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
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让我动容;他的成就,让我瞩目。”
四年之后的今天,吴老师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我当年对他的评价。
循着《突围》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自我救赎与突围中的艰辛付出。从“心灵突围”到“理念突围”,从“课堂突围”到“学校突围”,每一种突围无不彰显着一个乡村教师的责任感与教育智慧。同为乡村教师的我,自然更能深刻感受到,在充斥着浮躁与物欲的当下,与许多光鲜和多金的职业相比,教书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而在这样一种清贫的生活中,不仅能不忘教育的初心,且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催逼自我发展的行为,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与不易!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乡村教师遭遇的尴尬会更为寻常,寻求上进的条件会有更多的限制。
或许是受着“突围”二字的影响,它让我想起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写的童书《战马》。该书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的分离与团聚,通过战马乔伊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美好,跟随这匹小马,我们仿佛目睹了乔伊怎样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唤起那些似乎麻木的人性。这本书诉说了人们对美与爱的向往。
在我看来,吴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匹战马。他突破这种种的包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大爱·大智·大写的人”的风范。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的弊病。比如,在素质教育大旗振振作响、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今天,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学生既没有课外书籍的来源,也没有所谓的“少年宫”“活动中心”,基于留守和安全的现实,学生们的假期唯一的去处似乎便是各种补习班,但吴老师疾呼着“让孩子过自己的暑假”。又比如,当看到因为布局调整,撤并一些“村小”时,吴老师发出既无奈又忧思的叹息:“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课堂上是否经常性地给学生们渗透着一种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疑问,也一定能引起我们乡村教师的思考:学校教育在保持本有特性的同时,简单地“删除”“复制”与“粘贴”,是不是也是丧失个性的一种方式?我们又该如何整合有效的乡村文化资源呢?
无疑,我们的教育是有弊端的,但是尽管如此,吴老师却用突围的方式告诉我们:“用‘个体行为’把握幸福”,同时也要“常给自己心灵鸡汤”。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农村学校与“名校之距离”,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普通学校与知名学校的距离,不是物与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他时常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打量着“这群少男少女”,让我们不禁反省自己有没有善待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他还用无比睿智的眼光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准,认为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算是有效课堂……而让他真正有所“突围”的,除了广泛的阅读之外,还有勤奋的笔耕,这让我悟出了,从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唯一途径,便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战马乔伊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心怀希望地生活着。同样,在教育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吴再柱老师这样的战马,在窘迫与希望并存的现实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共同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教师突围、乡村学校突围,进而推动着整个的乡村教育突围。
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让我动容;他的成就,让我瞩目。”
四年之后的今天,吴老师用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我当年对他的评价。
循着《突围》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自我救赎与突围中的艰辛付出。从“心灵突围”到“理念突围”,从“课堂突围”到“学校突围”,每一种突围无不彰显着一个乡村教师的责任感与教育智慧。同为乡村教师的我,自然更能深刻感受到,在充斥着浮躁与物欲的当下,与许多光鲜和多金的职业相比,教书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而在这样一种清贫的生活中,不仅能不忘教育的初心,且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催逼自我发展的行为,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与不易!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乡村教师遭遇的尴尬会更为寻常,寻求上进的条件会有更多的限制。
或许是受着“突围”二字的影响,它让我想起英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迈克尔·莫波格写的童书《战马》。该书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的分离与团聚,通过战马乔伊的视角,全方位展示了现实的无奈与人性的美好,跟随这匹小马,我们仿佛目睹了乔伊怎样抚慰那些受伤的心灵,唤起那些似乎麻木的人性。这本书诉说了人们对美与爱的向往。
在我看来,吴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匹战马。他突破这种种的包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大爱·大智·大写的人”的风范。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的弊病。比如,在素质教育大旗振振作响、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今天,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学生既没有课外书籍的来源,也没有所谓的“少年宫”“活动中心”,基于留守和安全的现实,学生们的假期唯一的去处似乎便是各种补习班,但吴老师疾呼着“让孩子过自己的暑假”。又比如,当看到因为布局调整,撤并一些“村小”时,吴老师发出既无奈又忧思的叹息:“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课堂上是否经常性地给学生们渗透着一种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疑问,也一定能引起我们乡村教师的思考:学校教育在保持本有特性的同时,简单地“删除”“复制”与“粘贴”,是不是也是丧失个性的一种方式?我们又该如何整合有效的乡村文化资源呢?
无疑,我们的教育是有弊端的,但是尽管如此,吴老师却用突围的方式告诉我们:“用‘个体行为’把握幸福”,同时也要“常给自己心灵鸡汤”。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农村学校与“名校之距离”,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普通学校与知名学校的距离,不是物与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他时常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打量着“这群少男少女”,让我们不禁反省自己有没有善待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他还用无比睿智的眼光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准,认为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算是有效课堂……而让他真正有所“突围”的,除了广泛的阅读之外,还有勤奋的笔耕,这让我悟出了,从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唯一途径,便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战马乔伊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心怀希望地生活着。同样,在教育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像吴再柱老师这样的战马,在窘迫与希望并存的现实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共同实现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教师突围、乡村学校突围,进而推动着整个的乡村教育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