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国内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城市的社区体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指出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分析学校体育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社区体育输送管理人才、场馆和体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提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终身体育意识
社区体育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即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随着社区体育的崛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紧密联系。自济南市创办全运会开始,很多体育设施上马兴建,各种综合类的体育馆、体育场将向社区开放,加上高校的体育场对外开放,将为社区体育带来新的明天。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如何和谐发展,有必要进行详细研究。
1.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现在全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虽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要得以实现,还需要很多条件因素,如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健全,经费的筹集与落实,并大到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群体活动“六进社区工程”,小到开展建设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组织健全、体育特色突出的奥林匹克体育社区活动。
1.1国外社区体育现状
新加坡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必须建有一个社区体育中心。日本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体现出层次性,分成了基层社区、市区町村、都道府县三层。英美国家社区体育中心一般由室内和室外设施组成,包括多用途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可以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以及电子与机械游戏、健身、健美与锻炼活动等体育活动。
1.2国内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以济南为例,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前三位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增加社会交往、与朋友同伴交流。社区体育的健身活动主要场所依次为社区内的空地、健身路径;其次是公园、广场;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场地;收费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学校的体育场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1.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研究状况
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的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学校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以济南市为例,学校体育结合社区体育的这种模式虽然存在了数年,但发展依然很慢,并且存在众多矛盾没有解决,进行试点的学校一般都为大学,社区内的中、小学很少参与社区体育,甚至没有。
2.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对济南社区体育调查分析得出: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没有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健身苑的建设大大地提高了人均公共体育活动场地的占有率,由于社区健身院内的器材比较简单,多是一些适合于中老年健身者使用,运动强度和幅度均较小,不能符合社区内青少年的使用要求。
高校体育可以利用高校的自然环境、体育资源,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学校教职工家属、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等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服务,以满足学校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需要,增进学校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内文明健康生活的建设,增强学校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目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存在问题,集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
以武汉市的调查结果显示[1]:社区体育指导者多数是老龄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并且他们大多数只是初步地掌握了一些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指导方法,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不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偏低。由于缺乏基本的运动卫生知识,不少人盲目地进行锻炼,没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锻炼效果很不理想。
2.2社区体育缺乏场地与器材,而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
社区体育的空间成为了被人们忽视的一个角落,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严峻现实[2]。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的比例高达67%以上,这些体育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还有一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其教学秩序,干脆来个对外不开放,使得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较低[3]。
2.3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的很少
我国各地的体育教师是一支不可低估、力量强大的健身指导队伍,完全可以胜任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作的。学校体育目前还只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要教育对象,体育教师故而只能长期在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几乎没有涉足社区体育指导。虽然一些体育院校开设了相关的社区体育专业,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就业情况很不景气,使得大批的相关人才流失与浪费。
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借鉴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特点,结合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文特点,发展适合社区体育的学校体育项目和措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主要采用下列措施:
3.1建立组织机构[4]
在大学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管理,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3.2加强社区体育人才引进
美国社区业余教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日本社区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约为1:1500。从国外的经验可已经看出,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定和资格审查制度的重要性[5]。针对社区体育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大学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3.3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
长期以来,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系、部之间。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发动全民参与意识,学校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3.4学校体育对外与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大学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对外开放。大学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人体育场馆锻炼者可适当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针对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要按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如老年人适合太极拳,中、青年男子适合篮球、足球、武术,中、青年女子适合健美操,少年适合体操、武术等。
参考文献:
[1]张巧玲,张文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2.
[2]戚俊娣.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 山东社会科学,2005(5):111-113.
[3]张红岩.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凋发展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122-123.
