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激励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指通过积极正面的管理方式,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调动个人的积极行为能力,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效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适应教师的相关管理工作节奏,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质量;还能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合理运用提升有效激励的应用实效性,高校学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管理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激励效应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励效应的内涵
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内激励是提高兴趣,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外激励是通过外部诱导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动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中的有效激励,是指通过积极正面的管理方式,满足人们在身心中的情绪物质需求,调动个人的积极个性表现,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激励的模式多种多样, 在实际运用中也并非只用某一种模式, 有时是交互使用的。
二、激励效应在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应用指导
(一)用于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场合
学生不仅要完成对专业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要提高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通过有效激励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兴趣,提高为自我奋斗的意识。比如,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设置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或者对技术技能设定相应的标准,学生就会付出更多的刻苦,在学习过程中有高的能动性和内驱力,进而完成更高的学习目标。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材施教,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用于提升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配合度
学生能主动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关系到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有效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让学生更加适应教师的相关管理工作节奏,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此外,激励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样能让学生为了达到个人需求目标,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而实现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成果和管理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能够形成高校管理特色文化氛围
高校要想提升管理学生的整体素质,仅有严谨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措施全面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氛围,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成果丰富。落实推进有效激励管理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更加突出发挥,学生管理工作也更具自主性特征,这对于提升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度,发挥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学生管理的平等、民主观,使这项工作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发展要求。另外,有效激励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形成比较好的文化氛围,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管理氛围下,形成比较好的良性校园生态氛围。
除了文化氛围,人文关怀也是一种特别的激励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但从感情上来说,是民主平等的。对班主任、辅导员来说,除了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困难,深入学生中,给予鼓励和恰当的帮助,尤为重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情感方面的鼓励和认可,这就在潜移默化中给管理工作带来方便,,从而调动学生们创造力,发挥高校学生的潜力。
(四)合理运用有效激励方法,提升有效激励的应用实效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激励方法层出不穷,广泛利用好每种有效激励方法,都有其特殊意义,当然也会由于应用的切入落脚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做好理论研究,对有效激励理念的深入钻研,探索各个有效激励方法的具体运用,充分发挥出有效激励的内在意义。
三、激励效应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激励。
运用激励效应时应该重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时机的选择。换言之,管理者要善于及时发掘和唤醒学生的需要和了解学生,进行激励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当出现值得激励的做法时,应该及时采取激励,内或外激励,得到肯定和强化后,他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好;当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时,也要及时进行负激励,使其行为迅速衰退知道消失,来保证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激励的过早和过迟都可能会使激励失去意义,发挥不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选择最佳时机对学生实行激励这一唯一途径,是效果事半功倍的最有效方法。
2. 准确把握激励程度,进行激励
程度是指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關系到激励效应的发挥是否到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抓住激励效应的时机、程度、场所、大小、深浅。在正、负激励的影响下,掌握程度与发挥效果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影响到最终成果。正激励过“度”了,不正当的竞争出现就会出现,导致学生的利己主义出现;反之,负激励的经常出现,但是忽视正激励,则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将两者融会贯通起来,且正、负,激励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程度。总之,通过运用激励效应,会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创造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更有效率。
结语:从目前国内发展的形势来看,中国东西部社会文化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仍存在一定差异,从教育系统包括内部教师队伍的差异,都要求我们在地区方面、文化方面、行业和职业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才能为高校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些真正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的激励方法和途径。而这样的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目前实在是太不足了,导致激励效应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很多未知领域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另外,现有的理论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缺少群体性研究,过于注重个体化研究,缺乏个性化和发展性。高校学生激励机制的独特性研究,应成为激励研究的重点和推广应用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刘璐. 基于项目管理激励角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 023(005):77-78.
[2]郭琨. 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6.
