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展现天性的机会
人的天性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是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天性是不可改变的,需要敬畏;天性又是潜在的,需要保护和激发。通常,孩子内在的天性,会通过他们的贪玩、好奇心、探索欲、注意力和模仿等行为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来,这需要家长们有一双慧眼去辨识,有足够的尊重和爱心去理解和培养。爸爸妈妈们有没有遇到过以下的情况?
妈妈给3岁的童童新买了个遥控玩具坦克,童童很兴奋,拿到手就开始摆弄,没一会儿就开始摔坦克,然后开拆,妈妈很生气,想要制止,孩子却拆得开心,不肯停手。
4岁的乐乐正在地板上专心地拼积木,他把积木堆起来,然后哗地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一脸专注,推的时候满脸兴奋。奶奶一会儿过来:“宝贝该喝水了。”一会儿又说:“宝贝,你饿不饿?”然后爸爸凑过来了:“乖,不要总是推倒嘛,来,我们盖个结实的大高楼!”爸爸边说边拿起积木动手。谁知乐乐:“我不嘛,我不嘛!”本来玩得好好的孩子发起飙来……
动物园猴山周围,围着很多的游客,一个5岁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在看里面爬高跃低的小猴子。一旁的爸爸说:“走了走了,还要看老虎、狮子呢!要不然就看不完了。”小家伙不为所动:“看猴子,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还会用矿泉水瓶喝水呢!爸爸,猴子也有手,对不对?”爸爸一边敷衍一边又开始催:“快走了,这有什么好看,看了半个小时还不过瘾!”
6岁的琪琪一个人在家,看见家里的花瓶里插着玫瑰花,很漂亮,于是想用橡皮泥捏出来,可是自己的橡皮泥用完了,她灵机一动,找到妈妈做饭用的面粉,加水揉成了“橡皮泥”,捏出了玫瑰花,还用水彩笔画上了颜色。琪琪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心想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自己的。可是妈妈回来看见很生气,说琪琪浪费粮食,还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琪琪委屈地哭了。
是不是有的家长遇到上述情况时会很头疼,第一反应就是训斥和制止孩子。其实,小孩爱搞“破坏”属天性,是其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对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双手探求这个未知世界。每一个孩子都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比如喜欢问一些大人认为稀奇古怪的问题,喜欢干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破坏行为,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玩耍。往往我们家长会把这些看作是孩子的缺点或毛病,殊不知这正是孩子强烈求知欲的表现。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急于制止孩子,那就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现在我们不少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不够热爱学习,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其实造成孩子这样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们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无意中扼杀了他们的天性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孩子的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对外界的事物渐渐失去兴趣,进而失去上进的信心,变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长大后,最终成为一个墨守成规、毫无开拓进取之心、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人。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孩子,不要在教育过程中扼杀孩子的天性。
正确引导孩子的天性
3~6岁的孩子正处于幼儿期,又叫学前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
孩子在这个阶段言语能力、认知能力和个性都开始迅速发展,能够用言语向家长表达自己的要求,记忆力不断发展,记忆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同时自我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开始摆脱家长的控制,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儿童的天性如同“自给自足”的种子,家长要像“园丁”一样,发现并顺应“种子”成长的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是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发展空间,孩子会在快乐和幸福的心情下学习和成长。按照天性引导孩子,就是从本质上认识孩子,无条件接纳他的全部,全身心地帮助他认识自己,爱他自己,做他自己。家长去发掘孩子们的天性,并据此来调整教养方法,适应孩子的需求,塑造孩子的个性,抚育他们健康成长。
★ 孩子好破坏,家长要保护其好奇心
孩子破坏玩具让家长很无奈,其实好破坏是孩子的天性,摔东西、拆玩具、撕东西,相信我们小时候也都干过。这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正常情况下,孩子从会说话到3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孩子希望展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告诉别人他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摔东西、撕纸、拆玩具都是常用的方法,证明孩子有探索未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这个孩子就越聪明。”孩子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尝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成长不利。
