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调查,在我们的常态语文教学中90%以上的课堂是没有写作训练的。为什么?耽误时间,影响进度。许多教师到快考试时才突击让学生写几篇作文应付考试。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阅读多,写作少,而且课文与写作内容联系不紧密,学归学,用归用,学了用不上。根据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中可以看出,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可以吸收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而写作需要一些基本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说读书应该潜心地研读,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是个例子。我觉得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是最好的例子。名家名篇荟萃其中,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去品、去悟呢?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有生命的、充满乐趣的语文天地,每一篇都是学生写作的经典例文。因此用阅读教学引领写作教学,在教师掌握好文本解读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技法指导,让学生领悟“为什么写”“怎样写”,进而模仿写。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教学设想呢?
一、用正确的文本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透彻的,那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有效性会更高,文本的育人功效会更强。根据本人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文本解读的思考,谈几点体会:
1.细读文本,体会妙处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因此文本细读就是要咬文嚼字,读出字里行间所含的深意,通过重点句段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秘妙”所在,在教学时以自己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为指向,以“深层直觉”启发“浅层直觉”,以高一层次的感性启迪低一层次的感性,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秘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尊重学生,注重过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的文本解读的,是带着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的,并由此形成了学生在文本解读上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观。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
3.艺术思维,情感激发
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难以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二、在阅读基础上进行技法“仿写”
学习写作的途径和学习书法的途径是相似的。学习书法的人先摹写字帖,叫写“仿格”,到了一定的程度再“脱仿”,就是把名家字帖放在旁边边写边看边比较,最后达到创造的境地。写作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应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领学生研究咀嚼优秀文本中蕴含的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让文章的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要素打动学生的心灵,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达到“脱仿”和“创作”的境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写作技巧呢?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读一事一悟记叙文,掌握记事文章基本结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的一篇记叙文,非常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历,教师在引导文本解读时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在写作方法指导时让学生模仿该文结构写一篇一事一悟的记叙文,“事件 感悟”的格式是初中生最容易掌握的基本记叙文结构。
2.读复杂记叙文并掌握其写法。初中阶段仅会写“一事一悟”的记叙文是不够的,教材为我们选取了许多复杂记叙文的范本,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就用了插叙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回忆多件事来充实中心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该文写法运用插叙手法写作。再如《阿长与〈山海经〉》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回忆了与阿长有关的多件事,先抑后扬,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爱孩子又有点粗俗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写那么多阿长的“不好”是为了衬托后面阿长的“好”,“抑”的内容再多也不能超过“扬”的内容,这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学生明白了这些就可以让他们用欲扬先抑手法塑造一个人物了,有了好的范本,学生写起来也就有了底气。
3.读经典作品,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细节决定成败”,一篇作文能否升格为佳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描写的好坏,而细节描写又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材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很精彩的佳作,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有意识地加以写作引导,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有收获。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两次出场作者所用的动词不同,第一次出场“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第二次出场“从怀里摸出四文钱”的“摸”,这两个动词要让学生反复揣摩,还可以模拟动作,让学生明白这一字之差暗示孔乙己的境遇已大不如前了,让学生明白文字的魅力。再如《变色龙》中关于“军大衣”的几次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教师在对这些文本进行解读时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的片段描写训练。 4.读人物描写,学会刻画人物。初中生写作少不了要描写人物,许多学生对人物进行描写时难免落入俗套,不外乎“乌黑的头发、圆圆的眼睛、樱桃小嘴”之类,千人一面。指导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写显得尤为重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描写人物群像的佳作。如:“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这一句对左拉的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这位伟人进行外貌描写,特别是用大量笔墨对他的眼睛进行刻画,在描写的基础上插入议论和抒情,一代文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上这两课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这种刻画人物的写法,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5.读古文经典,古为今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三分之一,一些教师常常把现代文教法和文言文教法割裂开来,认为文言文只要教好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就够了。殊不知这些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亦是今人模仿的佳作。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富春江两岸的迷人风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静衬动,这些写法无不令人称赞。《爱莲说》是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教师在教此文时可以和写物的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借物抒情的散文和事物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唐雎和秦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妙处。《曹刿论战》一文在详略的安排上紧紧扣住“论战”,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何为“文对题”,进而可以进行拟标题的训练……
除了写作技法“仿写”外,也可以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等引入作文;模仿教材中典范优美的语句,“扮靓”写作语言;借教材中人物的典型事件丰富作文内容等,在教材中都有很好的例子。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写作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坚持进行归纳仿写,那么这些文章就不仅仅给学生以思想熏陶,更是写作的好教材,本人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
参考资料
刘春文《用好教材例子,进行作文“入格”训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3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写作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中可以看出,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可以吸收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而写作需要一些基本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说读书应该潜心地研读,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而薄发。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是个例子。我觉得教材不仅是个例子,而且是最好的例子。名家名篇荟萃其中,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好好地去读、去品、去悟呢?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有生命的、充满乐趣的语文天地,每一篇都是学生写作的经典例文。因此用阅读教学引领写作教学,在教师掌握好文本解读方法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技法指导,让学生领悟“为什么写”“怎样写”,进而模仿写。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教学设想呢?
