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诗中,人格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上。盛唐诗人高适大概是唐代诗人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位,作过淮南节度使,最后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务难,以安危为己任。”高适的优秀作品大多与边塞战争有关,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八句写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男儿本性建功立业,皇帝也十分赏光,在鼓乐旌旗中浩荡出征。来到战场才知军情紧急,形势凶险。接下八句写战斗经过:在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敌骑像暴风雨迅急而来。战士们拼死抵抗,而将军们却在远离阵地的地方饮酒作乐。由于主将辜负皇恩轻敌,终致力竭兵稀,深陷重围。再下八句写战败被围的悲凉:城南思妇、北地征人相互思念,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战士所能看到的只是整天的杀气阵阵,听到的惟有令人胆寒的刁斗报更的声响,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最后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的感慨:战士不计较功名富贵血染沙场,怎能不令人怀念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呢?
这首诗前面有一小序,说明作者写此诗是因唐将带兵出征隐瞒失败有感而作。但此诗内容十分复杂深刻,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诗人,高适对战争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这首诗既热情歌颂了战士们的英勇爱国,又揭露出将军们好大喜功的罪责,甚至能让人思考关于战争的许多问题。
研究表明,人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有人对25~55岁的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3%的人性格都曾发生过变化。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一定要抓住自己人格品质的闪光之处悉心加以培养,并使之不断稳定发展。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则要随时注意并加以匡正。
中唐时期有一首无名氏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是以金线制成的衣裳,自然是贵重之物。但作者劝人不必吝惜,光阴比此物更加可贵。接着,以“花”喻可爱之所在,要抓紧采摘,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同样,我们对自己完美人格的塑造也应抓紧进行。
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要面向社会,积极交往,勇于实践。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实际上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闭门修炼、自我陶醉就可以完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列举世界近代史上38位包括富兰克林、林肯、贝多芬、爱因斯坦等最成功名人的实践概括出这些名人的十六条成功经验,其中就包括: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悦纳自己、别人及周围的世界;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远感到新鲜;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善意与能力等。
以积极的态度面向社会,勇于实践,可以使人头脑更灵活,思路更开阔,富于创造性。还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及时调整自己的人格发展方向。
唐代诗人多有壮游、远游,甚至从军的经历。李白25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布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直到62岁病死在安徽当涂的旅途中。人们敬仰怀念他,说他是捞水中月而亡。杜甫从20岁开始就壮游天下,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旅途漂泊中度过,最后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陈子昂、王昌龄、岑参、李益等人都多次塞外从军,亲历战争。诗人们在亲近大自然、阅尽社会现实和戍边激战中增长了各自的才干,塑造了各自的人格特征,如李白的狂傲不羁,杜甫的本朴沉郁,陈子昂的慷慨深沉,王昌龄的清刚俊爽,岑参的好奇豪纵,形成了各自诗歌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促成了唐代诗坛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还要善于学习,丰富知识。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格化的过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与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有一首《符读书城南》是写给他儿子的,其中开头有这样几句:
木之就规矩,
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
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
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
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
所入遂异闾。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木之所以有用在于木匠的劳作,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勤读诗书。贤愚的区分就在于能不能学习。通俗明白地告诫儿子读书可以成人成才的道理。他在《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中又说: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
告诉人们读书的四个要诀:多读、深思、虚心和躬行。
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还要注意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常常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日常的言行积淀起来就会成为习惯,造就人格的特征。因此,塑造和培养完美人格的一个经常的途径就是要随时注意培养良好的言行习惯。
飞短流长,无事生非,是社会上常见的恶习。晚唐诗人杜荀鹤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曾说:“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共有人间事,须怀济物情”,可见他是一个关心社会,充满热情的人。他的诗歌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唐末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灾难,但他却写有这样一首《赠质上人》:
枿坐云游出世尘,
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做“质”的高僧(上人)。先称赞他时而打坐参禅,时而云游四方。“枿坐”是枯坐的意思。但他连喝水吃饭的工具瓶钵都不带,刻画出这位高僧超尘出世、毫无牵挂的不凡性格。后两句写他不说一句有关世俗人间是非的话,完全像游离于世俗尘世之外。其实作者的这种羡慕与赞扬并非是叫人超脱现实,而是有感而发,劝人修身养性,不要无事生非。
嫉贤妒能,恶语中伤,也是常见的一种社会恶习。唐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项斯的诗人生于唐末乱世,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其未成名之前去拜谒当时很有社会地位的文学名人杨敬之,得到杨的赏识,并且写了一首诗歌相赠:
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先叙述自己是从项斯诗写得好才知道项斯的,及见到他本人更觉其仪容气度更好。“标格”是指内在美与外在美,与我们讨论的“人格”近似。然后说自己平生最不理解心怀嫉妒之心的人总是对别人的长处缄口不言,他却要到处去宣扬项斯的人品才学。据说,这首诗流传不久,项斯就考试登第,走上了仕途。杨敬之本人也因为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奖掖后进、扬人之善的高尚人格被后人广为称赞。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平凡琐碎小事中,处处都有塑造和培养完美人格的必要。追求完美人格是人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注意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日久天长,必然会实现人格的飞跃。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前八句写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男儿本性建功立业,皇帝也十分赏光,在鼓乐旌旗中浩荡出征。来到战场才知军情紧急,形势凶险。接下八句写战斗经过:在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敌骑像暴风雨迅急而来。战士们拼死抵抗,而将军们却在远离阵地的地方饮酒作乐。由于主将辜负皇恩轻敌,终致力竭兵稀,深陷重围。再下八句写战败被围的悲凉:城南思妇、北地征人相互思念,但相去万里,永无见期。战士所能看到的只是整天的杀气阵阵,听到的惟有令人胆寒的刁斗报更的声响,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最后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的感慨:战士不计较功名富贵血染沙场,怎能不令人怀念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呢?
