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志学医:在亲历父亲负伤住院以后
1932年,邱蔚六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从小品学兼优的他兴趣广泛,最初并没有学医的打算。真正奠定他学医志愿的,是一次偶然事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天夜晚,几名持枪歹徒突然间进邱家,把邱蔚六的父亲打成重伤。那时候,邱蔚六还是一名中学生。为了陪护受伤的父亲,他在四川省省立医院的病房里待了近半年时间,亲眼目睹了外科医生们对父亲的救治过程,对医学以及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从此,邱蔚六就在心里确立了他今后的志愿——当一名外科医生。
成才之路:勤奋加机遇
1955年,邱蔚六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被分配至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工作。当系主任询问他想从事什么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口腔颔面外科,因为他想当一名外科医生!
在50余年的行医历程中,邱蔚六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口腔颔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国内成功采用全额隧道皮瓣转移治疗颌面部肿瘤手术后的毁容和功能丧失。他首先提出将“针刺得气留针”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针麻手术。20世纪70年代,他在口腔颔面外科领域率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开展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一期整复,行舌、腭、颌等器官成形术。他倡导“综合序列治疗”,使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共获得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22项24次。2001年,邱蔚六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邱蔚六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机遇有关,但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大基本要素
第一是学习,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思考,他必定一事无成。从当住院医师第一天起,邱蔚六就养成了读书、“泡”图书馆和做学习卡片(包括写摘要和目录)的习惯。至今他还保存着部分学习记录和卡片。即便在”大跃进”时期,他也没有放松学习,几乎没有一天是在晚上12点前睡觉的。同时,无论在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还是下乡巡回医疗期间,邱蔚六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在医疗实践中打下了坚实的外科基础。
第二是环境,没有良好的环境,是培养不出人才的。邱蔚六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所在的科室是我国第二个建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的单位,科主任——张涤生教授和张锡泽教授,都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创始人。他的成长离不开两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
第三是协作,人与人之间要体谅,要团结,特别在当今多学科交叉的情况下,许多创举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邱蔚六说,作为一名外科医师,更需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完成一台复杂手术的。外科不像内科,特别是中医内科,凭个人的经验和物理检查就可以下诊断、开药方。外科手术除主刀医生外,还需要麻醉师、手术助手(一助、二助甚至三助)、手术护士。此外,做颅颌等手术时,还需要神经外科,口腔正畸科医生的参与。
自我定位:做学术型的外科医生
邱蔚六认为,医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外科医生不应该是单纯的“开刀匠”,而应当立足临床,重视教学和科研,努力创新。邱蔚六认为,临床是基础,教学是根本,而科研是灵魂。
50多年来,邱蔚六一直活跃在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推动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积极投身科研,不仅在国内外杂志上陆续发表了300余篇论文,还先后主编或参编了30余本专著。2004年,邱蔚六被授予何梁何利医药科技进步奖,以表彰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他重视人才培养,不仅为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学生编了_整套书,其中包括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临床教材——《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和参考书——《口腔颔面外科理论与实践》,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人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以及全国多家医院口腔科的科主任,都是他的学生。
邱蔚六自豪地说,目前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内容覆盖面广医疗水平高,并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曾被国外同行友好地誉为“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
行医之道:将心比心
邱蔚六说,他已记不清自己一共看过多少患者、做过多少手术。据粗略估计,应当不下数万例。最令他感到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他曾救治过的患者健康而愉快地生活着:有一位科学工作者,不幸患了上颌窦癌,其他医院都因为病期晚而婉拒了他,但邱蔚六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结果这位患者不仅健康地生活着,还为第九人民医院提供了一台由他自行研制的医疗仪器。一次,邱蔚六在外地参加医疗咨询,一位多年前被他治愈的患者闻讯后,特意赶来看望他,并再三表示感谢……
邱蔚六认为,医疗技术古称“仁术”,“仁”就是要有爱人之心,要以仁爱之心来实施医疗。当医生,应当懂得“将心比心”,要从患者的立场上去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心情和痛苦。在这一点上,曾经因各种原因接受过大大小小10余次手术的他,最有体会。最初,邱蔚六与大多数外科医生一样,认为外科手术后疼痛是小事,患者只要“咬咬牙”“忍一忍”,就过去了。然而,当他自己在接受腹壁切口疝手术以后,被剧烈的疼痛逼得“几乎要从床上跳下来”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咬咬牙”,“忍一忍”是什么滋味。从此以后,他就一再提醒学生和科里的医生,要像对待自己的“痛”一样对待患者的“痛”。
邱蔚六说,他的患者中有不少官员、干部、知识分子但更多的是工人和农民。对待患者,他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都一视同仁。如今77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周看—次专家门诊(挂号费20元的那种)。当记者问他,为何不看级别更高的特需门诊时,邱蔚六感慨道“来找我看病的患者,大多是疑难病例他们之前肯定已经辗转数家医院,看过多个专家,花掉很多钱了。我怎么忍心再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7几百元的挂号费实在是太贵了!”“平时找您看病的人一定很多,您半天一般能看多少病人7“记者问。邱蔚六说“我一般限号15个如果有个别患者挂不到号,可以酌情增加一两个但不能再多了。患者们是因为信任我,才来找我看病的,我如果不亲自问病史、做检查,不多做点解释工作,随随便便、三言两语就把他们打发了,怎么对得起他们呢?”