遇到孩子拆玩具、摔东西的行为,家长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予以鼓励和引导。首先应该给予称赞而不是批评,如果是能摔的玩具,父母应该让孩子重复这种行为,然后帮助孩子重新组装好,让孩子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是贵重的物品,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先表扬孩子,然后给他一个能摔的玩具,逐渐让他认识到什么东西是不允许摔的。即使是孩子摔坏了贵重的东西,家长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给孩子留下记忆,损伤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 孩子重复做事,家长可训练其注意力
孩子专注地反复做一件事,完全忽略外物,这其实是一种记忆策略,我们称之为“重复练习”。每次完成那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完成某个重大的任务一样,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孩子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通常会不停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然而,一旦碰到吸引他的事物,就会忘我地投身其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惊人。这时候家长不要去干扰,让孩子一直处于忘我的境地,长期这样,他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非常专注。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一点儿都坐不住,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摆弄小汽车,一会儿又去偷看电视,怎么就不能安生地把作业写完呢?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
对于注意力天生不好的孩子,家长也要有耐心,因为其实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跳跃性太大。这样的孩子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家长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关注孩子具体喜欢哪件事物,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角度发展。也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看他的注意力能集中几分钟,作为初始状况记录下来,下一次讲故事延长一两分钟,如果他能坚持听下来,就给他一个小奖励(如一张小贴画),这种情况稳定以后,父母接着适当延长时间。在做游戏、画画时也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 孩子爱模仿,家长要树立好榜样
孩子模仿家长是全方位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饮食习惯等,都受到孩子最细微地模仿。
当你很有耐心地说:“宝宝,等一下,现在还早。”他能从中学会讲道理。你说:“不行!”他就从中学会粗暴,学会自己的利益必须满足。孩子最初对待别人的态度,是从家长对待别人的态度中学来的。家长希望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自己就要先做到,要成为孩子的表率。
比如说,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就一直哭,家长绝对不能助长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孩子愿意哭就让他哭,等他哭完了觉得这招不好用时,再跟孩子交流,问他想要什么。父母要和孩子讲理,平等对待孩子,让他知道别的招不管用,孩子就学会了平等地说话、合理地要求。如果孩子一哭就满足孩子,那就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只会越来越任性。所以,要想让孩子讲理,就要教他理性的处理。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模仿行为,表扬孩子好的行为模仿方式。
如今,温顺、老实、听话、顺从、乖巧成为判断好孩子的标准,这样的孩子大多能被评为好学生,而行为“出格”、爱顶嘴、爱疯、爱野、爱搞小“破坏”则被视为坏孩子。但真正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待人温和善良、情绪稳定、善于与人沟通,又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些都是孩子天生具有的良好品质,却在家庭教育中被弄丢了。所以,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保护孩子这些美好的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人的天性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是人身上的自然属性。天性是不可改变的,需要敬畏;天性又是潜在的,需要保护和激发。通常,孩子内在的天性,会通过他们的贪玩、好奇心、探索欲、注意力和模仿等行为向我们清晰地展示出来,这需要家长们有一双慧眼去辨识,有足够的尊重和爱心去理解和培养。爸爸妈妈们有没有遇到过以下的情况?
妈妈给3岁的童童新买了个遥控玩具坦克,童童很兴奋,拿到手就开始摆弄,没一会儿就开始摔坦克,然后开拆,妈妈很生气,想要制止,孩子却拆得开心,不肯停手。
4岁的乐乐正在地板上专心地拼积木,他把积木堆起来,然后哗地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一脸专注,推的时候满脸兴奋。奶奶一会儿过来:“宝贝该喝水了。”一会儿又说:“宝贝,你饿不饿?”然后爸爸凑过来了:“乖,不要总是推倒嘛,来,我们盖个结实的大高楼!”爸爸边说边拿起积木动手。谁知乐乐:“我不嘛,我不嘛!”本来玩得好好的孩子发起飙来……
动物园猴山周围,围着很多的游客,一个5岁的小男孩兴致勃勃地在看里面爬高跃低的小猴子。一旁的爸爸说:“走了走了,还要看老虎、狮子呢!要不然就看不完了。”小家伙不为所动:“看猴子,看猴子,爸爸你看猴子还会用矿泉水瓶喝水呢!爸爸,猴子也有手,对不对?”爸爸一边敷衍一边又开始催:“快走了,这有什么好看,看了半个小时还不过瘾!”
