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法是完成一个具体点画形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临摹和创作功力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书法家形成个性风格的基础支撑。在书法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和用笔风格,首先、也必须要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理解和强烈的个性风格,不然,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立足。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综合艺术成就之外,王羲之精熟、丰富、独特的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在整体上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頫、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即使截止到今天,在行草书的创作和历代经典行草书法艺术作品中,王羲之精熟、丰富的笔法都无人望其项背。王羲之的笔法为什么难以超越,其笔法具有什么难以超越的“神”的特征,这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一、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分解
在古代书论中,对于笔法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只是随机抽取不仅在书法理论,且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亦有颇高造诣的康有为和孙过庭的书论,就会得到很多条关于笔法的论述: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萎,方笔不翻则滞。
古人笔法至多,然学者不经师授,鲜能用之……有李华之说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勾环盘纡之类是也。
行笔之法…….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筆。又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笔软则奇怪生焉。”此法惟平原得之。篆书则李少温,草书则杨少师而已……
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
以上这些有关笔法的书论,有的是关于具体用笔方法的,有的是关于以什么样的笔法写出线条的审美情态的。但究其古人千百年来一直关注、论述的笔法,无论如何执笔,如何取势,如何使转,如何迟涩,其最后都要通过毛笔的笔锋和纸面接触的瞬间和运动的过程来体现,我们最后也是根据毛笔笔锋在纸面上留下的点画、线条的墨迹来判断一个人的用笔怎样,笔法是否精绝。所以,研究笔法最为关键、本质的核心应该确定在毛笔笔锋在
纸面上运动时的空间、时间运动形式及在纸面上留下墨迹形式的研究。下面,我们从构成笔法最为本体的笔锋运动形式的角度切进去来讨论有关笔法的具体问题。
笔锋运动形式指毛笔笔锋的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如平动,旋转,上下运动的提按,前后、左右短距离的往复折笔,转折和使转等。当然,也包括笔锋的上述运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比如疾、迟、留驻等。我们这里重点讨论关于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
由于毛笔笔锋具有十分柔软的特性,毛笔笔锋的空间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过程。为简便分析,我们根据毛笔笔锋空间运动的方向和特点,把综合、复杂的毛笔笔锋的空间运动拆分成相对独立的以下五种运动形式加以分析比较。
向右曲线平动与向左曲线平动示
1、平动。毛笔笔锋随着笔画的路线而进行的相对水平运动。如书写铁线篆时笔锋的运行。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真正的中锋运笔。平动时,毛笔笔锋接受的力是一个方向,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方向和手上的用力方向是一致的。
2、绞转。毛笔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平动与旋转运动的复合和叠加,这种运动一般又习
惯叫做绞转或使转。绞转时,毛笔笔锋接受的力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笔锋运动和线条的方向,一个是绞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绞的方向),但最终力量的分配要保证笔锋按照线条的方向运行。其中线条方向上的虚曲线为笔锋受两个力作用绞转而特有的效果。
顺时针绞转与逆时针绞转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毛笔笔锋平动时,毛笔笔毫着纸的侧面基本固定不变;而绞转(使转)运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的变换部位着纸,也就是说,通过书写者手上捻动笔管使笔管旋转或者通过手上强力的扭拗动作尽而使柔软的笔锋像“拧麻花绳子”一样绞到一起,使笔锋的不同部位着纸写出有毛毛刺感觉、变化丰富的迟涩、老辣线条。这种绞转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中锋用笔。以上这些不同是平动和绞转(使转)的本质区别。
