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作为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位普通民众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卖血,以此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这一主要线索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向。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人下性的复杂。
  关键词:血;意象;许三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位普通百姓许三观在动荡起伏的中国社会通过卖血的方式来谋求生路、渡过难关的故事。从第一次卖血时的好奇,到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卖血,到最后,血再也卖不出去,许三观一共卖了12次血。“血”在小说中,浸染着许三观及其家人的人生轨迹,也涂抹着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艰难的生活场景。因此,在作者的叙述过程中,“血”充斥着许多丰富的内涵和意象。
  本文试从《许三观卖血记》的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入手,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小说中“血”的意象进行探讨和总结,进而更好地剖析、反思当时中国社会乃至当今社会下人性的复杂。
  本文认为,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血”的意象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生命的苦难
  在许三观的人生道路上,“血”与苦难是紧密相连的。在他卖血的十二次经历中,只有三次是自愿的。在剩下的次数中,不论是为了医药费,还是为了贿赂二乐的队长、给一乐治病,许三观所卖的血,都更像是那个年代可以和苦难做等价抵消的商品。因此,每一次“血”的出现,都意味着苦难的伴随。
  除此之外,许玉兰对血的态度也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在得知许三观为了还铁匠的债卖血时,许玉兰大声斥责许三观“把祖宗给卖啦”并表示羞愧。但到了没有钱请二乐队长吃晚饭时,许玉兰却变成了一个“哭诉着求许三观再卖一次血”的人。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变化呢?是压在贫苦老百姓身上一个又一个无法逃避的苦难。大跃进、自然灾害、文革……人们不得不通过卖血的方式来寻求一丝生活下去的希望,来寻求与社会妥协的“交易途径”。
  二.亲情的温度
  许三观卖血所得的钱成功帮他组建了家庭,“血”在这里变成了可以获得亲情的筹码。“血缘”自古以来就是维系家庭和睦关键纽带,它的意义甚至高于金钱和权力。因此,当许三观得知一乐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他对许玉兰的态度转变为“愤怒”与“抱负”,而对无辜的一乐,他则采取了冷漠和排斥的态度。
  许三观因为一乐的身世成了“乌龟”,他的行为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但当许三观得知一乐离家出走后,他却宛如一乐的生父一般焦急地寻找一乐,找到后骂骂咧咧地带一乐去饭店吃面条。一乐的生父何小勇出车祸需要一乐去房顶“叫魂”,许三观不仅让一乐去了,还当众用菜刀划破自己的脸,并宣布“你们中间有谁敢再说一乐不是我亲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故事到这里,他的血再不仅仅为 “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奉献,这种跨越了血缘关系的父子情着实令人感动。后来,为了给儿子治病,许三观更是一路卖血到上海,险些丧命。
  总体来看,在许三观非自愿卖血的情节中,他卖血的原因都是为了他的家庭。虽然他卖血所得的钱会被拿去消费,但隐藏在血液背后炽热的亲情温度是不会冷却的。
  三.人性的善意
  故事中不乏体現人性之善的情节。虽说卖血前可以多喝水来“冲淡血液”,但当来顺和来喜两兄弟决定将自己的血卖给许三观一碗来帮助他时,他们坚决不肯多喝水。再如许三观在林浦的河边喝冰水时,居民们都友善地主动为其送上茶水,并且应其请求赠送了盐。
  许三观要卖出的是自己的血,但他的血液中,早已融入了两兄弟和许许多多陌生人对许三观的善意和帮助,更体现着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互助,人性的善意便注入在了这浓浓的血液中。
  四.人性的贪婪
  在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时,根龙和阿方就教会了许三观“多喝水冲淡血液”的方法。当他第六次卖血时,许三观得知阿方因为喝太多水把膀胱撑破的事情。这种得不偿失的喝水行为恰恰暗喻了人性的贪婪。
  来顺和来喜两个年轻力壮的小兄弟,在许三观的诱惑下进行了第一次卖血。他们尝到了卖血的甜头,认为这是一件不费力气又可以快速赚钱的好事,计划着以后不再摇船而是通过卖血来赚钱。许三观好心劝说血不能卖得太频繁,不然对身体不好,他们却听不进去,打算摇船到下一个城市时再卖一次血。贪婪的种子已经在他们的心中发芽、生长。
  血液可以被当作商品来出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围绕着卖血所产生的事件中,人性的贪婪也暴露无遗。卖出去的是血,更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对生活的无奈叹息。但是,在血液交易背后人所具有的贪婪本性是不可忽视的。
  结论:
  许三观是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国普通民众中的一员。他为了生活,为了家人的生存,为了自己,在那个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的年代选择了卖血。血在小说中的出现,不仅象征着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苦难,成为了连接亲情甚至高于亲情之感情的纽带,也深刻体现着人性的种种善意和种种贪婪。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它们的种种形态浓缩在了可以当作商品出售的血液中。人们在苦难的压迫下可以丧失原则,贪婪的本性也会暴露。但同时,人们的善意和亲情桥梁所支撑的温暖也并不会磨灭。反思当今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卖血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但那个年代人们所卖的“血”会转化为其他物质形态的存在,那个年代人性的复杂在当今社会也并没有消失。我们只有从根本上矫正人性的不足之处,发扬美好善良的人性面,才能使社会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56例及同
摘 要: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立文学精神的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寂寞的作家。《桥》常被认为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叙述,然而废名并不是不关注现实的作家,本文从文本取材和人物心理的真实这两个层面揭示了《桥》中现实主义的表现,从而打破了《桥》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叙事的误解。  关键词:废名;现实主义;《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众所周知,在悠久的中日友好交流关系中,文学交流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收到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在这其中,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郁达夫就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而他的文学作品也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学色彩。本论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以中国近代文学代表人物郁达夫为研究中心,浅析日本近代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佐藤春夫;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
摘 要:不同的地域催生不同的文化,但是在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创作中,除了对香港的书写外,还将大量笔墨倾注于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京味儿。本文则以她的《霸王别姬》、《生死桥》两部作品为例,发掘她创作中的京味元素,并对这背后隐含的文化倾向进行分析。  關键词:李碧华;京味;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李碧
作者简介:姜琳(1981-),硕士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學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吸收文学知识,提高文学水平。然而文学作品应该怎么阅读与鉴赏呢?这是很多大学生希望了解,也是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技能。  一、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
期刊
摘 要:在国企改制和非国有企业崛起的双重夹击下,一些效益低下的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兼并、重组甚至破产的危机,工人们也遭遇了待业、下岗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们在现实主义的指引下,直面社会底层,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工业领域的工厂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形象。本文借助对90年代的工业题材小说的工人形象的解读,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工业;工人形象;改革  作者简介:王丽杰(1993-),女,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