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思想政治课是众多学科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也是学生认为实用性最差的科目之一,学生上思想政治课有着“无可奈何”的感觉。本人对42个高二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6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在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70%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说教课”,“枯燥”“抽象”。如果不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将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弱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所在?本人认为,关键所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紧紧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例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
二、正视生活,提升认识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同时,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靠一些简单的理论说教,而不是通过真实的具体实例的分析,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从感情上真正接受,反而使学生感到“政治书上写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套,不可信。”
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人云亦云,从思辨中感悟真諦,提升认识。用事实去教育学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通过教学中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在事实面前感悟真理,达到共识,提高认识,真正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其可信度。
三、回归生活,运用知识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可见,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魅力。
为此,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在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源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观察、探究的课题。一方面,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此,广大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关心生活,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卓玉.现代教育思想[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所在?本人认为,关键所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也体现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引导学生紧紧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构建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在具体知识的呈现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一方面,教师要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事例、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理论,建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例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理论、观点。
二、正视生活,提升认识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敢于怀疑和否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同时,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有些事情可能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现实生活中这些消极的东西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尽管如此,政治课的教学不仅不能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靠一些简单的理论说教,而不是通过真实的具体实例的分析,不但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从感情上真正接受,反而使学生感到“政治书上写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套,不可信。”
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正视生活,选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而不是人云亦云,从思辨中感悟真諦,提升认识。用事实去教育学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分清事物的主流和支流。通过教学中的生生交流、师生沟通,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敢说、愿说真话、实话,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在事实面前感悟真理,达到共识,提高认识,真正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提高其可信度。
三、回归生活,运用知识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判断,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具有自己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同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可见,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点去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与魅力。
为此,教师要将政治课堂引向生活,教学要回归生活,在适当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在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的源泉。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观察、探究的课题。一方面,学生在亲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认识实际问题,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着“学有所用”的快乐;另一方面,学生不仅能在“做中学”,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要转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仅限于书本”的观念,要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话题,把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将问题引伸到课外,把教学空间拓展到自然界、社会生活领域中,在教学中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此,广大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关心生活,多从自己的周围世界寻找事例、材料,并善于收集和积累素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为课堂教学服务,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让课堂在生活中生动,使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魏国栋,吕达主编.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卓玉.现代教育思想[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