3、上下运动的提按。通过提和按的动作,力的上行和下行,力的大、小使毛笔笔锋着纸(吃纸)的部位发生大、小变化。其实提按也是笔锋在纸面上束起和铺开的过程。提按与平动、绞转(使转)相比,在运行轨迹上是一个很短促的过程,不能独立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必须要和折笔、平动、绞转(使转)配合才能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
4、上下、左右短距离的往复折笔。主要是在具体点画的起笔、收笔、转折和少数运笔的地方使用,上下、下上(一般在横向的笔画使用),左右、右左(一般在竖向的笔画使用),必须构成一个方向和动作上的往复才称为折。折笔和提按有相同的地方,在运行轨迹上也是一个很短促的过程,不能独立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必须要和提按、平动、绞转(使转)配合才能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
5、使转和转折。书法点画中的横折是很重要的一个用笔单元。因为在这一用笔中,线条起笔、运笔后的原始线条方向发生了线向改变。这是唯一在运笔过程出现与原始线向发生改变的点画。因而在横折这一点上的处理很关键。横折处理是王羲之笔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横折可以基本概括为两种用笔方式,一种是使转,一种是转折。使转中又包括上边提到的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
转折用笔有明显折笔动作,有的是通过提或提按一次性折,这种转折一般角度都小于90度(锐角);有的是通过提或提按两次性折,一般折出一个大于90度的“肩”(钝角),也有小于90度的。无论是一次性折还是两次性折,笔锋的受力方向都是一个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 使转用笔没有折笔动作。平动使转,没有提按,角度一般大于90度近似于圆规画圆的角度,很难做到,实际创作中使用频率很小。笔锋的受力方向是一个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平动使转的线条两侧比较光滑,质感比较内蕴、纯净。
绞转使转有提按、没有折笔动作,使转处角度一般大于90度(钝角),也有小于90度的(这种情况很少)。在实际创作中,绞转使转使用频率很高。由于有绞转动作,笔锋的受力方向是两个方向,一个力的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一个是绞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绞转使转的线条两侧比较毛刺,有毛毛刺的感觉,质感比较结实、苍茫而富有弹性和蓬勃的“势”。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由于转折1和转折2的角度小于90度,因而这一横折用笔产生的总体势的方向是直接向下或偏左下方;而绞转使转由于横折的角度大于90度,因而产生的势的总体方向是偏右下方。转折和使转在横折处所产生的小于90度、大于90度角度的不同是决定一个书家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转折和使转所产生的总体势的方向在视觉上有很大的不同,也是行草书能否顺畅连带用笔和贯气的关键因素。
二、王羲之笔法主要特征分析
王羲之作为书圣,对整个书法史的最大贡献就是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前文索引过“兰亭论变”的参与者之一、近代著名研习二王的学者型书家高二适言:“今观王右军之笔迹,无论《兰亭序》、《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诸刻,其笔法均一近于隶,而王羲之存篆籀古隶之于其草书者,尤未可悉数。” 对于王羲之笔法的认识亦有多种概括和理解,但作为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书法的高二适先生,他的观点还是应该重视的。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体现出的风流箫散、不激不厲而风规自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属于审美意识、审美感受等精神层面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很难统一和达成共识。另外,从学术的观点而言,从某一个角度讲,也很难切入书法艺术本体、就具体作品进行风格、气韵等精神层面的分析。因此,我们无论对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进行褒扬或是批评,都需要有学术事实作依据。而王羲之的作品、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每一个点画中的笔法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甚至是可以物理分析的,有具体的字和点画墨迹作为依据,也可以和更多的人在某一个层面上达成相对共识,这就为我们研究王羲之的笔法世界提供了物质和学术依据。