一、用正确的文本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入的、透彻的,那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有效性会更高,文本的育人功效会更强。根据本人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和文本解读的思考,谈几点体会:
1.细读文本,体会妙处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情达意,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因此文本细读就是要咬文嚼字,读出字里行间所含的深意,通过重点句段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在细读文本时,要把握文本的“秘妙”所在,在教学时以自己的审美自失状态和体验为指向,以“深层直觉”启发“浅层直觉”,以高一层次的感性启迪低一层次的感性,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秘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尊重学生,注重过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带着已有的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进行自我的文本解读的,是带着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认知的,并由此形成了学生在文本解读上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过程,尊重他们自己的价值观。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文本中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方式。
3.艺术思维,情感激发
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难以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
二、在阅读基础上进行技法“仿写”
学习写作的途径和学习书法的途径是相似的。学习书法的人先摹写字帖,叫写“仿格”,到了一定的程度再“脱仿”,就是把名家字帖放在旁边边写边看边比较,最后达到创造的境地。写作也是如此。语文教师应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引领学生研究咀嚼优秀文本中蕴含的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文体、写作语言,让文章的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要素打动学生的心灵,逐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达到“脱仿”和“创作”的境界。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基本的写作技巧呢?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读一事一悟记叙文,掌握记事文章基本结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上的一篇记叙文,非常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历,教师在引导文本解读时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在写作方法指导时让学生模仿该文结构写一篇一事一悟的记叙文,“事件 感悟”的格式是初中生最容易掌握的基本记叙文结构。
2.读复杂记叙文并掌握其写法。初中阶段仅会写“一事一悟”的记叙文是不够的,教材为我们选取了许多复杂记叙文的范本,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就用了插叙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如何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回忆多件事来充实中心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该文写法运用插叙手法写作。再如《阿长与〈山海经〉》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回忆了与阿长有关的多件事,先抑后扬,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爱孩子又有点粗俗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写那么多阿长的“不好”是为了衬托后面阿长的“好”,“抑”的内容再多也不能超过“扬”的内容,这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学生明白了这些就可以让他们用欲扬先抑手法塑造一个人物了,有了好的范本,学生写起来也就有了底气。
3.读经典作品,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细节决定成败”,一篇作文能否升格为佳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描写的好坏,而细节描写又是学生写作的难点。教材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很精彩的佳作,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时有意识地加以写作引导,日积月累,学生一定会有收获。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两次出场作者所用的动词不同,第一次出场“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第二次出场“从怀里摸出四文钱”的“摸”,这两个动词要让学生反复揣摩,还可以模拟动作,让学生明白这一字之差暗示孔乙己的境遇已大不如前了,让学生明白文字的魅力。再如《变色龙》中关于“军大衣”的几次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走狗形象。教师在对这些文本进行解读时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的片段描写训练。 4.读人物描写,学会刻画人物。初中生写作少不了要描写人物,许多学生对人物进行描写时难免落入俗套,不外乎“乌黑的头发、圆圆的眼睛、樱桃小嘴”之类,千人一面。指导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写显得尤为重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一篇描写人物群像的佳作。如:“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性格。”这一句对左拉的肖像描写已不是纯粹的客观描写,而是用议论来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了,并把自己对左拉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纯客观的自然描写就只能是“肥胖的脸,近视眼”,而在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能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列夫·托尔斯泰》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对这位伟人进行外貌描写,特别是用大量笔墨对他的眼睛进行刻画,在描写的基础上插入议论和抒情,一代文豪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在上这两课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掌握这种刻画人物的写法,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5.读古文经典,古为今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三分之一,一些教师常常把现代文教法和文言文教法割裂开来,认为文言文只要教好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就够了。殊不知这些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亦是今人模仿的佳作。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富春江两岸的迷人风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以静衬动,这些写法无不令人称赞。《爱莲说》是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教师在教此文时可以和写物的说明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借物抒情的散文和事物说明文在写法上的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唐雎和秦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妙处。《曹刿论战》一文在详略的安排上紧紧扣住“论战”,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何为“文对题”,进而可以进行拟标题的训练……
除了写作技法“仿写”外,也可以将课文中的名言警句等引入作文;模仿教材中典范优美的语句,“扮靓”写作语言;借教材中人物的典型事件丰富作文内容等,在教材中都有很好的例子。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写作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坚持进行归纳仿写,那么这些文章就不仅仅给学生以思想熏陶,更是写作的好教材,本人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
参考资料
刘春文《用好教材例子,进行作文“入格”训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