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关键词】 数学;感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定位在“经历、体验、探索”.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会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会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亲自实践、体验是何等重要. 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变外部强化教育为内部激励教育. 小学生怎样才能在体验中学好数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体验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 同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民主教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主动学习、敢问、敢想、敢说的时空,学生心情愉悦,他才乐于体验数学.
1.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与鼓舞. 教学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创造,使他们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多一点享受成功的体验. 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将激励他们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探索,适时表扬、鼓励. 譬如,“说错了也没关系”,“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你真能干”“真了不起”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情不自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学习气氛必然活跃.
2. 多提供“玩”的机会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心理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而使小学生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出示印有两幅卡通画的白纸(一张长方形的,一张圆形的),问:“你能把这两幅卡通画从白纸上剪下来吗?”学生非常喜欢剪纸的活动,剪得格外认真. 当卡通画剪下来的时候,学生也体验了卡通画一周边线的长,为后面引出周长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玩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理解了数学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让“乐”贯穿始终,使体验在积极向上的情境中孕育、展开.
二、提供有效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愉快体验
“教育是人与人心理上最微妙的接触. ”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学生得到发展. “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每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
如,在教学“1千米”的概念时,“1千米”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1千米,切实体会到1千米的长度,我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路程,并填好活动方案中的“方式”和“设想”两栏,说明等会比一比哪组设计得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然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筛选出合理的方案.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呈现出了多种活动方案. 这些方案,个个是学生智慧的结晶. 学生之间真诚合作、公平竞赛,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愉悦.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获取知识非要真切的体验不可.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数学是抽象的,教材以简练的文字描述了数学真理,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造,去研究、去填充那些“空白”,使他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课时,认识秤之后,我出示了四包物品:棉花、黄豆、苹果、花生(都是1千克). 先让学生猜一猜哪包会重一些. 学生兴趣盎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时,我让学生分组称一称重量,及时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 小组内展示了自己动手,反复称一称的实践活动,最后得出四包物品的重量都是1千克. 然后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后,再通过称体重的游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学生在喜悦中积累了1千克、几千克重量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才会终身难忘.
数学教学应该是建立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尽可能使他们从感官感知到内心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深层次上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方法的切实掌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感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定位在“经历、体验、探索”.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会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会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亲自实践、体验是何等重要. 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去实践,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变外部强化教育为内部激励教育. 小学生怎样才能在体验中学好数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感悟.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于体验
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 同样,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心理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民主教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主动学习、敢问、敢想、敢说的时空,学生心情愉悦,他才乐于体验数学.
1.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领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与鼓舞. 教学中,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一点一滴的创造,使他们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多一点享受成功的体验. 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将激励他们进一步主动探索新知. 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去体验探索,适时表扬、鼓励. 譬如,“说错了也没关系”,“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你真能干”“真了不起”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情不自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学习气氛必然活跃.
2. 多提供“玩”的机会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心理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而使小学生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出示印有两幅卡通画的白纸(一张长方形的,一张圆形的),问:“你能把这两幅卡通画从白纸上剪下来吗?”学生非常喜欢剪纸的活动,剪得格外认真. 当卡通画剪下来的时候,学生也体验了卡通画一周边线的长,为后面引出周长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玩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理解了数学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轻松、乐观、愉快的情绪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高效率的活动状态,在这样的情绪下学习,学生能集中注意,思维敏捷而活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让“乐”贯穿始终,使体验在积极向上的情境中孕育、展开.
二、提供有效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愉快体验
“教育是人与人心理上最微妙的接触. ”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学生得到发展. “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有效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每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
如,在教学“1千米”的概念时,“1千米”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1千米,切实体会到1千米的长度,我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路程,并填好活动方案中的“方式”和“设想”两栏,说明等会比一比哪组设计得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然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筛选出合理的方案.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呈现出了多种活动方案. 这些方案,个个是学生智慧的结晶. 学生之间真诚合作、公平竞赛,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愉悦.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获取知识非要真切的体验不可. 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熟练的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 数学是抽象的,教材以简练的文字描述了数学真理,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造,去研究、去填充那些“空白”,使他们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课时,认识秤之后,我出示了四包物品:棉花、黄豆、苹果、花生(都是1千克). 先让学生猜一猜哪包会重一些. 学生兴趣盎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时,我让学生分组称一称重量,及时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 小组内展示了自己动手,反复称一称的实践活动,最后得出四包物品的重量都是1千克. 然后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拎一拎,亲身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观后,再通过称体重的游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例,使学生逐步感受几千克的重量. 学生在喜悦中积累了1千克、几千克重量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才会终身难忘.
数学教学应该是建立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尽可能使他们从感官感知到内心感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深层次上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方法的切实掌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