6岁的琪琪一个人在家,看见家里的花瓶里插着玫瑰花,很漂亮,于是想用橡皮泥捏出来,可是自己的橡皮泥用完了,她灵机一动,找到妈妈做饭用的面粉,加水揉成了“橡皮泥”,捏出了玫瑰花,还用水彩笔画上了颜色。琪琪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心想妈妈回来一定会表扬自己的。可是妈妈回来看见很生气,说琪琪浪费粮食,还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琪琪委屈地哭了。
是不是有的家长遇到上述情况时会很头疼,第一反应就是训斥和制止孩子。其实,小孩爱搞“破坏”属天性,是其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他们睁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对社会各类陌生事物充满新鲜、好奇,并身体力行,欲用自己双手探求这个未知世界。每一个孩子都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比如喜欢问一些大人认为稀奇古怪的问题,喜欢干一些大人无法理解的破坏行为,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玩耍。往往我们家长会把这些看作是孩子的缺点或毛病,殊不知这正是孩子强烈求知欲的表现。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急于制止孩子,那就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现在我们不少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不够热爱学习,没有什么特长和技能。其实造成孩子这样的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们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无意中扼杀了他们的天性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果孩子的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对外界的事物渐渐失去兴趣,进而失去上进的信心,变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长大后,最终成为一个墨守成规、毫无开拓进取之心、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人。
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天性,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孩子,不要在教育过程中扼杀孩子的天性。
正确引导孩子的天性
3~6岁的孩子正处于幼儿期,又叫学前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
孩子在这个阶段言语能力、认知能力和个性都开始迅速发展,能够用言语向家长表达自己的要求,记忆力不断发展,记忆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同时自我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开始摆脱家长的控制,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儿童的天性如同“自给自足”的种子,家长要像“园丁”一样,发现并顺应“种子”成长的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是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发展空间,孩子会在快乐和幸福的心情下学习和成长。按照天性引导孩子,就是从本质上认识孩子,无条件接纳他的全部,全身心地帮助他认识自己,爱他自己,做他自己。家长去发掘孩子们的天性,并据此来调整教养方法,适应孩子的需求,塑造孩子的个性,抚育他们健康成长。
★ 孩子好破坏,家长要保护其好奇心
孩子破坏玩具让家长很无奈,其实好破坏是孩子的天性,摔东西、拆玩具、撕东西,相信我们小时候也都干过。这时候,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正常情况下,孩子从会说话到3岁左右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孩子希望展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想告诉别人他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孩子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摔东西、撕纸、拆玩具都是常用的方法,证明孩子有探索未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儿童的双手掌握的技巧越高,这个孩子就越聪明。”孩子喜欢摆弄各种物品和工具,尝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正是在这样的动手探索过程中,智慧得以发展。如果不去分析孩子的动机和心理特点,就采取断然阻止或粗暴批评的行为,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浇灭孩子智慧的火花,对孩子成长不利。
遇到孩子拆玩具、摔东西的行为,家长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予以鼓励和引导。首先应该给予称赞而不是批评,如果是能摔的玩具,父母应该让孩子重复这种行为,然后帮助孩子重新组装好,让孩子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是贵重的物品,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先表扬孩子,然后给他一个能摔的玩具,逐渐让他认识到什么东西是不允许摔的。即使是孩子摔坏了贵重的东西,家长也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一次训斥就会给孩子留下记忆,损伤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 孩子重复做事,家长可训练其注意力
孩子专注地反复做一件事,完全忽略外物,这其实是一种记忆策略,我们称之为“重复练习”。每次完成那种体验之后,他们就像完成某个重大的任务一样,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孩子正处于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年龄,通常会不停地从一件事转换到另一件事。然而,一旦碰到吸引他的事物,就会忘我地投身其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十分惊人。这时候家长不要去干扰,让孩子一直处于忘我的境地,长期这样,他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非常专注。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一点儿都坐不住,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摆弄小汽车,一会儿又去偷看电视,怎么就不能安生地把作业写完呢?当孩子专注地玩的时候,如果家长不去一再干扰,而是让他专注完整地做完他想做完的事情,孩子就会有持久的专注能力。
对于注意力天生不好的孩子,家长也要有耐心,因为其实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这样的,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跳跃性太大。这样的孩子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家长们在这个时候可以关注孩子具体喜欢哪件事物,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角度发展。也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看他的注意力能集中几分钟,作为初始状况记录下来,下一次讲故事延长一两分钟,如果他能坚持听下来,就给他一个小奖励(如一张小贴画),这种情况稳定以后,父母接着适当延长时间。在做游戏、画画时也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 孩子爱模仿,家长要树立好榜样
孩子模仿家长是全方位的,父母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饮食习惯等,都受到孩子最细微地模仿。
当你很有耐心地说:“宝宝,等一下,现在还早。”他能从中学会讲道理。你说:“不行!”他就从中学会粗暴,学会自己的利益必须满足。孩子最初对待别人的态度,是从家长对待别人的态度中学来的。家长希望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自己就要先做到,要成为孩子的表率。
比如说,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就一直哭,家长绝对不能助长孩子的这个坏习惯。孩子愿意哭就让他哭,等他哭完了觉得这招不好用时,再跟孩子交流,问他想要什么。父母要和孩子讲理,平等对待孩子,让他知道别的招不管用,孩子就学会了平等地说话、合理地要求。如果孩子一哭就满足孩子,那就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只会越来越任性。所以,要想让孩子讲理,就要教他理性的处理。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模仿行为,表扬孩子好的行为模仿方式。
如今,温顺、老实、听话、顺从、乖巧成为判断好孩子的标准,这样的孩子大多能被评为好学生,而行为“出格”、爱顶嘴、爱疯、爱野、爱搞小“破坏”则被视为坏孩子。但真正优秀的孩子应该是待人温和善良、情绪稳定、善于与人沟通,又富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这些都是孩子天生具有的良好品质,却在家庭教育中被弄丢了。所以,我们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保护孩子这些美好的天性,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