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纳西族东巴武术的东巴文化根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之一,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保留了古老独特的东巴文化而闻名于世,纳西族东巴武术深深植根于这种文化当中。本文从纳西族族源发展与崇武尚勇的民风传承,到东巴经与汉文史籍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再到纳西族“拇瓜”制度与民俗事象中的民族精神文化来详细阐述纳西族东巴武术的东巴文化根基。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武术;东巴文化;文化根基
  1 纳西族东巴文化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璀璨文化的民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她以保留了古老独特的东巴文化而闻名于世。东巴文化是纳西民族传统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它揭示着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据《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东巴文化》一文记载:“东巴文化既是纳西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同时东巴教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与其他民族广泛的文化交往,不断地广纳百川之流,吸收了早期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辗转从各种渠道传来的古波斯、古印度文化等因素,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页奇观。”
  2 纳西族东巴武术
  纳西族东巴教祭祀活动分为文道场和武道场,文道场念经,武道场跳神。所谓的跳神就是东巴跳,东巴跳即东巴武术。根据《纳西族文化大观》书中的记载:“纳西族东巴武术是东巴教徒用象形符号,把通过生产、生活斗争而逐步形成的武功跳法、套路以及刀、枪、棍、棒等兵器及其武功动作、顺序和方位,用东巴象形文字记录下来的纳西族特有的“东巴武术”。”
  3 纳西族东巴武术的东巴文化根基
  3.1纳西族崇武尚勇民风与古羌人民风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纳西族是一个崇武尚勇、习俗勇励、善战喜猎的民族。关于他们这种骁勇尚武的民族精神和性格追根溯源要从他们的族源来历“古羌人”说起。根据现有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可初步推断纳西族先民有一部分是源于今甘肃省和青海省的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一带的古羌人。《后汉书·西羌传》中说:“河湟间地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羌人“氏族无定……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详。堪耐寒苦……性坚刚猛烈。”“《新唐书·党项传》中说白兰羌“勇战斗,善作兵。”又谓:羌人“俗尚武……尤重复仇。”《隋书·地理志》记: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古羌人有一种称为“跳盔甲”的葬礼祭祀仪式,十余人先围成圆圈跳,后分成两排对阵,穿着生牛皮制作的甲衣,头戴插着鸡翎和麦秆的盔帽,手持兵器,长矛飞舞,铃铛作响,吼声震天。这表现了古羌人尚武之遗风。纳西族有個一个重血亲复仇的民风习尚与古羌人的“跳盔甲”有异曲同工相似之处。纳西族每年都要举行一到两次盛大的“祭祖”仪式,人死后,要送魂,要请东巴一站一站将死者送到祖地。几十名武士手执长刀分成两排,挥舞着在前开路,面色凝重、目放寒光。东巴手持大刀法器,庄严威武的跳驱鬼舞,不断地做着各种砍杀,翻腾跳跃的动作,镇压拦路的妖魔鬼怪,让死者能够平安、顺利回到祖地。这正是民风传承的历史反映,作为古羌人后裔的纳西族继承了尚武好勇的民族精神。
  3.2 东巴经与汉文史籍中的纳西民族精神文化
  东巴经作为纳西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纳西族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体现了纳西族顽强坚韧、崇勇尚武、凝聚力强的民族精神。如早期的神话史诗《创世纪》、《黑白战争》、《哈斯战争》、《俄英都奴杀猛妖》、《许瓦曾古盗火》、《多萨欧吐传略》、《祭天古歌》等。东巴经中还有一系列描写纳西族因崇拜英雄祖先而产生的男祖先“武士祭”和女祖先“勇猛女子祭”。属于男祖先“武士祭”丧仪的东巴经有《武士的来历》、《武器的起源》、《武士颂》、《赎武士之魂》、《送武士》等28种之多。属于女祖先“勇猛女子祭”的经书也多达18种。这些经书精彩生动地叙述了英雄祖先是如何杀死仇敌、捣毁仇敌住所、善猎善战的搏杀场面,通过各种神话史诗和祭祀仪式来颂扬纳西族骁勇善战宝贵的民族精神。除东巴经外,汉文史籍中也有许多关于纳西族尚勇好武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记载,如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说:“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吐蕃接界……酋寨星列,不相统摄,善战喜猎,挟短刀,以砗磲为饰,少不如意,鸣钲鼓相仇杀。”《云南图经志书》卷四中说:蒗蕖州“境内居民惟摩挲为盛,男子性强悍。善战喜猎,挟短刀,少不如意,辄相攻杀,两家妇人和解乃罢。……身之左右常佩刀,虽会亲见官,刀亦不去;夜卧侧枕之,群聚之日,则取刀之锐利以相夸。”鄂尔泰等《云南通志》卷八中说,麽些“气习朴野,人多勇悍,俗尚争竞。”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说:“县人善骑射,最勇厉。”
  3.3 納西族“拇瓜”制度与民俗事象中的民族精神文化
  “拇瓜”制度是纳西族先民为了适应长期迁徙和战争的需要,独创的一套全民皆兵的制度,即所谓的“聚则为兵,散则为民”的制度。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明确描述了“木瓜”制度:“麽些,二三百户或百余户、或数户为一头目,建设时,地大户繁者土千总,把总为头人,次为乡约,次为伙头;皆各子其民,子继弟及,世守莫易,称为”木瓜“,尤华言官也。”可见这种制度首先有浓厚的世袭气息,同时又反映出了纳西族无论男女都异常的勇猛强悍,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和族人,不畏强敌、奋起反抗,敢于同仇敌展开厮杀搏斗。纳西族士兵的勇猛远近闻名,丽江历代土司的贴身保镖都由勇猛忠诚的纳西人担任。
  纳西人一生中都洋溢着崇武尚勇之风。在纳西族最为重要盛大的“祭天”仪式中,有一项是全体祭天男子都要参与的仪式“射杀仇敌”,每人三支箭射向用松毛草扎的靶子,象征与仇敌厮杀,射中者,全体欢呼。纳西男子在成年时要举行成人仪式,通常要手握利刀或长矛从正房的屋顶翻越过去,象征着勇猛善战。
  纳西人死后有一个称为“洗马”的仪式,洗马要八名壮年男子他们每人携矛佩刀,向死者叩头,“洗马”完毕后,他们头戴铁盔,身披战甲,每人斜背一把长刀。
  4 小结
  纳西族这种崇武尚勇、习俗勇励、善战喜猎的民族精神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他们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如此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他们祖祖辈辈永世流传,彰显他们民族节操、民族性格的十分宝贵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体现在他们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纳西族东巴武术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文化的熏陶、涵养下繁衍生息。崇武尚勇、习俗勇励、善战喜猎的民族精神文化正是纳西族东巴武术得以发展传承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纳西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09.