这首诗前面有一小序,说明作者写此诗是因唐将带兵出征隐瞒失败有感而作。但此诗内容十分复杂深刻,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诗人,高适对战争有自己清醒的认识。这首诗既热情歌颂了战士们的英勇爱国,又揭露出将军们好大喜功的罪责,甚至能让人思考关于战争的许多问题。
研究表明,人格虽然具有稳定性,但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有人对25~55岁的成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73%的人性格都曾发生过变化。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一定要抓住自己人格品质的闪光之处悉心加以培养,并使之不断稳定发展。对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则要随时注意并加以匡正。
中唐时期有一首无名氏写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是以金线制成的衣裳,自然是贵重之物。但作者劝人不必吝惜,光阴比此物更加可贵。接着,以“花”喻可爱之所在,要抓紧采摘,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同样,我们对自己完美人格的塑造也应抓紧进行。
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要面向社会,积极交往,勇于实践。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实际上是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闭门修炼、自我陶醉就可以完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列举世界近代史上38位包括富兰克林、林肯、贝多芬、爱因斯坦等最成功名人的实践概括出这些名人的十六条成功经验,其中就包括: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悦纳自己、别人及周围的世界;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远感到新鲜;爱人类并认同自己为全人类之一员;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善意与能力等。
以积极的态度面向社会,勇于实践,可以使人头脑更灵活,思路更开阔,富于创造性。还可以看到别人的长处,及时调整自己的人格发展方向。
唐代诗人多有壮游、远游,甚至从军的经历。李白25岁时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布黄河上下、长江南北,直到62岁病死在安徽当涂的旅途中。人们敬仰怀念他,说他是捞水中月而亡。杜甫从20岁开始就壮游天下,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旅途漂泊中度过,最后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陈子昂、王昌龄、岑参、李益等人都多次塞外从军,亲历战争。诗人们在亲近大自然、阅尽社会现实和戍边激战中增长了各自的才干,塑造了各自的人格特征,如李白的狂傲不羁,杜甫的本朴沉郁,陈子昂的慷慨深沉,王昌龄的清刚俊爽,岑参的好奇豪纵,形成了各自诗歌的创作风格。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促成了唐代诗坛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还要善于学习,丰富知识。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格化的过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与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有一首《符读书城南》是写给他儿子的,其中开头有这样几句:
木之就规矩,
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
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
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
贤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学,
所入遂异闾。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木之所以有用在于木匠的劳作,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勤读诗书。贤愚的区分就在于能不能学习。通俗明白地告诫儿子读书可以成人成才的道理。他在《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中又说:
读书患不多,
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
既学患不行。
告诉人们读书的四个要诀:多读、深思、虚心和躬行。
塑造和培养完美的人格,还要注意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常常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日常的言行积淀起来就会成为习惯,造就人格的特征。因此,塑造和培养完美人格的一个经常的途径就是要随时注意培养良好的言行习惯。
飞短流长,无事生非,是社会上常见的恶习。晚唐诗人杜荀鹤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他曾说:“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共有人间事,须怀济物情”,可见他是一个关心社会,充满热情的人。他的诗歌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唐末的黑暗现实和人民的灾难,但他却写有这样一首《赠质上人》:
枿坐云游出世尘,
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
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做“质”的高僧(上人)。先称赞他时而打坐参禅,时而云游四方。“枿坐”是枯坐的意思。但他连喝水吃饭的工具瓶钵都不带,刻画出这位高僧超尘出世、毫无牵挂的不凡性格。后两句写他不说一句有关世俗人间是非的话,完全像游离于世俗尘世之外。其实作者的这种羡慕与赞扬并非是叫人超脱现实,而是有感而发,劝人修身养性,不要无事生非。
嫉贤妒能,恶语中伤,也是常见的一种社会恶习。唐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项斯的诗人生于唐末乱世,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在其未成名之前去拜谒当时很有社会地位的文学名人杨敬之,得到杨的赏识,并且写了一首诗歌相赠:
赠项斯
几度见诗诗总好,
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
到处逢人说项斯。
这首诗先叙述自己是从项斯诗写得好才知道项斯的,及见到他本人更觉其仪容气度更好。“标格”是指内在美与外在美,与我们讨论的“人格”近似。然后说自己平生最不理解心怀嫉妒之心的人总是对别人的长处缄口不言,他却要到处去宣扬项斯的人品才学。据说,这首诗流传不久,项斯就考试登第,走上了仕途。杨敬之本人也因为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奖掖后进、扬人之善的高尚人格被后人广为称赞。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平凡琐碎小事中,处处都有塑造和培养完美人格的必要。追求完美人格是人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注意从平时做起,从小事做起,日久天长,必然会实现人格的飞跃。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