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大量农民工返乡重新就业,其面临的就业困境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本文立足于返乡农民工自身,运用SWTO模型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能力因素,并针对其面临的就业困境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返乡就业困境 SWTO分析 农民工 对策
一、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反复不稳,随着农民工返乡规模加大,外出农民工回流现象日益突出,人员逐渐增多,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作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促进农民工顺利返乡就业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此,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化解对策,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途径。
二、基于SWTO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分析
针对农民的问题,美国学者罗吉斯认为农民是任何想要发展的国家必须要研究的对象。我国作为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农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在后危机时代,农民中的精英群体——大量农民工遭遇失业危机,被迫或其他原因不得不选择返乡重新就业。随着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工逐渐增多,而他们在返乡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凸现出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农民工要想化解就业困境,只有立足自身条件,才能找准再就业的定位。SWTO分析法虽然是用于企业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能力因素,得出更加科学全面地企业战略计划,但是同样适用于分析农民工的就业困境。农民工需要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市场中潜在的机会与挑战,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才能利用优势与机会实现再就业,具体如图1所示:
通过上图分析所示,我们可以将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归纳为:返乡务农困境、返乡就业困境和返乡创业困境。
1.返乡务农困境。尽管我国针对农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性政策,但返乡务农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一主要是缺乏务农意识与技能。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由于多年从事着非农产业,致使务农能力不足甚至退化。特别是青年农民工相当数量都是在完成学业后直接进入非农产业,他们在观念上排斥务农,经营上缺少技能。因此,他们返乡后长时期处于待业状态;二是可耕面积少。这是因为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而耕地面积少就会导致购置相应的机械设备不值得,而且少量的耕地难以实现较大的收益,仅能作为基础保障。
2.返乡就业困境。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不够。当期由于我国就业市场供求结构的不均衡,企业对农民工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都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人,农民工“体力型”就业水平已经逐渐被淘汰。除此之外,一些对技能要求不高但对年龄有限制的岗位,如保洁员、家政服务、装卸工等,使得缺乏专业技能的大龄返乡农民工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职业搜寻能力是返乡农民工的短板。农民工在搜集就业信息或就业岗位时基本依赖以“亲缘”、“地缘”形成的关系网络,其中主要是靠亲戚、朋友、同乡人介绍这三大途径,获得工作的渠道相当狭窄。且受到文化水平限制,农民工对新兴媒体利用不足,严重削弱其职业搜寻能力,增加返乡就业难度。
3.返乡创业困境。第一是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在政策上有所支持,但部分政策表现出适应性差、操作性不强等特点,将针对“海归”、外来投资者的政策生搬硬套。如河南固始县出台的关于返乡农民工用于创业所产生的电、地、信贷、税收等方面可享受与外来投资者相同优惠政策,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及配套政策均没有提及,致使创业政策流于形式,无法落实。第二是缺乏资金,融资困难。返乡农民工要想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这个关键因素直接决定创业是否能成功。但由于无抵押且风险较大,返乡农民工获得信贷支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多数返乡创业者只能通过自筹或向亲戚、朋友借取。而且,即使少数能够获得信贷支持,但由于经营风险较高,返乡农民工易陷入获利小甚至亏损致使无力偿还信贷,最后信用低下无法再获得信贷的惡性循环。第三是自身创业能力不足。对于创业者来说,基本的素质要求其具有对市场敏锐的把控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来说,由于接触的市场领域狭窄,务工学到的技能有限,严重降低其创业能力。因此,部分返乡创业者在面对新项目、新技术时,就会持谨慎态度而错过创业的最佳时机。
三、缓解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的对策
1.改善外部环境。
1.1创新就业政策,加强政策落实。首先,返乡农民工登记制度不应该仅停留在登记记录的作用,而应该将登记制度与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次,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帮扶政策上应该扩大覆盖面,如返乡农民工优惠证是针对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且在此期间仍然没有返城重新就业的农民工。然而,目前大量由于知识、技能不足被市场淘汰返乡的农民工面临着就业困境,应给与同样的关注与扶持。最后各地相关机构应做好宣传工作,让返乡农民工即刻了解优惠政策,用好优惠政策。
1.2完善农民工返乡就业服务。目前我国缺少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为有效的化解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困境,他们需要专业的免费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和岗位介绍,切实的帮助到他们自己实现返乡就业。此外,政府还应重视对返乡农民工技能、素质的培训,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学院为培训基地,以培训机构为辅助,最终实现返乡农民工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转换职业能力上的大飞跃。
1.3加大返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首先,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担保和信用评价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特别是要解决返乡农民工的放贷条件高、手续繁琐等诟病。其次,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特性,适时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需求。如福建省为满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需求,放宽贷款条件并增设创业贷款项目,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绿色通道。
2.提升内部能力。
2.1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再就业观。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认为返乡仅是暂时的,是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待经济好转后再返城就业。殊不知我国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均衡主要是结构的不均衡,换而言之,市场已经不再大量需要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需转变“找工作就找亲友”的老观念,努力培养自身职业搜寻能并学会利用新兴媒体获取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因此,返乡农民工应加强对自身条件以及就业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就业规划。
2.2提高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知识与技能是就业者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是农民工的薄弱点。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就业素质自然低下,导致其在就业层面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相对而言,返乡农民工仍是知识、技能匮乏的群体。因此,返乡农民工急需“苦练内功”,加强自我充电并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主动解决面临的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0.
[2]林园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3]陈浩,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与困境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03):74-77. [4]刘志潘.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困境分析——彭水县农民工返乡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乡村发现,2015(04):88-92.
[5]杨静雯.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83-284.
