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居姓屈,名金玉。四十八岁,比我小几岁,我称他老屈。老屈一米七五的个子,脑门秃光,背微驼,脸色红润,不论和谁说话,脸上总带一丝笑意。认识他是在2006年冬季。那一年,我在县城金牛家园买了一套房子,是顶层六楼,老屈住一楼。因为我天天从他一楼门前经过,很快我们就相识了。真正和他打交道是我刚上楼时,花了十多万元,费心尽力装修好房子,人还未搬进去。结果那天晚上一点多钟,有人打电话告知我,说我家新楼暖气管爆裂,已殃及五楼。等我火速赶到时,只见地上滚烫的热水有一尺多高,室内蒸气弥漫,里面已看不清东西。我赶紧给管物业的打电话,但人生地不熟,竟没留存。病急乱投医,我蹬蹬地跑下一楼,急急地拍着老屈家的门,想问问管物业的电话。
  老屈说寻物业已经来不及了,咱先上楼,看看再说。说着提上自己家里的板子、管钳,拿上手电筒,穿上高跟雨鞋,匆匆上了六楼。进入我家房子,他首先切断电源,然后一头扎进小卧室。只见暖气片供热水的管道阀门断裂,热水四溅,水烧得人不能靠前。老屈打开手电筒,不顾热水灼烧,毅然冲上前去,很快找到管热水的阀门,用管钳迅速关掉阀门。热水不溅了,老屈被热水喷得全身湿透,手被滚烫的热水烫得起了水泡。我还未来得及说句感谢话,他转身走出门,噔噔很快下楼了。也真是,暖气管里面的水烫,人热得不行,但出了门,正值冬季严寒,衣服湿透,人就会冻得直打哆嗦,他可能下楼换衣服去了。
  我顾不上考虑老屈,赶紧和妻子用馬勺舀,用脸盆刮,忙不迭地清除房子里的积水。没料想到,换上干净衣服的老屈拿着新配件,又来到我家。进入楼内,看到我俩的举动,他说你们这样清理,太慢了,看我的。说着,他寻了一块规则的长方形木板,弯腰用木板往前推,让污水直接流入下水道。仅仅半小时,室内的污水就清除完了。老屈又开始维修暖气片,不大一会儿,他三下五除二,麻利地换了损坏的管子,放开阀门一试,水不漏了。这时已是凌晨三点多了。
  老屈的举动太让我意外了,因为我和他相识还不到半个月。第二天我请他吃饭,他不吃!给他开工钱,他坚决不要!和老屈混熟了,后来我家里的换水管、暖气管漏水、电炊器具不通电或出现故障、马桶堵了等等,只要一叫老屈,他总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上了我家楼,水不喝一口,烟不抽一根,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
  老屈给我家干的活多了,啥报酬都不要。一直不给我知恩图报的机会,我实在不好意思。后来也叫了专门的修理人员,出的都是离谱的高价,但修理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达不到理想。无奈只好一次又一次麻烦老屈。去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我家卧室里的暖气片因长期腐蚀生锈,又开始渗水。起初我没在意,后来水越渗越多,由开始的小碗接,最后用小盆接,实在漏得不修不行了。即使你出多少高价,也找不到人,因为过年街道修理工全回家了。无奈,我硬着头皮给老屈说了。老屈放下正在做的年活,一上我家,就趴在暖气片跟前,吭吭哧哧,卸下了漏水的片子。因为我家暖气片安装在装修好的窗台下。老屈费了好大劲才将新暖气片换好,但和进水管子相接时,因为眼睛看不见,只能用手触摸着安一个小垫圈。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垫圈,安上掉下,掉下来又安上,反反复复十多次。后来好不容易安好了,管子接上了,一放水,还漏。原因是垫圈出现一点破损,又拆下来重新安装。整整一下午,屈老弟双膝跪在那里,忙得满头热汗。暖气片终于修好了,他长出了一口气,我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有一次,我家里的马桶突然堵住了,咋弄都不通。老屈听说后,说这很简单。他到我家卫生间后,将马桶倒满水,然后拿起拖把照准下水道口子,用劲一捅,还真神奇,马桶马上就通开了。我很惊讶,就这么简单啊!他说,马桶里倒满水,用拖把一使劲,靠冲力,就容易通畅了。
  老屈和我唠嗑时说,十多年前,他刚下岗那阵,家里没有任何收入,一家人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活人总不能叫尿憋死啊!他开始自谋职业,锲而不舍地学电气焊修理技术,随后给工程上焊大梁,搞修理,给新楼房排电路,往往比别人付出几倍的辛劳。时间一长,竟摸索出一套娴熟经验。以后他就自己包工程,包活路,渐渐在县城有了名气,工程也越做越大,如今他买了楼房,给自己和妻子买了六十多万元的养老保险金,几个子女教育得彬彬有礼,书也念得奇好。他说他很知足,说这话时,一种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体现在他久经沧桑的脸上。
  十几年来,老屈这个邻居,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帮手。他说,他就会这些修理活儿,邻居邻居,相邻而居,谁都有点难处,帮帮忙是应该的。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幼年时对天空的兴趣,起源于祖母每日的动作。每日的晨昏之际,祖母都要站在院子里,朝天空的方向远眺,这让我十分好奇。天空上有什么呢?除了一片白茫茫或者辽远的青灰,似乎什么也没有。  老家的四周绿野连云。秋收过后,土地开始袒露出它的本色来。这个时节最常造访的就是麻雀了。它们三五成群地立在电线杆上,像极了五线谱上灵巧的音符,清脆的叫唤声对应着音阶的高低,起起伏伏地流淌。收割过的稻田涌动着芬芳的暗香,遗留下
期刊
