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粉碎“水土不服”这只纸老虎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a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只拦路虎叫“水土不服”,每年毕业季,它都会出没于各所军校,在历届毕业生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稍不留神,它就会跳进宿舍、操场、甚至酒瓶倒地的“离别饭”席间,吓得踌躇满志、神采飞扬的毕业生们瞬间脸上乌云密布。还有那些出了名的“剧毒传言爪”,比如“排长一干就是8年”、“老班长最伤不起”等等,随便亮出来唬唬人,就够这些小心脏受的了。“现在看,也就是只纸老虎。”谈到新毕业学员到部队“水土不服”的现象,赵坤一张口就否定了自己当初毕业时的担心。
  调查中发现,类似的思想转变在济南军区某部的干部中很普遍。“刚毕业到部队,迷茫、苦闷、惶恐和兴奋是大家的共有情绪,操纵这些情绪的往往是片面的主观认识,只要尽快走出误区,调整心态,迎接挑战,‘水土不服’就会不攻自破。”赵坤说。
  谁说青春就迷茫?关键是成长规划要科学理性,既要埋头赶路,也不忘抬头看路。
  赵坤至今感谢自己大四毕业时的那个“作战决心”:去一线作战部队!
  作为“4+1”的青年学员,赵坤完成第五年学业后就面临分配。和许多同学一样,他也很迷茫,不知道哪儿“有发展”:院校的环境相对简单,也最熟悉,考研是个出路;大机关安逸,平台也大,听上去不错;至于野战部队究竟是什么样,知之甚少……
  就这样,大四毕业前夕,赵坤几乎每天都要为这事头疼,爸妈也急,还打算替他“找找人”,“分个离家近的好单位”。可家人越是干预,有个让他痒痒的想法就越是在心里怦怦直跳:带兵指挥“最男人”,去野战部队!
  可是,野战部队“好发展”吗?他决定:不想了,先在“南陆”(南昌陆军指挥学院)好好学一年再说!
  结果半年内,战术对抗、组训示教、实兵演练……一个个野战味儿浓厚的课程下来,赵坤学得兴奋不已,“相当扎实”。寒假回家,他向爸妈下了通牒:“谁都别管,我就服从分配去‘老野’。男人就得对自己狠一点儿!”
  因为定位准确、内心笃定,赵坤到了装甲团后“一点不怵”。他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尽管困难出糗的时候也不少,但干工作踏实积极,帮助欣赏他的战友、同事和领导越来越多。前不久,他提前晋职,被重用到股长岗位上。
  “那时一说野战部队,都是热血澎湃、激情燃烧,但是说起去干,马上‘可是’就多了。”赵坤自嘲说,很多人都是有理想没勇气,有方向缺定力,没到基层担心多,来了以后想法多,总是顾虑大于信心,“缺那股子劲儿”。
  他把这种表现归纳为“定位不清”,不懂得军旅发展的起点就在基层。这种“犯糊涂”往往还导致不科学的自我设计,最典型的就是以为进机关“有发展”,“一心往里钻”。
  “真到机关一试,不是对基层不熟悉,工作起来脑袋空空,就是犯些不可想象的低级错误。”装甲团政委谢天平说,基层是门必修课,每个过来人都是摔过跟头、经过挫折,才有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缺了这一环,把该走的弯路走成了捷径,坦途之下就会有危机潜伏,将来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发展挫折。
  作战部队是军队的主体,基层连队是梦想飞跃的跳板。赵坤说:“关键是成长规划科学理性,埋头赶路——认准基层这个梦想横坐标,精耕细作;抬头看路——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纵坐标,步步为营。”
  这里真不适合我?有时候,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之后才会看到希望。
  坐高铁,乘汽车,再挤公交,倒出租……2010年7月,马海滨从湘江之畔的国防科大研究生毕业后,背着他的军用背囊几经辗转,最后被一辆喷着黑烟的“三蹦子”,拉到了驻扎在一个偏僻小镇的炮兵团。
  “这不是我想要的。”每一次交通工具的更换,马海滨的心就凉一下。到了这个“一熄灯就回归原始黑暗的地方”,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学在城市,习惯了灯火辉煌的马海滨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那些负能量就更加强烈地翻腾在马海滨的脑海里——
  我不习惯,不习惯野战部队的快节奏,受不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连轴转,受不了披星戴月的“白加黑”,受不了“分毫不差”的工作标准。
  我不屑,不屑基层工作的琐碎,置疑“剪草翻地”这些工作的价值意义,看不上每天的排班站哨、拉歌喊口号,受不了区区“一毛二”“一毛三”就敢对自己指手画脚。
  我不喜欢,不喜欢身边的氛围,不爱和战士们甩扑克“浪费时间”,觉得给战士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是对牛彈琴,也很鄙视战士们热追的“路边口水歌”……