谈到如今日益严重的医患矛盾,邱蔚六认为,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好是一方面,但大众对目前医疗的局限性和体制弊端认识不足,以及媒体炒作、医闹横行等影响,亦是很大的问题。以送“红包”为例,现在的社会风气似乎是“开刀不送红包,就不放心”。其实, 不论患者送不送“红包”,绝大多数医生都会认真治疗,不会因为谁没有送“红包”而怠慢谁。要改变这种“怪现象”,需要制度来规范送“红包”和收“红包”者的行为,也需要用大力宣传来改变送“红包”者的思路。实际上,医生需要的不是“红包”,而是“理解”。
此外,邱蔚六还不无忧虑地表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将大大阻碍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医学存在很多不可预测性,没有一个医生能保证自己次次医疗都成功,一辈子没有失败或失误。如今为了不“招惹”纠纷和官司,不少医生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风险的刀不开、治疗不做,实际上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自身。
写科普:是兴趣也是责任
身为院士的邱蔚六重视科研,但也非常关心科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已经是《大众医学》的老作者了。他认为,医学科普绝对不是“小儿科”,唯有大力宣传医学科普知识,才能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医学知识水平,才能实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的目标。每个临床医生都有写科普文章的责任,科研文章要写,科普文章也不应该忽略。
谈起写科普文章的体会,邱蔚六表示,写科普文章是一门学问,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保证科学性,还有篇幅限制,要想写好它,并非易事。回忆自己曾经写过的科普文章,邱蔚六对《莫送红包,多送理解》《解读新婚姻法》这两篇文章比较满意。记者注意到,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而展开的讨论。有感而发——或许就是写好科普文章的精髓所在吧。
养生经:心态平和最重要
今年77岁高龄的邱蔚六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反应敏捷、风趣健谈记者自然不会忘记向他讨教养生之道。不料,邱蔚六的回答却让记者大吃一惊,无论如何都无法把他与一个曾经动过大大小小十余次手术,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需要终身服药的“老病号”联系在一起。
“既来之,则安之。目前,我的血压、血糖都控制得不错。每天生活很有规律,早起早睡、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每个月配一次药每三个月查一次肝肾功能,每年做一次全身体检。没什么好担心的。’邱蔚六笑着说。
聊起平时的兴趣爱好,邱蔚六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除了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外,他对运动和文学亦很感兴趣。早年在成都上中学时,他就是一名校田径运动员,擅长的体育项目与飞人刘翔一样——110米跨栏,还曾拿过数次冠军。平时有空的时候,他还喜欢看看小说、写写散文和诗歌。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心态好”。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着急,也不太看重名利,一切顺其自然。
在近日召开的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上,为表彰邱蔚六院士为世界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授予他该协会的最高荣誉——杰出会士奖(Distinguished Fellow Aw
1932年,邱蔚六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从小品学兼优的他兴趣广泛,最初并没有学医的打算。真正奠定他学医志愿的,是一次偶然事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天夜晚,几名持枪歹徒突然间进邱家,把邱蔚六的父亲打成重伤。那时候,邱蔚六还是一名中学生。为了陪护受伤的父亲,他在四川省省立医院的病房里待了近半年时间,亲眼目睹了外科医生们对父亲的救治过程,对医学以及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从此,邱蔚六就在心里确立了他今后的志愿——当一名外科医生。
成才之路:勤奋加机遇
1955年,邱蔚六从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被分配至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工作。当系主任询问他想从事什么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口腔颔面外科,因为他想当一名外科医生!