[4]王程.和谐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
[5]张笋,于楼成.国外社区体育经验对构建我国终身体育体系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l0.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终身体育意识
社区体育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即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随着社区体育的崛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紧密联系。自济南市创办全运会开始,很多体育设施上马兴建,各种综合类的体育馆、体育场将向社区开放,加上高校的体育场对外开放,将为社区体育带来新的明天。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如何和谐发展,有必要进行详细研究。
1.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现在全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虽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要得以实现,还需要很多条件因素,如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健全,经费的筹集与落实,并大到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群体活动“六进社区工程”,小到开展建设体育设施完备、体育活动丰富、体育组织健全、体育特色突出的奥林匹克体育社区活动。
1.1国外社区体育现状
新加坡规定20万人左右的居民区,必须建有一个社区体育中心。日本社区体育中心的建设体现出层次性,分成了基层社区、市区町村、都道府县三层。英美国家社区体育中心一般由室内和室外设施组成,包括多用途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池等,可以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舞蹈、以及电子与机械游戏、健身、健美与锻炼活动等体育活动。
1.2国内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以济南为例,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前三位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增加社会交往、与朋友同伴交流。社区体育的健身活动主要场所依次为社区内的空地、健身路径;其次是公园、广场;体育行政部门的公共场地;收费体育场馆、健身俱乐部;学校的体育场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1.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研究状况
从欧、美、日近年来的研究的情况看,运用社会行动理论,对社区体育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结构、社区体育模式、社区体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多见,而学校体育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以济南市为例,学校体育结合社区体育的这种模式虽然存在了数年,但发展依然很慢,并且存在众多矛盾没有解决,进行试点的学校一般都为大学,社区内的中、小学很少参与社区体育,甚至没有。
2.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对济南社区体育调查分析得出:没有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没有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健身苑的建设大大地提高了人均公共体育活动场地的占有率,由于社区健身院内的器材比较简单,多是一些适合于中老年健身者使用,运动强度和幅度均较小,不能符合社区内青少年的使用要求。
高校体育可以利用高校的自然环境、体育资源,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学校教职工家属、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等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服务,以满足学校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需要,增进学校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内文明健康生活的建设,增强学校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是,目前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存在问题,集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管理
以武汉市的调查结果显示[1]:社区体育指导者多数是老龄人,而且女性多于男性,并且他们大多数只是初步地掌握了一些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指导方法,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不合理,而且他们的学历偏低。由于缺乏基本的运动卫生知识,不少人盲目地进行锻炼,没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科学性,锻炼效果很不理想。
2.2社区体育缺乏场地与器材,而学校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低
社区体育的空间成为了被人们忽视的一个角落,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严峻现实[2]。学校系统所占全国体育资源的比例高达67%以上,这些体育场地设施除平时教学训练使用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闲置,还有一些学校为了不影响其教学秩序,干脆来个对外不开放,使得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较低[3]。
2.3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的很少
我国各地的体育教师是一支不可低估、力量强大的健身指导队伍,完全可以胜任社区体育指导与管理工作的。学校体育目前还只是以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主要教育对象,体育教师故而只能长期在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几乎没有涉足社区体育指导。虽然一些体育院校开设了相关的社区体育专业,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就业情况很不景气,使得大批的相关人才流失与浪费。
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借鉴国外社区体育的发展特点,结合各个地区的经济、社会、人文特点,发展适合社区体育的学校体育项目和措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主要采用下列措施:
3.1建立组织机构[4]
在大学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管理,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3.2加强社区体育人才引进
美国社区业余教练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日本社区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约为1:1500。从国外的经验可已经看出,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资格认定和资格审查制度的重要性[5]。针对社区体育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大学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3.3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
长期以来,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系、部之间。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发动全民参与意识,学校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3.4学校体育对外与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大学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对外开放。大学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人体育场馆锻炼者可适当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针对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要按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如老年人适合太极拳,中、青年男子适合篮球、足球、武术,中、青年女子适合健美操,少年适合体操、武术等。
参考文献:
[1]张巧玲,张文魁.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 12.
[2]戚俊娣.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J]. 山东社会科学,2005(5):111-113.
[3]张红岩.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凋发展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3):122-123.
[4]王程.和谐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6.
[5]张笋,于楼成.国外社区体育经验对构建我国终身体育体系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