  “我不属于这里。”按照马海滨的心理预期,他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要么潜心研究炮兵作战理论,埋首于学术之中,要么指挥战争之神洒下钢铁暴雨,决胜战场之上”。
  世道不公、没有伯乐、大材小用。和马海滨同病相怜的人不少,同期毕业的24名新排长中75%都有“水土不服”情况,轻者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偷偷拿出随身携带的专业书,着手准备当年考研。小脾气暴一点的,直接向连队递交“转业申请”,“逃离”基层。
  “都在我们意料之中。”团政委廖峰笑着说,都是过来人,当年那阵“断奶”“换频”的阵痛他们也经历过,“好在我们主动适应,坚持下来了。”
  “适应是什么?适应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最管用的生存法则,只有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廖政委说,连队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儿适应不了,到哪儿都会“水土不服”。因为你身体毕业了,脑子还留在象牙塔里。
  响鼓不用重锤。马海滨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融入其中才发现,基层真是“处处皆学问”:甩扑克,坐到一起战士们才把你当“自己人”;装备训练,科班生不比战士们高明多少;日常管理,如何统驭好3个班几十个人也是门大学问……
  马海滨不再胡思乱想,静下心来学专业、学管理、学指挥,撰写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章多次被母校校刊刊用,之后又陆续当上了机关干事、基层指导员,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出了自己的“星光大道”……
  这事你真搞不定?年轻人没有什么干不成,千万别说“我不行”   “怕。”说起当年到部队的第一个心理状态,某炮兵团中尉姜泽旭不假思索地蹦出这个字儿。
  “怕什么?”
  一怕所学非所用,自己毕竟是“学生官”,管理、指挥、组训等素质差距还很大,如果专业再不对口,自己真的成了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个干部身份了,以后怎么混?
  二怕全新的人际环境,到了基层,就不再是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了,更多的是上下级关系,学生模式转换为职场模式,必然会有阵痛,阵痛有多痛?
  三怕存在规章制度下的“潜规则”。基层也是一个“江湖”,有江湖,就有江湖规矩,都有哪些规矩,还有哪些“看不见的规矩”?
  姜泽旭一口气说出了自己当年的“三怕”。
  “这‘三怕’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新毕业排长的‘毕业心理’中。”团政治处主任闫会朝当了2年指导员、3年教导员,对新排长的这种心理很清楚:“有的是先天心理不够强大,干工作本能地畏首畏尾;有的是后天遇到过挫折,一蹶不振;有的则是专业不对口,自觉‘靠边站’……”
  姜泽旭就属于第二种。刚到部队,班里就有战士在训练时跟他“切磋”一下400米障碍,结果信心满满的“校运会亚军”被远远甩在60米之外,迎接他的是战士们稀稀拉拉的掌声。组织训练,专业不对口的他只能“委托”老班长组训,自己干瞪眼;抓管理,缺少技巧的处理方式让大家颇有微词……
  “没有实力就没有发言权,这也算是部队的一条‘江湖规矩’吧。”姜泽旭每次集合站队都变得“很自觉”,总是悄悄站在“后排队尾”,能透明就不现身,“能见度很低”。
  在该团“新毕业排长三年追踪调查”里,像姜泽旭这样从小到大的“优等生”“优秀学员”,一旦在“能力素质欠缺”上栽了跟头,往往不是“隐身”,就是直接“撂挑子”,一句“我怕我不行”成了推卸责任、不思进取、逃避任务的“避火诀”,随时都贴在脑门上。
  装甲团的大学生干部排长杨志有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逆袭案例”。他是地方大學国防生,本科学的是机械设计和地爆指挥,到了坦克连才发现自己的专业跟岗位是“风马牛不相及”。这在“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装甲团,无异于“百无一用”。怎么办?
  学!学专业,他拜连队老士官为师,从零开始,从头学起。学管理,连续两次主动要求带新兵。学参谋业务,主动参加集团军参谋业务比武,加班加点强化训练,最后捧回了第一名的奖杯!
  有人不理解,一个“半路出家”的参谋怎么能挫败“行家里手”一举夺冠呢?杨志有有秘诀:“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一定要保持一种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挑战,什么都能做好!”
