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班会课是中学德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就需要准确定位和合理规划班会课的目标方向,并把班会课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体验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与班会课相结合的学生个人德育成长档案,在学生自我激励鞭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关键词】 班会课 整体规划 话语权 重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8-197-02
在智能科技时代,思想多元,网游、手游盛行,高中生看似成熟,实为“假熟”,学识已较为丰富,但人生阅历有限,是非不太容易明辨,却时常固执己见,德育工作者都感觉到,现在的高中德育越来越难。班会课是德育常规工作的重要一环,但现实是,很多班会课或者是被文化课挤占,或者是被班主任随意放过。班会课作为高中德育堡垒的中坚作用全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让人倍感遗憾。
1.精准选题,整体规划
德育教育不是一时兴起的过程,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整体长期的规划,必须要有连贯的主题串联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就是说班会课要达到德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坚持系统性、目的性、时效性。
系统性是指我们要对德育内容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这个规划可以是一个月的,一个学期的、一年的,甚至是三年的。系统性还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面临的德育问题不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调整和变动。比如,对于高一的学生的来说,对事物的情感和自我的认识都在初步形成,因此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尊师爱校爱国孝亲、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初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对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了,但是对于争议性问题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因此德育的重点定位更多的应该是情感的深层次体验、价值观的澄清与学习习惯的调整等;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德育的重点定位更多的应该是品德的养成、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方面。比如,对于某一个学习阶段来说,我们可以依据考试的前后时间划分,做好对学生考前方法指导,考后激励教育等。如果对于某一班级来说,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表现的具体情况,作好平时学生情绪自我管理、同学相处方法、挫折教育等德育教育主题。这样,就使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有整体目标有阶段目标有个体目标的系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达到德育目的。
目的性是指我们的班会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开设的。现在很多的班会课都流于形式,或者混淆了常规班级管理与德育班会的区别,或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导致内容乏味呆板;或者脱离实际导致内容太散形式太假主题涣散。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使我们的班会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虽然我们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的指引,但是很多事件是具有突发性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我们德育的主题,这就是时效性。比如美国攻打叙利亚,我们可以开展爱国教育;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我们可以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学生突发同学矛盾冲突,我们可以进行友谊教育……只有利用好这些突发事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德育班会教育,才能够起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2.话语权回归,价值澄清
德育最大的困难在于澄清价值观念,减少价值混乱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很难通过自我分析准确判断是非对错,因此德育教育就需要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普世价值观念,促进理性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生成。但是“价值澄清”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就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需要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认可与接受,继而才能表现为行动的转变和实施。那如何才能使学生内心真正地认可与接受呢?这就需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认识到价值的对错,理清事件的是非,而要认识对错就离不开事件体验。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德育班会课堂要取得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把班会课的话语权真正的交回给学生。
话语权的回归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我们开展关于“遵守纪律”的规则意识班会课堂,我们可以让班级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情况反馈等方式了解同学们普遍违反纪律规则的现象。通过小组的调查,除了一小部分同學确实无视纪律之外,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之所以违反纪律规则并不是不懂得纪律规则的重要性,也不是有意要与学校老师对着干,而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有比纪律规则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有同学认为迟到、与老师顶嘴、开小差是“张扬个性”的表现;有同学学习压力过大,宿舍关灯了也开着小台灯在学习;还有同学因为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放任自我,无意中违反了纪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班会课堂就不能只是强调纪律的作用了,而是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与纪律之间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指导班会小组策划这一节的班会课堂,比如可以通过小品展示这些同学的情况;或者可以开展诸如“违反纪律与张扬个性”、“成绩重要还是纪律重要”等小辩论赛,澄清行为的是非对错。学生在这种虚拟的情境中会寻找自身的影子,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这些行为的对错,更容易引起心中的共鸣与震撼。这样就使我们的德育教育转换为立足学生自身生活、通过思考与辨析理性地传授了规则意识,脱离了教条与灌输,不再是干巴巴的德育观念的强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或者点评师,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动向和思维偏向,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还需要鼓励不同的学生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则的训练,而是成为班会课的主角,这样才是真正赋予学生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召唤、表达、辩论、思维可以逐步意识到自身行为与纪律规则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对错,改正行为习惯。对于在班会课上无法转化的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他的话语表达窥测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课后针对其行为和想法再做思想工作,这样就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了。
3.重塑评价,自我提升
话语权的重要性在于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学生能够参与讨论理清价值。而要使学生真实表达自身的想法,以及鼓励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是老师打分,这对于德育班会课堂来说,明显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因为很多思想行为,往往是根据行为人自己对善恶的理解去判断和选择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并不代表就是错误的。而且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也只是片面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只是听到学生对事件某一方面理解。因此我们的评价不能是一家之言,而是需要集合多方意见,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学生,给学生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价。比如,我们可以建立老师、同学、家长、自己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并建立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比如,我们开展了以“感恩·友爱”为主题的班会之后,课堂上,老师就该同学的表现作出一个评价;课后,以一个时期为限,同学就该同学的平时表现作出一个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记录家庭、社区中令人感动的事件,由家长对此作出一个评价;然后该同学对自身的行为作出一个评价。把这些评价都记录在学生的德育发展成长档案中,时刻勉励学生扬长避短、改正自我、完善自我,对学生形成一种长期鞭策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巩固德育成果。
德育教育是走心的教育,是充满智慧和人性的教育。它不是专断独行式的,而是立足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入手,为学生打开一扇生命智慧之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感召,形成了积极的品格以及道德情怀,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颜雪艺.从缺失到回归:高中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钱士秀.体验式主题班会德育实效性研究.江苏师范大学[D].2016.