在50余年的行医历程中,邱蔚六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口腔颔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国内成功采用全额隧道皮瓣转移治疗颌面部肿瘤手术后的毁容和功能丧失。他首先提出将“针刺得气留针”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针麻手术。20世纪70年代,他在口腔颔面外科领域率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开展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一期整复,行舌、腭、颌等器官成形术。他倡导“综合序列治疗”,使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平均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共获得国家、部、省(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22项24次。2001年,邱蔚六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邱蔚六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机遇有关,但机遇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大基本要素
第一是学习,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思考,他必定一事无成。从当住院医师第一天起,邱蔚六就养成了读书、“泡”图书馆和做学习卡片(包括写摘要和目录)的习惯。至今他还保存着部分学习记录和卡片。即便在”大跃进”时期,他也没有放松学习,几乎没有一天是在晚上12点前睡觉的。同时,无论在住院医师轮转培训还是下乡巡回医疗期间,邱蔚六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在医疗实践中打下了坚实的外科基础。
第二是环境,没有良好的环境,是培养不出人才的。邱蔚六说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所在的科室是我国第二个建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的单位,科主任——张涤生教授和张锡泽教授,都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创始人。他的成长离不开两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
第三是协作,人与人之间要体谅,要团结,特别在当今多学科交叉的情况下,许多创举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邱蔚六说,作为一名外科医师,更需要有团结协作精神,因为一个人是无法完成一台复杂手术的。外科不像内科,特别是中医内科,凭个人的经验和物理检查就可以下诊断、开药方。外科手术除主刀医生外,还需要麻醉师、手术助手(一助、二助甚至三助)、手术护士。此外,做颅颌等手术时,还需要神经外科,口腔正畸科医生的参与。
自我定位:做学术型的外科医生
邱蔚六认为,医学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外科医生不应该是单纯的“开刀匠”,而应当立足临床,重视教学和科研,努力创新。邱蔚六认为,临床是基础,教学是根本,而科研是灵魂。
50多年来,邱蔚六一直活跃在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推动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积极投身科研,不仅在国内外杂志上陆续发表了300余篇论文,还先后主编或参编了30余本专著。2004年,邱蔚六被授予何梁何利医药科技进步奖,以表彰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优异成绩。他重视人才培养,不仅为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学生编了_整套书,其中包括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临床教材——《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手册》和参考书——《口腔颔面外科理论与实践》,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人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南京大学口腔医院院长、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以及全国多家医院口腔科的科主任,都是他的学生。
邱蔚六自豪地说,目前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内容覆盖面广医疗水平高,并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曾被国外同行友好地誉为“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
行医之道:将心比心
邱蔚六说,他已记不清自己一共看过多少患者、做过多少手术。据粗略估计,应当不下数万例。最令他感到欣慰的事,就是看到他曾救治过的患者健康而愉快地生活着:有一位科学工作者,不幸患了上颌窦癌,其他医院都因为病期晚而婉拒了他,但邱蔚六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结果这位患者不仅健康地生活着,还为第九人民医院提供了一台由他自行研制的医疗仪器。一次,邱蔚六在外地参加医疗咨询,一位多年前被他治愈的患者闻讯后,特意赶来看望他,并再三表示感谢……
邱蔚六认为,医疗技术古称“仁术”,“仁”就是要有爱人之心,要以仁爱之心来实施医疗。当医生,应当懂得“将心比心”,要从患者的立场上去理解和体会他们的心情和痛苦。在这一点上,曾经因各种原因接受过大大小小10余次手术的他,最有体会。最初,邱蔚六与大多数外科医生一样,认为外科手术后疼痛是小事,患者只要“咬咬牙”“忍一忍”,就过去了。然而,当他自己在接受腹壁切口疝手术以后,被剧烈的疼痛逼得“几乎要从床上跳下来”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咬咬牙”,“忍一忍”是什么滋味。从此以后,他就一再提醒学生和科里的医生,要像对待自己的“痛”一样对待患者的“痛”。
邱蔚六说,他的患者中有不少官员、干部、知识分子但更多的是工人和农民。对待患者,他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都一视同仁。如今77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周看—次专家门诊(挂号费20元的那种)。当记者问他,为何不看级别更高的特需门诊时,邱蔚六感慨道“来找我看病的患者,大多是疑难病例他们之前肯定已经辗转数家医院,看过多个专家,花掉很多钱了。我怎么忍心再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7几百元的挂号费实在是太贵了!”“平时找您看病的人一定很多,您半天一般能看多少病人7“记者问。邱蔚六说“我一般限号15个如果有个别患者挂不到号,可以酌情增加一两个但不能再多了。患者们是因为信任我,才来找我看病的,我如果不亲自问病史、做检查,不多做点解释工作,随随便便、三言两语就把他们打发了,怎么对得起他们呢?”
