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老师宣称“辅强不辅弱”
多年以来,由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老师的评价向考试成绩严重倾斜,老师和学生都渐渐养成了只问收获,不问耕耘;只管教书,不管品格;只看分数,不及其余的教学思维定势。有一次,我听到一名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在班上公开宣称:由于每年上录取线的人数有限,所以,我的教学原则很明确,就是“辅强不辅弱”。
感受:“弱生”很受伤
老实说,我听了他的话,当时就觉得心头一凉。这样的说法,近乎残酷,一定会伤害班上大多数孩子的心,因为该老师所说的“强”是单指成绩一样,而数学成绩强的人,在班上是极少的。那么,他的话就打击了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他们的心冷了,学起来就更没有积极性了。如此一来,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强弱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了。调皮的学生说不定会自暴自弃,或者专跟老师捣乱呢。因为老师根本就不关心他嘛。
分析:何谓“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弱肉强食。在丛林里,强大威猛的狮子、老虎、狼等欺负并且吃掉鹿、牛、羊、兔子等弱小动物。强者统治弱者,弱者无法反抗,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也无法获得外力的支持与保护。“丛林法则”是动物世界的冷血法则,但若是把它用在人类生活中,就显得非常残酷、野蛮,更何况是用在提升人类文明水平的基础教育中呢?基础教育就是全民教育,目的是使国家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平等的教育,从而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公民。基础教育的目的实在不是为了拔尖,拔尖是精英教育,把精英教育原则用在普通中小学本来就是极不合理不公平的。
探究:产生这种教学思想的根源
严酷的高考制度,优胜劣汰的机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淘汰机制使得教育日渐偏离起初所定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大方向。因为,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胜者为王,胜者通吃,导致大多数失败者提前退出分数竞赛,许多人在刚进入初三或者高三毕业班的时候,就已被老师“抛弃”,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学校里的教育阳光照不到的暗角。强者(成绩好的学生)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差生在最后成绩出来之前大都已经输了,除了少数发愤学习的差生以外。
以升学率和大考成绩作为对老师和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是导致原本阳光的教育事业“丛林化”的根源。
思考:教育不是分数竞赛
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教育资源理应人人共享。
基础教育不是竞赛,不是为了把多数人淘汰掉。事实上,一些曾被学校淘汰掉的人,后来成为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教育更不是分数的竞赛,优胜劣汰的制度是不符合教育的根本意义的。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又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的人才。
教育一定要以爱为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平等的均衡的,以爱心平等对待优等生和差生,因为差生大多仅仅是成绩差,其它方面如品德、沟通能力、生活技能等并不一定差。老师对学生有爱,学生也会更尊重老师,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古人尚且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今人起码能够明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应该是紧张的,更不能是互相排斥、彼此仇视的。
教育应该教书与育人并重,不可偏废。否则,培养出来的人就很难说是健康的。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只看他的分数是片面的,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因为国家的教育目标本来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
多年以来,由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老师的评价向考试成绩严重倾斜,老师和学生都渐渐养成了只问收获,不问耕耘;只管教书,不管品格;只看分数,不及其余的教学思维定势。有一次,我听到一名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在班上公开宣称:由于每年上录取线的人数有限,所以,我的教学原则很明确,就是“辅强不辅弱”。
感受:“弱生”很受伤
老实说,我听了他的话,当时就觉得心头一凉。这样的说法,近乎残酷,一定会伤害班上大多数孩子的心,因为该老师所说的“强”是单指成绩一样,而数学成绩强的人,在班上是极少的。那么,他的话就打击了班里的大多数同学,他们的心冷了,学起来就更没有积极性了。如此一来,必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强弱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了。调皮的学生说不定会自暴自弃,或者专跟老师捣乱呢。因为老师根本就不关心他嘛。
分析:何谓“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弱肉强食。在丛林里,强大威猛的狮子、老虎、狼等欺负并且吃掉鹿、牛、羊、兔子等弱小动物。强者统治弱者,弱者无法反抗,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也无法获得外力的支持与保护。“丛林法则”是动物世界的冷血法则,但若是把它用在人类生活中,就显得非常残酷、野蛮,更何况是用在提升人类文明水平的基础教育中呢?基础教育就是全民教育,目的是使国家的每一个人都受到平等的教育,从而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公民。基础教育的目的实在不是为了拔尖,拔尖是精英教育,把精英教育原则用在普通中小学本来就是极不合理不公平的。
探究:产生这种教学思想的根源
严酷的高考制度,优胜劣汰的机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淘汰机制使得教育日渐偏离起初所定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大方向。因为,在一考定终身的制度下,胜者为王,胜者通吃,导致大多数失败者提前退出分数竞赛,许多人在刚进入初三或者高三毕业班的时候,就已被老师“抛弃”,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学校里的教育阳光照不到的暗角。强者(成绩好的学生)占有优质教育资源,差生在最后成绩出来之前大都已经输了,除了少数发愤学习的差生以外。
以升学率和大考成绩作为对老师和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是导致原本阳光的教育事业“丛林化”的根源。
思考:教育不是分数竞赛
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教育资源理应人人共享。
基础教育不是竞赛,不是为了把多数人淘汰掉。事实上,一些曾被学校淘汰掉的人,后来成为了社会上的有用之才。教育更不是分数的竞赛,优胜劣汰的制度是不符合教育的根本意义的。教育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又掌握了多种生活技能的人才。
教育一定要以爱为基础。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平等的均衡的,以爱心平等对待优等生和差生,因为差生大多仅仅是成绩差,其它方面如品德、沟通能力、生活技能等并不一定差。老师对学生有爱,学生也会更尊重老师,这样一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大大提高。古人尚且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今人起码能够明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而不应该是紧张的,更不能是互相排斥、彼此仇视的。
教育应该教书与育人并重,不可偏废。否则,培养出来的人就很难说是健康的。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只看他的分数是片面的,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因为国家的教育目标本来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