《兰亭序》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成熟时期,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和成熟时期,而夹在两个朝代之间的魏晋则极大的发展了行草书。有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其实很简单,听起来也似乎不可思议,其实推动书体发展演变的最主要内动力是如何使书写更加简洁和快速。篆书的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隶书,隶书的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章草,章草的进一步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今草。王羲之、王献之所处的魏晋时代,就字体而言,处于汉隶向楷书、行书、草书演变阶段;就书体而言,正处于汉隶书体向行草书体转变的萌发阶段,如果进一步细究的话,王羲之实际上是处于章草向今草演变的关键阶段。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书上,而他又几乎是行草书的鼻祖,因而其行草书笔法和前人相比意义不大。和后人相比,之所以王羲之难以超越,就在于王羲之突出强调和精熟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说篆隶,其实主要还是更多得益于汉隶;说绞转,是在笔法上以绞转为特点,在具体运笔书写创作中,其实是具有隶书特点,在平动、绞转用笔基础上非常复杂而综合,敏感性、即时性、可塑性很强的过程。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在整体上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頫、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即使截止到今天,在行草书的创作和历代经典行草书法艺术作品中,王羲之精熟、丰富的笔法都无人望其项背。王羲之的笔法为什么难以超越,其笔法具有什么难以超越的“神”的特征,这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一、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分解
在古代书论中,对于笔法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只是随机抽取不仅在书法理论,且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亦有颇高造诣的康有为和孙过庭的书论,就会得到很多条关于笔法的论述: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萎,方笔不翻则滞。
古人笔法至多,然学者不经师授,鲜能用之……有李华之说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以已者拽之。
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勾环盘纡之类是也。
行笔之法…….然以中郎为最精,其论,贵疾势涩筆。又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笔软则奇怪生焉。”此法惟平原得之。篆书则李少温,草书则杨少师而已……
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
以上这些有关笔法的书论,有的是关于具体用笔方法的,有的是关于以什么样的笔法写出线条的审美情态的。但究其古人千百年来一直关注、论述的笔法,无论如何执笔,如何取势,如何使转,如何迟涩,其最后都要通过毛笔的笔锋和纸面接触的瞬间和运动的过程来体现,我们最后也是根据毛笔笔锋在纸面上留下的点画、线条的墨迹来判断一个人的用笔怎样,笔法是否精绝。所以,研究笔法最为关键、本质的核心应该确定在毛笔笔锋在
纸面上运动时的空间、时间运动形式及在纸面上留下墨迹形式的研究。下面,我们从构成笔法最为本体的笔锋运动形式的角度切进去来讨论有关笔法的具体问题。
笔锋运动形式指毛笔笔锋的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如平动,旋转,上下运动的提按,前后、左右短距离的往复折笔,转折和使转等。当然,也包括笔锋的上述运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比如疾、迟、留驻等。我们这里重点讨论关于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
由于毛笔笔锋具有十分柔软的特性,毛笔笔锋的空间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的过程。为简便分析,我们根据毛笔笔锋空间运动的方向和特点,把综合、复杂的毛笔笔锋的空间运动拆分成相对独立的以下五种运动形式加以分析比较。
向右曲线平动与向左曲线平动示
1、平动。毛笔笔锋随着笔画的路线而进行的相对水平运动。如书写铁线篆时笔锋的运行。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真正的中锋运笔。平动时,毛笔笔锋接受的力是一个方向,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方向和手上的用力方向是一致的。
2、绞转。毛笔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平动与旋转运动的复合和叠加,这种运动一般又习
惯叫做绞转或使转。绞转时,毛笔笔锋接受的力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笔锋运动和线条的方向,一个是绞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绞的方向),但最终力量的分配要保证笔锋按照线条的方向运行。其中线条方向上的虚曲线为笔锋受两个力作用绞转而特有的效果。
顺时针绞转与逆时针绞转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毛笔笔锋平动时,毛笔笔毫着纸的侧面基本固定不变;而绞转(使转)运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的变换部位着纸,也就是说,通过书写者手上捻动笔管使笔管旋转或者通过手上强力的扭拗动作尽而使柔软的笔锋像“拧麻花绳子”一样绞到一起,使笔锋的不同部位着纸写出有毛毛刺感觉、变化丰富的迟涩、老辣线条。这种绞转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中锋用笔。以上这些不同是平动和绞转(使转)的本质区别。