【关键词】 班会课 整体规划 话语权 重塑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8-197-02
在智能科技时代,思想多元,网游、手游盛行,高中生看似成熟,实为“假熟”,学识已较为丰富,但人生阅历有限,是非不太容易明辨,却时常固执己见,德育工作者都感觉到,现在的高中德育越来越难。班会课是德育常规工作的重要一环,但现实是,很多班会课或者是被文化课挤占,或者是被班主任随意放过。班会课作为高中德育堡垒的中坚作用全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让人倍感遗憾。
1.精准选题,整体规划
德育教育不是一时兴起的过程,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整体长期的规划,必须要有连贯的主题串联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也就是说班会课要达到德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坚持系统性、目的性、时效性。
系统性是指我们要对德育内容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这个规划可以是一个月的,一个学期的、一年的,甚至是三年的。系统性还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面临的德育问题不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调整和变动。比如,对于高一的学生的来说,对事物的情感和自我的认识都在初步形成,因此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尊师爱校爱国孝亲、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初步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对事物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了,但是对于争议性问题还是不能准确判断,因此德育的重点定位更多的应该是情感的深层次体验、价值观的澄清与学习习惯的调整等;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德育的重点定位更多的应该是品德的养成、学习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方面。比如,对于某一个学习阶段来说,我们可以依据考试的前后时间划分,做好对学生考前方法指导,考后激励教育等。如果对于某一班级来说,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表现的具体情况,作好平时学生情绪自我管理、同学相处方法、挫折教育等德育教育主题。这样,就使我们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形成了一个有整体目标有阶段目标有个体目标的系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达到德育目的。
目的性是指我们的班会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开设的。现在很多的班会课都流于形式,或者混淆了常规班级管理与德育班会的区别,或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导致内容乏味呆板;或者脱离实际导致内容太散形式太假主题涣散。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使我们的班会无法达到德育的目的。
虽然我们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的指引,但是很多事件是具有突发性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调整我们德育的主题,这就是时效性。比如美国攻打叙利亚,我们可以开展爱国教育;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我们可以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学生突发同学矛盾冲突,我们可以进行友谊教育……只有利用好这些突发事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德育班会教育,才能够起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2.话语权回归,价值澄清
德育最大的困难在于澄清价值观念,减少价值混乱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很难通过自我分析准确判断是非对错,因此德育教育就需要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普世价值观念,促进理性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生成。但是“价值澄清”不是依靠教师的说教和灌输就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需要来自于学生内心的认可与接受,继而才能表现为行动的转变和实施。那如何才能使学生内心真正地认可与接受呢?这就需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认识到价值的对错,理清事件的是非,而要认识对错就离不开事件体验。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德育班会课堂要取得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把班会课的话语权真正的交回给学生。
话语权的回归要求我们要了解学生,依靠学生,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比如,我们开展关于“遵守纪律”的规则意识班会课堂,我们可以让班级小组通过问卷调查、情况反馈等方式了解同学们普遍违反纪律规则的现象。通过小组的调查,除了一小部分同學确实无视纪律之外,我们发现很多同学之所以违反纪律规则并不是不懂得纪律规则的重要性,也不是有意要与学校老师对着干,而是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有比纪律规则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有同学认为迟到、与老师顶嘴、开小差是“张扬个性”的表现;有同学学习压力过大,宿舍关灯了也开着小台灯在学习;还有同学因为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放任自我,无意中违反了纪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班会课堂就不能只是强调纪律的作用了,而是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与纪律之间的关系。这时我们可以指导班会小组策划这一节的班会课堂,比如可以通过小品展示这些同学的情况;或者可以开展诸如“违反纪律与张扬个性”、“成绩重要还是纪律重要”等小辩论赛,澄清行为的是非对错。学生在这种虚拟的情境中会寻找自身的影子,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这些行为的对错,更容易引起心中的共鸣与震撼。这样就使我们的德育教育转换为立足学生自身生活、通过思考与辨析理性地传授了规则意识,脱离了教条与灌输,不再是干巴巴的德育观念的强推。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旁观者或者点评师,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动向和思维偏向,及时纠正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还需要鼓励不同的学生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则的训练,而是成为班会课的主角,这样才是真正赋予学生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召唤、表达、辩论、思维可以逐步意识到自身行为与纪律规则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对错,改正行为习惯。对于在班会课上无法转化的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他的话语表达窥测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课后针对其行为和想法再做思想工作,这样就可以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了。
3.重塑评价,自我提升
话语权的重要性在于我们能够看到学生真实的想法,学生能够参与讨论理清价值。而要使学生真实表达自身的想法,以及鼓励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错误,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是老师打分,这对于德育班会课堂来说,明显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因为很多思想行为,往往是根据行为人自己对善恶的理解去判断和选择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并不代表就是错误的。而且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也只是片面的,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者只是听到学生对事件某一方面理解。因此我们的评价不能是一家之言,而是需要集合多方意见,从多角度多层面观察学生,给学生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价。比如,我们可以建立老师、同学、家长、自己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并建立学生德育发展成长档案。比如,我们开展了以“感恩·友爱”为主题的班会之后,课堂上,老师就该同学的表现作出一个评价;课后,以一个时期为限,同学就该同学的平时表现作出一个评价;老师要求学生记录家庭、社区中令人感动的事件,由家长对此作出一个评价;然后该同学对自身的行为作出一个评价。把这些评价都记录在学生的德育发展成长档案中,时刻勉励学生扬长避短、改正自我、完善自我,对学生形成一种长期鞭策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巩固德育成果。
德育教育是走心的教育,是充满智慧和人性的教育。它不是专断独行式的,而是立足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入手,为学生打开一扇生命智慧之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感召,形成了积极的品格以及道德情怀,促进自我的成长与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颜雪艺.从缺失到回归:高中班会课学生话语权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钱士秀.体验式主题班会德育实效性研究.江苏师范大学[D].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