟发展成果,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崔光佐教授及其团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系统分析与解读,从创新课程建设与开发角度,探寻全面提升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聚焦创新课程形态,从课程的设计、实施、发展出发,探寻创新课程与深度学习的关系;通过对深度学习的多元审视,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课程对于教育生态的修复与重构之意义、对教育改革创新之价值。
我们正处在教育变革的时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在旧思维和方法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要破旧立新,审视教育的初衷,重新开始,实现创新;要用发展的眼光,创造、创新、改变课程,回应时代的召唤,满足社会的需求。(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