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总体上可以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无论是从艺术的主体的角度,还是艺术创作的起源,或是艺术作品题材角度都能看到生活的痕迹。
关键词:艺术;生活;艺术家;艺术作品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都有艺术的痕迹,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就艺术而言,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感悟、提炼、加工,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再现。艺术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其表达的生活场景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有人利用音乐来表现雪山与高原,有人利用戏曲来描绘男女爱情,有人用绘画来描绘“古道西风”的凄美,有人用摄影来表达“烽火连天”的战事。而生活的节奏也不是一沉不变的,它的不断变化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艺术源于生活
首先,艺术的本质是要服务于生活,从艺术的起源中可以看到艺术的本质。对艺术起源大家都有很多的说法,其中的劳动说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艺术起源受到生活中多元化影响的,生活经历越精彩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会表达更多内容。生物学界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揭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有的学者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补充:人类是由幼年类人猿进化而成。也就是说成年人相当于幼年类人猿,人并没有具备类人猿专门化生存的能力。于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适应环境,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前提。造物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随着人们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结构,艺术逐渐产生不同的方向和类别,有为上层人士服务的艺术,例如洛可可艺术。士的崛起,为文人艺术应运产生奠定基础。艺术有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之分。
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艺术同样源于生活。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儿童时的生活经历是潜意识的来源之一。超现实主义就是受弗洛伊德学会所影响而产生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进行创作,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形象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原型。即使是中国传统的鬼神形象也不例外。譬如龙的艺术形象是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身体的某部分组合而成。
谈及艺术家不得不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关于人的本性,中西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譬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杨子雄的善恶混杂说、告子性无善恶说以及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等。儒家有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载:“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然而,关于人性却不能仅仅限于人之初。对于“本性”的不同解释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者将本性定义为“人出生时就具备的,通过遗传而具有的”。然有的将本性界定为大众所具有的共性。后者是笔者所赞同的人的本性。正如马克思对此做的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总和。休谟在《人性论》中系统的论述了人性,包含知觉、情感、道德等。而这些构成人性的成分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莫大的影响。艺术家的情感融合在艺术作品中使艺术品具有生命性、情感性等特征。作为表情艺术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抒情性与表性。表情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优势在于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泄内心的情感。不论是艺术家的情感抑或道德都属于艺术家本身,而艺术家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的一切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藝术作品不可避免的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艺术超越生活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会有鉴赏者对其进行再创造。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欣赏的结果是审美愉悦,而艺术鉴赏除了审美愉悦之外还能够达到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故而“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者常常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阅历、生活经验等进行鉴赏。从这一方面来说,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同样源于现实生活。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反过来能够美化生活、丰富生活。
艺术的功能当中首要的是实用功能。艺术在发展之后逐渐产生了分层,出现了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除民间艺术是以实用为主的艺术之外,其他三层艺术都是以精神需求为主。显示出艺术的两种功能:实用和审美。实用功能是艺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体现。审美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化的结果。
生活是艺术产生、发展的源泉。艺术不仅服务生活更能美化生活。人类通过艺术把握世界改善生活,艺术作品反之又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从而推动生活水平的提升。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探寻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慧.论影视服装设计中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6).
[3]左向紅.试论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J].今日湖北旬刊, 2015(9).
[4]杨西婷.艺术何为何能——简析《碰巧的杰作》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5(1).
关键词:艺术;生活;艺术家;艺术作品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都有艺术的痕迹,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就艺术而言,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认知、感悟、提炼、加工,然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再现。艺术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其表达的生活场景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有人利用音乐来表现雪山与高原,有人利用戏曲来描绘男女爱情,有人用绘画来描绘“古道西风”的凄美,有人用摄影来表达“烽火连天”的战事。而生活的节奏也不是一沉不变的,它的不断变化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艺术源于生活
首先,艺术的本质是要服务于生活,从艺术的起源中可以看到艺术的本质。对艺术起源大家都有很多的说法,其中的劳动说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艺术起源受到生活中多元化影响的,生活经历越精彩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会表达更多内容。生物学界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论揭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有的学者对达尔文进化论进行了补充:人类是由幼年类人猿进化而成。也就是说成年人相当于幼年类人猿,人并没有具备类人猿专门化生存的能力。于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适应环境,为艺术的起源创造了前提。造物的目的是满足生存的,随着人们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社会结构,艺术逐渐产生不同的方向和类别,有为上层人士服务的艺术,例如洛可可艺术。士的崛起,为文人艺术应运产生奠定基础。艺术有了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之分。
从艺术家的角度而言,艺术同样源于生活。艺术家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活经历与环境会不可避免的烙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写照和升华。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儿童时的生活经历是潜意识的来源之一。超现实主义就是受弗洛伊德学会所影响而产生的艺术流派。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进行创作,无论多么抽象的艺术形象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原型。即使是中国传统的鬼神形象也不例外。譬如龙的艺术形象是对自然界中的蛇、鳄、蜥蜴等动物身体的某部分组合而成。
谈及艺术家不得不与人的本性联系在一起。关于人的本性,中西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譬如,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杨子雄的善恶混杂说、告子性无善恶说以及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等。儒家有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孟子·告子上》载:“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然而,关于人性却不能仅仅限于人之初。对于“本性”的不同解释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者将本性定义为“人出生时就具备的,通过遗传而具有的”。然有的将本性界定为大众所具有的共性。后者是笔者所赞同的人的本性。正如马克思对此做的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总和。休谟在《人性论》中系统的论述了人性,包含知觉、情感、道德等。而这些构成人性的成分对于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有莫大的影响。艺术家的情感融合在艺术作品中使艺术品具有生命性、情感性等特征。作为表情艺术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抒情性与表性。表情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优势在于能够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倾泄内心的情感。不论是艺术家的情感抑或道德都属于艺术家本身,而艺术家又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他的一切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藝术作品不可避免的与生活紧密相连。
二、艺术超越生活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会有鉴赏者对其进行再创造。艺术欣赏和艺术鉴赏有着本质区别。艺术欣赏的结果是审美愉悦,而艺术鉴赏除了审美愉悦之外还能够达到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故而“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者常常运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阅历、生活经验等进行鉴赏。从这一方面来说,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再丰富同样源于现实生活。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反过来能够美化生活、丰富生活。
艺术的功能当中首要的是实用功能。艺术在发展之后逐渐产生了分层,出现了宫廷艺术、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宗教艺术。除民间艺术是以实用为主的艺术之外,其他三层艺术都是以精神需求为主。显示出艺术的两种功能:实用和审美。实用功能是艺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体现。审美功能是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美化的结果。
生活是艺术产生、发展的源泉。艺术不仅服务生活更能美化生活。人类通过艺术把握世界改善生活,艺术作品反之又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美化心灵,从而推动生活水平的提升。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探寻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徐慧.论影视服装设计中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6).
[3]左向紅.试论艺术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J].今日湖北旬刊, 2015(9).
[4]杨西婷.艺术何为何能——简析《碰巧的杰作》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