火车上,她睡着了,我把衣服轻轻地盖在她身上。看着她慈祥安静的面容,皱纹未深,青丝未白,我忽然想把她搂在怀里,像疼爱我的孩子一样疼爱她,带她买好吃的,陪她看电影,哄她开心,她样样都肯听我的安排。忽然,她就睁开了眼睛,示意我不要脱下衣服,她不冷。  醒来的妈妈,又变成我的王,她再不需要我的照顾,就连我去售票点取票时,她也要紧跟着我。她接过我手里提着的所有东西,往我跟前挤,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屏幕。她说要
期刊
年前母亲生了一场病。  母亲从没有住过院,这一次住了半个多月。头一个星期,母亲基本上糊糊涂涂,搞不清东西南北,身在何处。急性肠胃炎引发高烧,侄儿背着母亲半夜看急诊。母亲一直坚信她是穿着皮鞋到医院的,怪我们弄丢了她那双非常合脚的皮鞋,为此,父亲专门从家里拿来皮鞋让她看到,才放下心来。母亲舍不得扔东西,不管是旧物还是剩饭菜。  前年父亲生病,从濮阳转到郑州,做了两个大手术。我陪护的时候上街买东西,一个
期刊
母亲生于上世纪初,母亲说她只上过一天学,没学过“老”字,不会写“老”字,更不用说知道“老”字的含义。  不知道是啥原因,母亲一生说话用得最多的偏偏是这个“老”字,用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在喊叫人名字时。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在第一次记忆中,我和村里孩子出去玩,母亲饭做好了,看我没回来,就到村子找我,边找边拉着长长的话腔喊:“老——生!在哪里?快回来吃饭!”  当时我还小,也不在
期刊
父亲是个老兵,随大部队转业后扎根新疆兵团,对执行上级的命令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决。可是为了我,这个家里的“老幺”,父亲却有几次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记得,1979年的秋天,我们刚从南台子煤矿整体搬迁回到团里的第一年,勤劳的军垦战士(当然也有尚未平反的“劳改犯”)很快就在一片戈壁滩上站稳了脚跟,把个曾经遍地风沙的荒芜之地侍弄得风生水起,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秋天到了,我跟着父亲去看场。说是晒场,其实就是在
期刊
2002年,我在西安渭水河畔的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给韩国学生教汉语。当时有两个汉语班,而元章焄就是我负责的汉语班里的韩国学生。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并不美丽。我初到班里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在看,在听,有的还在笑,在闹,可他却一直埋头趴在桌子上,以“海拔”最低的姿态宣告着不一样的 “存在”,仿佛周围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课间,我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走到他跟前。我试图叫醒他,用关切的话语,用
期刊
十二生肖轮来狗年了!  我想起了大巴山乡村一带关于狗的俗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喂好一头猪容易,养好一条看家狗难……  在家乡一带,百姓谈到自己的儿女时,相互夸奖自己儿女们的口头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作为互相表扬鼓励教育子女的谚语。孩子们和狗并列称呼,说明在乡村狗和孩子都十分重要。乡村的人们特别呵护孩子,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养儿防老,日后孩子们会孝敬报恩。
期刊
在我生活的江汉平原,腊嘎菜的确不是什么稀奇物,可能是因为它的贱生贱长,但我要说,腊嘎菜,是最具乡土意味的一种野菜。  野菜自有野菜的野法。你瞧,腊嘎菜的叶子虽然不大,却疏密有致地长满了毛亮亮的刺,叶子的两边皆为巨齿,好像要防着什么似的。关键是那个绿,绿得有深度,绿得有质感,那种娴静,那种淡定,往往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注视的目光。嘎菜,还有一长串的别名,什么芥、大芥、皱叶芥、黄芥、雪里蕻、冲菜、霜不老,
期刊
今年秋末的一个黄昏,夕阳斜照,秋蝉幽鸣。我抛却一切繁事,在公园里漫步,想解一解闷感。忽然一片枫叶在我眼前飘落,我双目一愣,拾起那片枫叶,久久不愿丢下,这不就是那片枫叶吗?  24年前,张家界风景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时期,我受县政府的委派,出任索溪开发小组组长。索溪,是张家界的腹地,它像一个巨大盆景,将整个奇山异水都浓缩在一起集中展现出来。当考察初告一段时,湖南画报社计划拍摄一本索溪山水画册,可是摄
期刊
我七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一桩大事,麻叔家的大门被摘。我说的是摘,而非砸。像摘辣椒摘茄子一样,被摘了去。  摘大门的是邻村的四疯子,他有备而来,拉了架子车,麻叔蹴在一边,由着四疯子摘门。麻婶疯了样阻挡,没用。四疯子把灰泡泡的两扇门扔在架子车上,头也不回地拉走。车胎吃上了劲,瘪了一半,门扇有分量。  麻叔推牌九,把大门输了。抢天呼地的哭闹声,从黑洞洞的门豁里冲出,麻婶尖锐,麻叔沉闷,倒像是没有伴奏的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