3、上下运动的提按。通过提和按的动作,力的上行和下行,力的大、小使毛笔笔锋着纸(吃纸)的部位发生大、小变化。其实提按也是笔锋在纸面上束起和铺开的过程。提按与平动、绞转(使转)相比,在运行轨迹上是一个很短促的过程,不能独立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必须要和折笔、平动、绞转(使转)配合才能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
4、上下、左右短距离的往复折笔。主要是在具体点画的起笔、收笔、转折和少数运笔的地方使用,上下、下上(一般在横向的笔画使用),左右、右左(一般在竖向的笔画使用),必须构成一个方向和动作上的往复才称为折。折笔和提按有相同的地方,在运行轨迹上也是一个很短促的过程,不能独立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必须要和提按、平动、绞转(使转)配合才能完成点画线条的书写。
5、使转和转折。书法点画中的横折是很重要的一个用笔单元。因为在这一用笔中,线条起笔、运笔后的原始线条方向发生了线向改变。这是唯一在运笔过程出现与原始线向发生改变的点画。因而在横折这一点上的处理很关键。横折处理是王羲之笔法的一个显著特征。
横折可以基本概括为两种用笔方式,一种是使转,一种是转折。使转中又包括上边提到的平动使转和绞转使转。
转折用笔有明显折笔动作,有的是通过提或提按一次性折,这种转折一般角度都小于90度(锐角);有的是通过提或提按两次性折,一般折出一个大于90度的“肩”(钝角),也有小于90度的。无论是一次性折还是两次性折,笔锋的受力方向都是一个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 使转用笔没有折笔动作。平动使转,没有提按,角度一般大于90度近似于圆规画圆的角度,很难做到,实际创作中使用频率很小。笔锋的受力方向是一个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平动使转的线条两侧比较光滑,质感比较内蕴、纯净。
绞转使转有提按、没有折笔动作,使转处角度一般大于90度(钝角),也有小于90度的(这种情况很少)。在实际创作中,绞转使转使用频率很高。由于有绞转动作,笔锋的受力方向是两个方向,一个力的方向和笔锋的运动方向、线条的运动方向一致;一个是绞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绞转使转的线条两侧比较毛刺,有毛毛刺的感觉,质感比较结实、苍茫而富有弹性和蓬勃的“势”。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由于转折1和转折2的角度小于90度,因而这一横折用笔产生的总体势的方向是直接向下或偏左下方;而绞转使转由于横折的角度大于90度,因而产生的势的总体方向是偏右下方。转折和使转在横折处所产生的小于90度、大于90度角度的不同是决定一个书家书法风格的主要因素。转折和使转所产生的总体势的方向在视觉上有很大的不同,也是行草书能否顺畅连带用笔和贯气的关键因素。
二、王羲之笔法主要特征分析
王羲之作为书圣,对整个书法史的最大贡献就是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前文索引过“兰亭论变”的参与者之一、近代著名研习二王的学者型书家高二适言:“今观王右军之笔迹,无论《兰亭序》、《十七帖》、《澄清堂帖》、《淳化阁帖》诸刻,其笔法均一近于隶,而王羲之存篆籀古隶之于其草书者,尤未可悉数。” 对于王羲之笔法的认识亦有多种概括和理解,但作为一生致力于学习研究书法的高二适先生,他的观点还是应该重视的。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所体现出的风流箫散、不激不厲而风规自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属于审美意识、审美感受等精神层面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很难统一和达成共识。另外,从学术的观点而言,从某一个角度讲,也很难切入书法艺术本体、就具体作品进行风格、气韵等精神层面的分析。因此,我们无论对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贡献进行褒扬或是批评,都需要有学术事实作依据。而王羲之的作品、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每一个点画中的笔法是可以进行理性分析,甚至是可以物理分析的,有具体的字和点画墨迹作为依据,也可以和更多的人在某一个层面上达成相对共识,这就为我们研究王羲之的笔法世界提供了物质和学术依据。
《兰亭序》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成熟时期,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和成熟时期,而夹在两个朝代之间的魏晋则极大的发展了行草书。有的时候,事物的发展其实很简单,听起来也似乎不可思议,其实推动书体发展演变的最主要内动力是如何使书写更加简洁和快速。篆书的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隶书,隶书的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章草,章草的进一步简洁快速书写发展成今草。王羲之、王献之所处的魏晋时代,就字体而言,处于汉隶向楷书、行书、草书演变阶段;就书体而言,正处于汉隶书体向行草书体转变的萌发阶段,如果进一步细究的话,王羲之实际上是处于章草向今草演变的关键阶段。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书上,而他又几乎是行草书的鼻祖,因而其行草书笔法和前人相比意义不大。和后人相比,之所以王羲之难以超越,就在于王羲之突出强调和精熟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说篆隶,其实主要还是更多得益于汉隶;说绞转,是在笔法上以绞转为特点,在具体运笔书写创作中,其实是具有隶书特点,在平动、绞转用笔基础上非常复杂而综合,敏感性、即时性、可塑性很强的过程。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