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可以贴近生活,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老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好初中物理,同时也必然能够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质量 贴近生活 问题意识 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32
初中物理是一门可以贴近生活,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老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好初中物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让物理知识贴近生活
初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经历,对外部世界也有了一些了解。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把物理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见闻结合起来,这必然让他们觉得这样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化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可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社会活动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准备”。例如:在进行“浮力”内容教学时,以“铁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铁船可以浮在水面上”为题可设计问题情景。又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教学时,可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所成的像是否相同”来设计问题情境。又例如学习了重力知识后,可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等等。在讲授重力時,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是基于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刚开始学物理时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宽容的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成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
物理是一门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随时都在被应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反对这种心理特征,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这时要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上来。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容易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为了使探究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景来组织教学。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他们准备器材(器材:刻度尺、橡皮筋、笛子、玩具小鼓等),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让器材发声,猜想声音发生的条件。然后,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为了提高可见度,教师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水花四溅,证实他们的猜想。对提出新颖独特、别出心裁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很重要,但是有的物理老师不是很重视,学生也就更不会重视了。因此,本来可以凭借实验来培养学生物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等能力的实验教学,就大打折扣了。还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给学生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可见,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充分把握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和选择实验仪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时机。有些学生把课本上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在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对学生肯动脑筋应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他们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做好以上几点,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好物理,从而提高我们的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质量 贴近生活 问题意识 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32
初中物理是一门可以贴近生活,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老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好初中物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让物理知识贴近生活
初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成长经历,对外部世界也有了一些了解。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把物理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与见闻结合起来,这必然让他们觉得这样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化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可采用讨论、辩论、小组活动、参观、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社会活动从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做准备”。例如:在进行“浮力”内容教学时,以“铁在水中下沉,为什么铁船可以浮在水面上”为题可设计问题情景。又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教学时,可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所成的像是否相同”来设计问题情境。又例如学习了重力知识后,可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等等。在讲授重力時,要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03×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是基于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刚开始学物理时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宽容的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成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
物理是一门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随时都在被应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反对这种心理特征,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这时要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上来。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容易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在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为了使探究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景来组织教学。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他们准备器材(器材:刻度尺、橡皮筋、笛子、玩具小鼓等),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让器材发声,猜想声音发生的条件。然后,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为了提高可见度,教师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水花四溅,证实他们的猜想。对提出新颖独特、别出心裁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很重要,但是有的物理老师不是很重视,学生也就更不会重视了。因此,本来可以凭借实验来培养学生物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等能力的实验教学,就大打折扣了。还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例如在《电磁感应》一节的教学中,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给学生发实验器材(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生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最后训练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可见,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在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实验时,充分把握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和选择实验仪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时机。有些学生把课本上的玻璃杯换成了口杯,在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在步骤上先称空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后的总质量……对学生肯动脑筋应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他们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做好以上几点,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好物理,从而提高我们的物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