关键词: 激励效应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励效应的内涵
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内激励是提高兴趣,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外激励是通过外部诱导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动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中的有效激励,是指通过积极正面的管理方式,满足人们在身心中的情绪物质需求,调动个人的积极个性表现,提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激励的模式多种多样, 在实际运用中也并非只用某一种模式, 有时是交互使用的。
二、激励效应在高校管理学生工作的应用指导
(一)用于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场合
学生不仅要完成对专业和技能的掌握,同时要提高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通过有效激励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兴趣,提高为自我奋斗的意识。比如,某一阶段的学习成绩设置相应的激励奖励机制,或者对技术技能设定相应的标准,学生就会付出更多的刻苦,在学习过程中有高的能动性和内驱力,进而完成更高的学习目标。激励者确立的目标要因材施教,不能过高或过低。
(二)用于提升学生对管理工作的配合度
学生能主动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也关系到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有效激励管理理论的应用,让学生更加适应教师的相关管理工作节奏,提升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此外,激励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样能让学生为了达到个人需求目标,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进而实现对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管理成果和管理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三)能够形成高校管理特色文化氛围
高校要想提升管理学生的整体素质,仅有严谨的管理理念、完善的管理制度、措施全面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氛围,促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成果丰富。落实推进有效激励管理理念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更加突出发挥,学生管理工作也更具自主性特征,这对于提升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度,发挥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学生管理的平等、民主观,使这项工作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发展要求。另外,有效激励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形成比较好的文化氛围,学生能够在积极的管理氛围下,形成比较好的良性校园生态氛围。
除了文化氛围,人文关怀也是一种特别的激励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是上下级关系,但从感情上来说,是民主平等的。对班主任、辅导员来说,除了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困难,深入学生中,给予鼓励和恰当的帮助,尤为重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情感方面的鼓励和认可,这就在潜移默化中给管理工作带来方便,,从而调动学生们创造力,发挥高校学生的潜力。
(四)合理运用有效激励方法,提升有效激励的应用实效性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激励方法层出不穷,广泛利用好每种有效激励方法,都有其特殊意义,当然也会由于应用的切入落脚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做好理论研究,对有效激励理念的深入钻研,探索各个有效激励方法的具体运用,充分发挥出有效激励的内在意义。
三、激励效应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激励。
运用激励效应时应该重视的重要因素就是时机的选择。换言之,管理者要善于及时发掘和唤醒学生的需要和了解学生,进行激励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当出现值得激励的做法时,应该及时采取激励,内或外激励,得到肯定和强化后,他们的行为会越来越好;当出现不正确的行为时,也要及时进行负激励,使其行为迅速衰退知道消失,来保证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激励的过早和过迟都可能会使激励失去意义,发挥不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选择最佳时机对学生实行激励这一唯一途径,是效果事半功倍的最有效方法。
2. 准确把握激励程度,进行激励
程度是指奖赏或惩罚标准的高低。恰当地掌握激励程度,關系到激励效应的发挥是否到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抓住激励效应的时机、程度、场所、大小、深浅。在正、负激励的影响下,掌握程度与发挥效果的关系更为密切,甚至影响到最终成果。正激励过“度”了,不正当的竞争出现就会出现,导致学生的利己主义出现;反之,负激励的经常出现,但是忽视正激励,则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要将两者融会贯通起来,且正、负,激励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程度。总之,通过运用激励效应,会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创造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更有效率。
结语:从目前国内发展的形势来看,中国东西部社会文化和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仍存在一定差异,从教育系统包括内部教师队伍的差异,都要求我们在地区方面、文化方面、行业和职业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才能为高校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些真正切实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的激励方法和途径。而这样的实践应用方面研究目前实在是太不足了,导致激励效应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很大发展空间,很多未知领域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另外,现有的理论受西方心理学的影响,缺少群体性研究,过于注重个体化研究,缺乏个性化和发展性。高校学生激励机制的独特性研究,应成为激励研究的重点和推广应用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刘璐. 基于项目管理激励角度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J]. 科技创业月刊, 2010, 023(005):77-78.
[2]郭琨. 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