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情趣,这一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所认同。因此,在语文教学和语文活动当中,如何指导朗读技巧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呢?在此,笔者就小学朗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领读引路,开通学生语言轨道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听到教师领读的声音,这是片面追求个性化模式的弊端,是孩子们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下滑的一项不可忽视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重视教师领读的作用。好的领读,可以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朗读的技能技巧,可以为学生自读树立感性直观的榜样,尤其在低年级,更能起到一种在学生语言思维与意识中架设高速轨道的作用。
但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质。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幽默诙谐,或清丽典雅,或庄正朴实,或睿智恢宏。如果领读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领读方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如何准确运用是很值得探究的。它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朗读的技能与技巧,不然,每天只沉浸在课文的分析中不能自拔,不仅使自己陷于疲惫,更埋没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小学生最初的朗读往往语句不连贯,因行气障碍而破句,此时,不可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顿、连接、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侧重引导“读得准确流利”。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叮咚。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领读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步骤。
领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领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领读做得好能使学生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二、伴读扶持,自然校正
伴读也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法,所谓伴读就是学生伴着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的语调、速度和停顿。如:在教《白杨礼赞》时,我为学生做示范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在书上做好记号,用来提示对文章语句的处理,然后跟着老师做轻声朗读。起先,学生感到很好奇,纷纷模仿着老师的语气语调朗读了起来。渐渐地,学生被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所感动,竟然也能将文章读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把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一致、傲然挺立的精神,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
三、激发兴趣,轻松入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生没有收获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朗读兴趣的激发需要良好的大环境而非小课堂,兴趣的保持比激发更难,应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朗读,把语文朗读当成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内功。另一方面,朗读训练应当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但如有学生有抑制状态时就需要调整、诱导、激发活跃而积极的朗读兴趣。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在较长时期内乐于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朗读达到最佳效果,两者结合,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让他们轻松走上语文朗读热情的大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活动,由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四、保障时间,千锤百炼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五、转变观念,随机朗读
语文朗读不一定是全文整篇课文的朗读,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语文朗读训练点。朗读不一定是正规的,正规的朗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许多随机产生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朗读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朗读、运用语文朗读的意识。最高境界的语文朗读教学,没有语文朗读课也没有语文朗读法。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是语文朗读教学的真正源头。开放可保证学生在真实状态下语文朗读,减少虚假心理成分,展现个性,成就创新之作。语文朗读教学可向生活开放,如组织学生搜集、欣赏、分析、创作广告词进行朗诵,引导学生学写童诗,在炼字炼句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培养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以朗诵带诗文欣赏全面提高的目的。传统语文朗读训练方式也可开放,如要求学生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朗读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语文朗读技法。
一、领读引路,开通学生语言轨道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少听到教师领读的声音,这是片面追求个性化模式的弊端,是孩子们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下滑的一项不可忽视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重视教师领读的作用。好的领读,可以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朗读的技能技巧,可以为学生自读树立感性直观的榜样,尤其在低年级,更能起到一种在学生语言思维与意识中架设高速轨道的作用。
但不同体裁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质。不同作家的作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幽默诙谐,或清丽典雅,或庄正朴实,或睿智恢宏。如果领读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还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领读方法在不同体裁作品中如何准确运用是很值得探究的。它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朗读的技能与技巧,不然,每天只沉浸在课文的分析中不能自拔,不仅使自己陷于疲惫,更埋没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
小学生最初的朗读往往语句不连贯,因行气障碍而破句,此时,不可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顿、连接、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侧重引导“读得准确流利”。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叮咚。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准确的领读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步骤。
领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领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的领读做得好能使学生会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二、伴读扶持,自然校正
伴读也是一种较好的朗读方法,所谓伴读就是学生伴着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朗读的语调、速度和停顿。如:在教《白杨礼赞》时,我为学生做示范朗读,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在书上做好记号,用来提示对文章语句的处理,然后跟着老师做轻声朗读。起先,学生感到很好奇,纷纷模仿着老师的语气语调朗读了起来。渐渐地,学生被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所感动,竟然也能将文章读得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把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一致、傲然挺立的精神,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
三、激发兴趣,轻松入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学生没有收获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朗读兴趣的激发需要良好的大环境而非小课堂,兴趣的保持比激发更难,应该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快乐地学习语文朗读,把语文朗读当成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内功。另一方面,朗读训练应当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但如有学生有抑制状态时就需要调整、诱导、激发活跃而积极的朗读兴趣。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要想办法让他们能在较长时期内乐于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朗读达到最佳效果,两者结合,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让他们轻松走上语文朗读热情的大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活动,由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
四、保障时间,千锤百炼
教师(或学校)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五、转变观念,随机朗读
语文朗读不一定是全文整篇课文的朗读,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语文朗读训练点。朗读不一定是正规的,正规的朗读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许多随机产生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朗读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朗读、运用语文朗读的意识。最高境界的语文朗读教学,没有语文朗读课也没有语文朗读法。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开放性教学环境是语文朗读教学的真正源头。开放可保证学生在真实状态下语文朗读,减少虚假心理成分,展现个性,成就创新之作。语文朗读教学可向生活开放,如组织学生搜集、欣赏、分析、创作广告词进行朗诵,引导学生学写童诗,在炼字炼句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跃思维,培养审美、想象和创造能力,最终达到以朗诵带诗文欣赏全面提高的目的。传统语文朗读训练方式也可开放,如要求学生追求朗读的最高境界,朗读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语文朗读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