谈到如今日益严重的医患矛盾,邱蔚六认为,个别医生责任心不强、态度不好是一方面,但大众对目前医疗的局限性和体制弊端认识不足,以及媒体炒作、医闹横行等影响,亦是很大的问题。以送“红包”为例,现在的社会风气似乎是“开刀不送红包,就不放心”。其实, 不论患者送不送“红包”,绝大多数医生都会认真治疗,不会因为谁没有送“红包”而怠慢谁。要改变这种“怪现象”,需要制度来规范送“红包”和收“红包”者的行为,也需要用大力宣传来改变送“红包”者的思路。实际上,医生需要的不是“红包”,而是“理解”。
此外,邱蔚六还不无忧虑地表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将大大阻碍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医学存在很多不可预测性,没有一个医生能保证自己次次医疗都成功,一辈子没有失败或失误。如今为了不“招惹”纠纷和官司,不少医生选择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风险的刀不开、治疗不做,实际上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自身。
写科普:是兴趣也是责任
身为院士的邱蔚六重视科研,但也非常关心科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已经是《大众医学》的老作者了。他认为,医学科普绝对不是“小儿科”,唯有大力宣传医学科普知识,才能提高大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医学知识水平,才能实现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的目标。每个临床医生都有写科普文章的责任,科研文章要写,科普文章也不应该忽略。
谈起写科普文章的体会,邱蔚六表示,写科普文章是一门学问,既要通俗易懂,又要保证科学性,还有篇幅限制,要想写好它,并非易事。回忆自己曾经写过的科普文章,邱蔚六对《莫送红包,多送理解》《解读新婚姻法》这两篇文章比较满意。记者注意到,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热点而展开的讨论。有感而发——或许就是写好科普文章的精髓所在吧。
养生经:心态平和最重要
今年77岁高龄的邱蔚六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反应敏捷、风趣健谈记者自然不会忘记向他讨教养生之道。不料,邱蔚六的回答却让记者大吃一惊,无论如何都无法把他与一个曾经动过大大小小十余次手术,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代谢性疾病,需要终身服药的“老病号”联系在一起。
“既来之,则安之。目前,我的血压、血糖都控制得不错。每天生活很有规律,早起早睡、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每个月配一次药每三个月查一次肝肾功能,每年做一次全身体检。没什么好担心的。’邱蔚六笑着说。
聊起平时的兴趣爱好,邱蔚六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除了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外,他对运动和文学亦很感兴趣。早年在成都上中学时,他就是一名校田径运动员,擅长的体育项目与飞人刘翔一样——110米跨栏,还曾拿过数次冠军。平时有空的时候,他还喜欢看看小说、写写散文和诗歌。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心态好”。无论遇到什么事,他都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着急,也不太看重名利,一切顺其自然。
在近日召开的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大会上,为表彰邱蔚六院士为世界口腔颌面外科事业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授予他该协会的最高荣誉——杰出会士奖(Distinguished Fellow 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