作者简介:程青青(1991—),女,安徽安庆人,济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返乡就业困境 SWTO分析 农民工 对策
一、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反复不稳,随着农民工返乡规模加大,外出农民工回流现象日益突出,人员逐渐增多,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愈来愈受到关注。作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促进农民工顺利返乡就业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此,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化解对策,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途径。
二、基于SWTO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分析
针对农民的问题,美国学者罗吉斯认为农民是任何想要发展的国家必须要研究的对象。我国作为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农民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在后危机时代,农民中的精英群体——大量农民工遭遇失业危机,被迫或其他原因不得不选择返乡重新就业。随着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工逐渐增多,而他们在返乡就业中面临的困境也越来越凸现出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农民工要想化解就业困境,只有立足自身条件,才能找准再就业的定位。SWTO分析法虽然是用于企业分析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能力因素,得出更加科学全面地企业战略计划,但是同样适用于分析农民工的就业困境。农民工需要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市场中潜在的机会与挑战,分析自身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才能利用优势与机会实现再就业,具体如图1所示:
通过上图分析所示,我们可以将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归纳为:返乡务农困境、返乡就业困境和返乡创业困境。
1.返乡务农困境。尽管我国针对农业出台了很多优惠性政策,但返乡务农的农民工面临的困境依然存在:一主要是缺乏务农意识与技能。大部分返乡农民工由于多年从事着非农产业,致使务农能力不足甚至退化。特别是青年农民工相当数量都是在完成学业后直接进入非农产业,他们在观念上排斥务农,经营上缺少技能。因此,他们返乡后长时期处于待业状态;二是可耕面积少。这是因为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而耕地面积少就会导致购置相应的机械设备不值得,而且少量的耕地难以实现较大的收益,仅能作为基础保障。
2.返乡就业困境。一方面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积累不够。当期由于我国就业市场供求结构的不均衡,企业对农民工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都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的人,农民工“体力型”就业水平已经逐渐被淘汰。除此之外,一些对技能要求不高但对年龄有限制的岗位,如保洁员、家政服务、装卸工等,使得缺乏专业技能的大龄返乡农民工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职业搜寻能力是返乡农民工的短板。农民工在搜集就业信息或就业岗位时基本依赖以“亲缘”、“地缘”形成的关系网络,其中主要是靠亲戚、朋友、同乡人介绍这三大途径,获得工作的渠道相当狭窄。且受到文化水平限制,农民工对新兴媒体利用不足,严重削弱其职业搜寻能力,增加返乡就业难度。
3.返乡创业困境。第一是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在政策上有所支持,但部分政策表现出适应性差、操作性不强等特点,将针对“海归”、外来投资者的政策生搬硬套。如河南固始县出台的关于返乡农民工用于创业所产生的电、地、信贷、税收等方面可享受与外来投资者相同优惠政策,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及配套政策均没有提及,致使创业政策流于形式,无法落实。第二是缺乏资金,融资困难。返乡农民工要想创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融资,这个关键因素直接决定创业是否能成功。但由于无抵押且风险较大,返乡农民工获得信贷支持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多数返乡创业者只能通过自筹或向亲戚、朋友借取。而且,即使少数能够获得信贷支持,但由于经营风险较高,返乡农民工易陷入获利小甚至亏损致使无力偿还信贷,最后信用低下无法再获得信贷的惡性循环。第三是自身创业能力不足。对于创业者来说,基本的素质要求其具有对市场敏锐的把控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返乡农民工来说,由于接触的市场领域狭窄,务工学到的技能有限,严重降低其创业能力。因此,部分返乡创业者在面对新项目、新技术时,就会持谨慎态度而错过创业的最佳时机。
三、缓解农民工返乡就业困境的对策
1.改善外部环境。
1.1创新就业政策,加强政策落实。首先,返乡农民工登记制度不应该仅停留在登记记录的作用,而应该将登记制度与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动态管理机制。其次,政府在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帮扶政策上应该扩大覆盖面,如返乡农民工优惠证是针对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且在此期间仍然没有返城重新就业的农民工。然而,目前大量由于知识、技能不足被市场淘汰返乡的农民工面临着就业困境,应给与同样的关注与扶持。最后各地相关机构应做好宣传工作,让返乡农民工即刻了解优惠政策,用好优惠政策。
1.2完善农民工返乡就业服务。目前我国缺少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为有效的化解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困境,他们需要专业的免费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能够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和岗位介绍,切实的帮助到他们自己实现返乡就业。此外,政府还应重视对返乡农民工技能、素质的培训,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学院为培训基地,以培训机构为辅助,最终实现返乡农民工在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转换职业能力上的大飞跃。
1.3加大返乡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首先,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担保和信用评价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环境,特别是要解决返乡农民工的放贷条件高、手续繁琐等诟病。其次,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特性,适时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需求。如福建省为满足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需求,放宽贷款条件并增设创业贷款项目,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绿色通道。
2.提升内部能力。
2.1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再就业观。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认为返乡仅是暂时的,是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待经济好转后再返城就业。殊不知我国出现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均衡主要是结构的不均衡,换而言之,市场已经不再大量需要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返乡农民工需转变“找工作就找亲友”的老观念,努力培养自身职业搜寻能并学会利用新兴媒体获取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因此,返乡农民工应加强对自身条件以及就业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就业规划。
2.2提高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知识与技能是就业者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是农民工的薄弱点。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就业素质自然低下,导致其在就业层面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相对而言,返乡农民工仍是知识、技能匮乏的群体。因此,返乡农民工急需“苦练内功”,加强自我充电并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以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主动解决面临的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0.
[2]林园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
[3]陈浩,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与困境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0(03):74-77. [4]刘志潘.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困境分析——彭水县农民工返乡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乡村发现,2015(04):88-92.
[5]杨静雯.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研究——基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83-284.
作者简介:程青青(1991—),女,安徽安庆人,济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