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道德与法治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的价值作用日益明显,甚至已成为培养小学生思想素养与心理素质的“大本营”和“主阵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一步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顺应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相关战略方针,也有助于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学习状态等因素,创设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才能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育人功能。而且采用直观化、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知识、积累经验、收获启发。通过坚持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的原则,合理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和提升教学效率,从而为学生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1.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识融合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换代,也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作用。基于现阶段小学教育的功能、效用、成果,深入思考教学理念、思路、方法、措施等方面的不足,逐步探索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從而解决当下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思想素养和心理素质上,而不是放在简单的卷面分数上。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下深入学习和探究课程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重大,小学阶段的学生社会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教师必须应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其次,教师要摒弃“一言堂”教学模式,并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做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及提供想象与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刻地记忆、理解、运用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知识。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找寻融合的切入点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传授知识的基础,为找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切入点,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充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认知规律、思想素养、价值观念等,合理科学地融入课程知识,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以部编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学为例,在单一教学目标导向下,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法律知识,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现象是不好的,教师应当及时做出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寻找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为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可以在课堂中从生活角度出发,通过课程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方法,寻找到一个新的教育路径。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带领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开始前,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为学生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然后在课堂教学阶段与学生共同分析。为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融合教育成果,教师可搜集一些比如“家暴”“拐卖儿童”等法律案件,讲述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通过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的成长顾虑,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切实感受法律对他们的保护,明确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这样一来,既能在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能将学生发展成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
   3.开展融合实践活动,增进思想情感体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并用阳光、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和创造生活。因此,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生活与学习的热情,教师需要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进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中汲取知识、强化理解、收获启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是教师为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教育手段。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切身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教育价值,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确保活动对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家庭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讲述父母工作的辛苦、生活的不容易,以及父爱和母爱的伟大。通过导入故事情境,让学生意识到父母的无私奉献,不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通过从多层面引导学生认识“爱”,传授感恩的话语和表达爱意的方式,促进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父母的恩情。这样一来,既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生活,促进学生懂得孝顺和知恩图报,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
   4.立足于教情和学情,增强融合教育效果
   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帮助学生扩充知识储备,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情和学情,不断将心理健康知识有机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注重协同、平衡好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系,深化道德与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以及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在和谐、自由、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教师要从教情出发,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通过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与生活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言传身教的功能和效用。通过树立师表模范形象,强化一言一行的教育价值,以及针对学生的情绪变化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情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鼓励、关爱。通过营造直观化、立体化、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在师生、生生的情感对话中缓解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从而为提升融合教育效果奠定基础。    5.巧妙设计教学方法,加强知识和经验渗透
   在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双重影响下,大多数教师只重视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学习成果。由于教学内容滞后、单一,教学形式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很难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兴趣进行深度学习。再加上学习体验不深刻,思考和想象空间不足,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出现较多的弊端,这样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基于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借助各种教学工具,深化心理教育的主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工具,通过多媒体设备深化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主题,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做情绪的主人”这个课程设计时,教师可以从这一课程設计入手,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视频素材,在视频中有的学生积极乐观向上,有的学生却因为遭受到打击而痛哭流涕。播放完视频后,学生肯定非常不解,这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释,视频中的场景发生在一次期末考试之后,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后非常满意,从而提升了学习自信心,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学生在经历了挫折之后痛苦万分。这时候教师再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不灰心,不气馁。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总结为:无论获得了成功,还是遭受了挫折,都要坦然地面对,并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学生,并且这种积极的心态也能感染到其他人。通过这样的教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消化课堂上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首先,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通过利用实际生活案例加强思想渗透,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推敲新知识,促进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和增强学习体验。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促进各层次学生在合作、交流、探讨中达到体验学习、感知生活、收获心得,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生活能力、思想素养、心理素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融合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教学功能和效用,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地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妍,俞国良.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4-6.
   [2]沈慧.浅析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1(1):72.
   [3]陈志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0(29):79-80.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导入是给学生上课前的提醒,让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融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快速从放松的状态进入学习的状态。小学数学具有思维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加思考,促进创新。而因为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所以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比较困难,那么教师就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获得成长。主要对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课堂导入;有效性 
摘 要:习作教学对提升小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考虑到小学四、五、六年级正处于习作教学的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如何在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尤为关键,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秉承习作教学的“四优”原则,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分析论述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写作能力   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文习作练习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美育也成为大家颇为关注的教育问题。在此,从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美术课程标准对实践过程进行探究,希望对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美术;美术鉴赏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参与美术学习。初中人教版教材的每个学期第一单元均是赏析课,学生在中学美术
摘 要:在作文起步阶段,学生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也不会写”。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没有内容写”“有了内容也不会写”这两大难题。   关键词:玩看;积累;画画;基本功;小练笔;下水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师教作文无法,学生写作文无奈,教学结果是无效。”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其实,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
摘 要:21世纪是弘扬传统和多元文化的世纪。水墨是既古典又现代的表现形式,它发展至今,引进了诸多的外来因素。禅绕水墨是一种以水墨为主,用禅绕画图样装饰的艺术形态,这样一种艺术形态让学生在研习传统水墨的同时,感受到新的形式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新兴艺术和绘画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   关键词:童真;童趣;水墨禅饶画   在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之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史观,并鼓励学生基于多元史观进行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这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索和探查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多元史观;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当前强调核心素养教育,而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便是学生具备历史观,所以在教学中,积极强调多元史观的教学应用,强调对学生思维认知的培养,对目前的教育实践有显著的帮助作用。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现状,对多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
摘 要:为了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灵活利用各种现代化的育人理念调整教学思路,保障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对于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来说,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有效应用非常关键,教师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真正促进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问题式”教学;策略分析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
摘 要:音乐教材中针对读谱练习的内容少之又少,但读谱练习却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对音乐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极为重要。柯达伊教学法中不断提倡读谱练习,因此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音乐教学方式。《柯达伊333首读谱练习》作为一本辅助性的练习教材,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模仿节奏、学唱节奏、掌握节奏的基础上去学习,教材中从未特意地标明调式、调性,更多的是以学习者所能掌握的音域进行循序渐进的练习,更多的是追求“自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模式,主动探索“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以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为例,说一说我的做法和想法。   第一章“化学反应原理”内容以电化学内容为主。笔者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具有下列特点。  
摘 要: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学校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当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目标。受这一教育理念的影响,导学—互学—自学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当中越来越普遍。基于此,对导学—互学—自学这种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以缓解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互学;自学   导学—互学—自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导学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