  也许,就是这种心态,决定了很多新排长以后截然不同的军旅人生轨迹。
其他文献
茫茫草原铁流滚滚,虚拟空间排兵布阵。在近期我军组织的“跨越—2014·朱日和”、“砺刃—2014·石家庄”系列演习中,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运筹研究中心研制的信息系统得到广泛运用,为参演部队搭建了先进可靠的信息技术平台。  开启破冰之旅  20世纪70年代,美军用新研制的15枚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曾出动700余架飞机、投弹1.2万吨均未击中的越南清华大桥。  一次看似平常的作战行动,却如一石击水,
期刊
【这样的我】  怀揣着英雄情结来到部队,我很幸运地成为了一名通信兵。作为首长的耳目、军队的神经,我深感责任重大,时刻不忘提醒自己苦练业务技能,希望用我的汗水澆开献身使命的绚丽之花。  【魅力评语】  “讷于言而敏于行”,柔弱的外表终不能掩盖你坚强的内心。千里传令,无线电波携着你的青春与梦想洒满神州大地。在军营这个大舞台,相信你能飞得更高、更远。  【战友团】  沈阳军区65042部队全体官兵
期刊
高原之旅  总觉得我自己和西藏有着剪不断的缘分,从疯狂地爱上仓央加措的诗歌开始,格桑花、酥油茶、哈达这些美丽的镜像都一一被我收入无限的憧憬中去。  我是忽然之间,有了去西藏旅游的决定。在西藏,我见到了昔日军校生活里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可以说此次西藏之行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对西藏我有了感性的认知,对高原的艰辛有了亲身的体验。  连我自己也很难说清楚,那片土地上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我。当飞机临近那片雪域
期刊
军营是雄性、搏杀、残忍、传奇的神秘世界,而红一连是这支精锐队伍中的精锐。说起那年新兵训练第一天的场景,至今仍然让团长王长义难以忘怀。一位班长带领老兵表演队列、刺杀、格斗,飒爽的英姿、敏捷的身手、震耳的吼声、整齐的队形,把还是新兵的王长义惊得目瞪口呆,也让他暗下决心,把掌握过硬的军事技能当作实现从社会青年到合格军人,再到制胜尖刀转变的“堡垒”来攻。  站在聚光灯下,王长义目光穿越历史。此时已是沈阳军
期刊
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说,林永健会演戏。好演员总能超越各行各业、时间空间,甚至性别和年龄的局限,赋予角色以生命。林永健就是如此: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农民和白领,“呆萌”与“公知”,经他演起来,就像穿衣吃饭一般行云流水。  演员最怕的就是被定格。如此丰富的角色定位,是每一位演员都向往的,却是至难的境界。对于成功的密码,林永健的“解密”简单又直接——生活能让你积累。  舞台之梦  林永健出生在山东青岛,那是
期刊
【这样的我】  怀揣绿色梦想,脚踏父亲的足迹,来到火热军营,我身上有川妹子的自信开朗,也有军中玫瑰的飒爽和铿锵。作为一名基层带兵人,我用饱满的热情服务官兵,让青春在强军路上闪耀光芒。  【魅力评语】  作为“滚雷英雄”的后代,正值花样年华的你,是营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优秀“四会”政治教员、专业技术能手、战友们的“知心姐姐”,文艺骨干、播音員、解说员……你在舞台上演绎绚丽动人的乐章,在话筒前传递清脆悦
期刊
提起带兵,戴兵队长有“真经”。他说:“世界上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带不好兵的带兵人。”因为在他看来,只要把战士的成长看成最大的幸福,心就是一块石头,也会被焐化。  记者来到驻守在六盘山脚下的武警宁夏总队固原市支队直属大队二中队,见到中队长戴兵时,这个已13年兵龄的基层带兵人笑着对记者说:“也许是名字的缘分,让我一年到头无时无刻不在与兵打交道,也与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扮好“黑脸”和“红脸”  在中
期刊
实际上,大多数的人到滇西中缅边陲,多是冲着凤尾竹摇曳婆娑的美丽,瑞丽江的蜿蜒旖旎和傣家竹楼的风情万种去的。如果不是停车接受检查,人们很难记住木康。2014年6月26日,第28个“国际禁毒日”清晨,我从北京出发,从北到南,前往木康采访。遥远的木康,因为有武警云南边防总队的一个边防检查站在那里设卡,成了近30年来边陲的重要地名被世人熟知。在木康,在边检关卡的现场,面对官兵执勤的辛劳,我用词条的形式记下
期刊
一位男版“白衣天使”,典型的北方汉子,在魁梧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细致入微的心,战友都称他为“韩一针”。  一身白大褂,黝黑的皮肤从脸一直延伸到脖颈。北空导弹某营卫生员韩磊这位体型健硕的“白衣天使”,工作起来丝毫不含糊,尽全力减轻患者的痛苦,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大家都说,“他就像家里人,很亲切”。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工作没有上班和下班,韩磊也是如此。几天前,一名新兵半夜发起高烧,刚刚躺下有些睡意的他
期刊
士官不是官,可他们在军营里却凭借一技之长和忠诚之心默默奉献,无私付出,成为钢铁长城稳固的一环。不管天南海北、哪个军种,都活跃着一群担当重任的士官人才,他们有的被称为“大拿”,有的被封为“某某王”,总之都是“镇守”一方的技术专家。这些“士官专家”从小兵一路走来,有过青涩的兵之初,有过凤凰涅槃的艰苦奋斗,也有过不为人知的挫折失败,但历经风雨终见彩虹,如今,他们已经成长起来,立足军营方寸舞台,唱响强军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