  [2]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东巴文化[J].今日民族,2011(3).
  [3]黎华.纳西族东巴跳武舞探析[J].科学与文化,2000,4:31-32.
  [4]杨津津,张雁飞,方征.纳西族的东巴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25(2).
  [5]郭大烈.纳西学论集[M].民族出版社,2008,01.
  [6]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09.
  [7]木丽春.东巴文化揭秘[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03.
  [8]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暨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纳西族云南特有民族百年实录[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06.
  [9]饶远,刘竹.生命活力的迸发—云南民族体育[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2.
其他文献
(温州市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民间舞蹈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下才、形成的独特的舞蹈艺术样式,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长,日益精深。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一最直观的形式表现出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精深状态。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方式;意义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岁月和
期刊
(浙江电视台,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文化类电视节目具有特定的标准,这类节目的特点很难达到人们心中理想的效果,所以,发展的情况不是很好。本文对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定位进行分析,也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定位;发展;反思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逐步提升,对文化类的电视节目也有了新要求,这类节目对人们的情操,以及文学素养都有重要的作用。文化类的電视节目主要是
期刊
(海宁市盐官镇红友村,浙江 海宁 314400)  社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范畴。从广义上理解,社区文化包括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成果总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长期而逐步形成的共同文化教育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是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反映。社区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让居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思想情操得到陶冶,传播和接受知识、信息和技能
期刊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这个由三块互不相连的土地组成的狭长区域中,生活着16个民族。其中,我国西北地区独有的裕固族是中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人口只有1.4万余人。裕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族内却有着两种互不相同且差异较大的语言: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分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目前两种裕固语均已是濒危语言。此文
期刊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方言是反映一座城市个性的名片,它是其历史,人文进程的“活化石”。在生态语言学理论下,汉语方言的形成可以视为原始中原汉语音在迁徙过程中,被当地语言生态环境化的产物。本文所探讨的济南方言属于汉语中“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山东快书与吕剧以济南方言为艺术语言的基础,故其在山东方言中具有代表性。济南方言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之一,其具有厚重、简练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搭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良好的搭配能力被视为检测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中国,尽管词汇教学被赋予了重要性,但学生的搭配掌握并不好。作者通过两个语料库研究中国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搭配用法,找到错误用法的原因并提出对于语言搭配教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搭配;语料库;比较  一、词汇搭配  (一)定义  搭配(collocatio
期刊
(武警警官学院学员,四川 成都 610200)  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是习主席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发出的伟大号召,是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的根本所在。“四有”,明确了新一代革命军人应当具备的理想抱负、素质本领、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如同房屋的四梁八柱,哪一“有”都不能少,哪一“有”都不能弱。作为新时期一名普通革命军人,一名武警警官学院学员,必须牢记强军目标,争当一名合
期刊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开展语法教学和语用教学的基础和条件。留学生汉语词汇的掌握情况,影响着汉语连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运用能力。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有效的处理“外来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外来词;词汇教学  外来词,又称“借词”或“外来语”,指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吸收过来的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传统翻译理念历来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准则,翻译理论和译者在传统翻译观的束缚下,长期围绕忠实和不忠实两个极端的方面讨论,却没有圆满的结果。德里达提出“延异”解构理论,阐释了意义的难以确定性,从根本上动摇了“忠实”准则的根基,从而终结了“忠实”这一翻译神话,促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新的思考。同时,解构主义反对原文是主人,译文是奴仆的观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在后殖民语境下,“他者”已不再是无意识的奴隶,而是建构主体、反抗强势文化的潜在力量。本文通过回顾他者的历史,进而解构翻译中他者,并提出后殖民时代下译者应在输入和输出译本时采取对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后殖民;他者;译者;翻译策略  一、引言  “他者”是后殖民主义经常使用的术语之一。在后殖民理论中,他者起初曾被西方统治者用来代指殖民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