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越来越重视。某些方面看来,教师在评价用语上的“主导”地位日益凸现,似乎已经“尽心尽力、尽善尽美”了。
[案例一]
老师:上课前,老师有一个要求,谁来背背《示儿》这首诗?小丽,你来背给老师听……
小丽背诵古诗。
老师:真好!同学们表扬表扬她!(老师带头做手势)棒,你真棒!
老师:有同学还想和小丽比一比吗?
(一片沉默,有同学刚举起手,看看四周又悄悄放下了。)
这样的师生对话的主体实际上由师生“你和我”的对话,变成了“普遍化的教师”和“普遍化的学生”的对话。“你和我”的对话是平等的,是具有明显“你”、“我”个性特征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是生从于师的授受式对话,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权威化、控制性,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此刻,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的权力“主导”而失去了真正的自主。
真正的“你我”对话式评价,应该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案例二]
贾志敏老师《推敲》一课的导入:
师:词也很有意思,比如“左”和“右”,(让学生先举左手再举右手)如果“左右”放在一起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独单一个字表示方向,两个字摆在一起,就变成了物件。(生读)
师(举起书):这是什么东西?
生:书。
师(又举起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师(调侃地):我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笑):哈哈,变成骂人的话了。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放在一起变成考虑了。
师:再看这个词(板书):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生推)谁来敲?(生敲)“推敲”摆在一起又变成什么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
执教这一课时,贾志敏老师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瞧,他的课堂评价用语,有所谓的“老师”的师道尊严吗?有所谓职业的程式化韬略吗?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为师之“我”,和蔼可亲,童心昭昭;为生之“你”,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你我”对话,其乐融融,言谈举止之中勾起了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浓爱意。
如此评价用语,它的“主角”又是谁呢?是爱心的滋润,是心灵的召唤,是人格魅力的昭然释放啊!
[案例三]
老师:谁来读读?你从课文中找出了哪些优美的词句?(一生读)
老师:找得很对。谁能比她读得更好吗?
一定会有人说,我们平常就是这样评价学生的啊,有什么不妥么?
反思我们的课堂评价用语,问题出现在何处呢?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以自我的预设为中心,抛出预设的问题,守株待兔般地等候心仪的答案,经常只是用“对”或者“错”来评判学生,而对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没有更多地关注,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知学生的心灵体验。试想,“谁能比她读得更好吗”是一种褒扬,还是一种贬低?教师把“自我”当成评价“主角”,很多时候是“牵着牛鼻子走路”,而恰恰忽略了应该关注的“走路者”的感受。
[案例四]
支玉恒老师执教《晏子使楚》:
课的伊始,老师说:“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让一名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孩子在黑板上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均,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写字的孩子脸庞腾地一下子红了。支老师平静地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文里的主人公是谁?(生齐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这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评价的“主角”是谁?是学生!老师的机智幽默、智慧灵动,都是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益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只有心中有学生,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师的评价用语才会光彩四射,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责编夏天)
[案例一]
老师:上课前,老师有一个要求,谁来背背《示儿》这首诗?小丽,你来背给老师听……
小丽背诵古诗。
老师:真好!同学们表扬表扬她!(老师带头做手势)棒,你真棒!
老师:有同学还想和小丽比一比吗?
(一片沉默,有同学刚举起手,看看四周又悄悄放下了。)
这样的师生对话的主体实际上由师生“你和我”的对话,变成了“普遍化的教师”和“普遍化的学生”的对话。“你和我”的对话是平等的,是具有明显“你”、“我”个性特征的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是生从于师的授受式对话,教师的评价语言只有权威化、控制性,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此刻,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的权力“主导”而失去了真正的自主。
真正的“你我”对话式评价,应该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案例二]
贾志敏老师《推敲》一课的导入:
师:词也很有意思,比如“左”和“右”,(让学生先举左手再举右手)如果“左右”放在一起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独单一个字表示方向,两个字摆在一起,就变成了物件。(生读)
师(举起书):这是什么东西?
生:书。
师(又举起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师(调侃地):我是东西吗?
生:你不是东西!
师(笑):哈哈,变成骂人的话了。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放在一起变成考虑了。
师:再看这个词(板书):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生推)谁来敲?(生敲)“推敲”摆在一起又变成什么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
执教这一课时,贾志敏老师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瞧,他的课堂评价用语,有所谓的“老师”的师道尊严吗?有所谓职业的程式化韬略吗?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为师之“我”,和蔼可亲,童心昭昭;为生之“你”,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你我”对话,其乐融融,言谈举止之中勾起了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浓浓爱意。
如此评价用语,它的“主角”又是谁呢?是爱心的滋润,是心灵的召唤,是人格魅力的昭然释放啊!
[案例三]
老师:谁来读读?你从课文中找出了哪些优美的词句?(一生读)
老师:找得很对。谁能比她读得更好吗?
一定会有人说,我们平常就是这样评价学生的啊,有什么不妥么?
反思我们的课堂评价用语,问题出现在何处呢?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以自我的预设为中心,抛出预设的问题,守株待兔般地等候心仪的答案,经常只是用“对”或者“错”来评判学生,而对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没有更多地关注,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知学生的心灵体验。试想,“谁能比她读得更好吗”是一种褒扬,还是一种贬低?教师把“自我”当成评价“主角”,很多时候是“牵着牛鼻子走路”,而恰恰忽略了应该关注的“走路者”的感受。
[案例四]
支玉恒老师执教《晏子使楚》:
课的伊始,老师说:“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让一名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孩子在黑板上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均,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写字的孩子脸庞腾地一下子红了。支老师平静地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文里的主人公是谁?(生齐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这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评价的“主角”是谁?是学生!老师的机智幽默、智慧灵动,都是从保护学生的自尊,益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只有心中有学生,时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教师的评价用语才会光彩四射,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