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祥林嫂是一个有着强烈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她一生都在孤单艰难地抗争着不可抗争的命运。逃出婆家、抗婚,反族权;再嫁、生子,反夫权;询问魂灵的有无,反神权;祝福时死去,反封建政权。
关键词:祥林嫂 反抗精神 政权 族权 夫权 神权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悲惨形象。提起她,无数读者会赔上眼泪与叹息,并且总会有意无意的以觉醒者的姿态俯视她,给予这愚昧的妇女怜悯与同情。可我认为,祥林嫂是个勇敢的斗士,一生孤单艰难地抗争着不可抗争的命运。我们应该仰视她,用敬佩与赞许讴歌她。
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不只是勤劳、质朴,而是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不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而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是这样点评祥林嫂的死的: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我们不能因为祥林嫂最后倒在鲁镇欢天喜地祝福声中就错认为她是一个逃避命运的软弱者,就抹杀了她身上可贵的反抗精神。相反地,我认为祥林嫂一生都在和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逃出婆家、抗婚,反族权。第一任丈夫死后祥林嫂从婆婆家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即使在现在,一个新寡的少妇不辞而别离家出走也会是一件大新闻,甚至会被渲染成桃色丑闻而使家庭蒙羞。而在祥林嫂生活的时代,年轻的寡妇离家出走无疑是婆家的奇耻大辱。像祥林嫂这样安分守己的妇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这样做的。是什么让祥林嫂忍无可忍甘愿冒巨大风险出逃呢?我认为是婆婆的严厉与自私。对祥林嫂的婆婆,小说中写得很少。从小说中几句简单的介绍就可得知她是个厉害角色,“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精明强干”,卫老婆子赞扬她好打算。我们只要想一想祥林嫂在鲁家那么辛苦,“却反而满足,脸上也有了笑容,人也白胖了”,就可知道她婆婆待她一定特别苛刻。更有甚者还要把她当做牲口一样卖掉,祥林嫂毅然选择出逃就是对封建族权的最有力反抗。那一路的嚎、骂,那撞在香案角上的额头上的大窟窿也是反抗族权的最好见证。
再嫁、生子,反夫权。虽然再嫁不是出于自愿,但我认为祥林嫂当初的以死反抗也并不是像某些评论家所写的想要“从一而终”为亡夫守节。我认为祥林嫂反抗的原因应该是,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将命运交到婆婆手上,二是不肯嫁进深山。小说借卫老婆子的口也交代了,“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试问哪个年轻妇女愿在深山野墺里渡过一生?但是与山里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祥林嫂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生活一度过得还安稳,可见她不是那种顽固、执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若没有自主意识,或者早就像那些愚妇那样守寡一辈子,要么以死殉节了。祥林嫂用第二段婚姻反抗了夫权。
询问魂灵的有无,反神权。在临死之前祥林嫂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们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动百姓的麻木、愚昧。尤其是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之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一个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除了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和对一家人团聚的期盼,这一句问话里,难道就没有对鲁镇人从未怀疑过的鬼神的存在大胆的质疑吗?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的,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了;再从她选择的提问对象看,又可知她不再相信柳妈们了。已经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以思考与质疑来抗争她无法把握的命运。可见祥林嫂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祝福时死去,反封建政权。唐荣昆老前辈在《关于祥林嫂的死》(1986年第4期)一文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鲁镇那些愚昧落后、迷信封建的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他们忌讳在祝福时听到死这个不吉利的字眼。如果祥林嫂是自杀,那么这死就是很有报复性的了。虽则这样的死法是对鲁镇人们,以及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政权的最直接反抗,但这种说法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穷困潦倒的祥林嫂在人们忙碌喜庆的祝福中死去只是纯属巧合,作者这样安排应该只是为了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只不过祥林嫂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死去,无意识的对封建政权进行了反抗罢了。虽然这种反抗的力量很微弱,但至少也起了点涟漪。达到了鲁迅所谓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
许多评论文章认为,祥林嫂捐门槛是顺从封建礼教,迷信封建神权。我认为这是祥林嫂在抗争自己“另类”的命运。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都让祥林嫂遇上了,但她依然要坚强地活下去。可是鲁镇人们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当她知道捐门槛可以赎罪后,“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为的是争得在鲁镇生存的机会。这些都是沉默的反抗,却是多么顽强的反抗!
可是这样一个有着顽强反抗精神的人最后还是倒在了封建礼教的祝福声里。祥林嫂的一切努力、挣扎、反抗在封建势力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力,我想鲁迅先生写祥林嫂的悲剧,不在于她的抗不抗争,而恰恰是以她抗争一生而不得的悲剧深刻揭露那个时代与社会的黑暗、残酷、野蛮。
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祥林嫂的个性是可敬的,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人仰视?
参考文献:
唐荣昆《关于祥林嫂的死》(1986年第4期)
沈振煜《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关键词:祥林嫂 反抗精神 政权 族权 夫权 神权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被封建礼教迫害致死的悲惨形象。提起她,无数读者会赔上眼泪与叹息,并且总会有意无意的以觉醒者的姿态俯视她,给予这愚昧的妇女怜悯与同情。可我认为,祥林嫂是个勇敢的斗士,一生孤单艰难地抗争着不可抗争的命运。我们应该仰视她,用敬佩与赞许讴歌她。
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不只是勤劳、质朴,而是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不一味驯顺地接受,相反地,而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我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茅盾是这样点评祥林嫂的死的: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我们不能因为祥林嫂最后倒在鲁镇欢天喜地祝福声中就错认为她是一个逃避命运的软弱者,就抹杀了她身上可贵的反抗精神。相反地,我认为祥林嫂一生都在和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逃出婆家、抗婚,反族权。第一任丈夫死后祥林嫂从婆婆家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即使在现在,一个新寡的少妇不辞而别离家出走也会是一件大新闻,甚至会被渲染成桃色丑闻而使家庭蒙羞。而在祥林嫂生活的时代,年轻的寡妇离家出走无疑是婆家的奇耻大辱。像祥林嫂这样安分守己的妇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这样做的。是什么让祥林嫂忍无可忍甘愿冒巨大风险出逃呢?我认为是婆婆的严厉与自私。对祥林嫂的婆婆,小说中写得很少。从小说中几句简单的介绍就可得知她是个厉害角色,“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精明强干”,卫老婆子赞扬她好打算。我们只要想一想祥林嫂在鲁家那么辛苦,“却反而满足,脸上也有了笑容,人也白胖了”,就可知道她婆婆待她一定特别苛刻。更有甚者还要把她当做牲口一样卖掉,祥林嫂毅然选择出逃就是对封建族权的最有力反抗。那一路的嚎、骂,那撞在香案角上的额头上的大窟窿也是反抗族权的最好见证。
再嫁、生子,反夫权。虽然再嫁不是出于自愿,但我认为祥林嫂当初的以死反抗也并不是像某些评论家所写的想要“从一而终”为亡夫守节。我认为祥林嫂反抗的原因应该是,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甘心将命运交到婆婆手上,二是不肯嫁进深山。小说借卫老婆子的口也交代了,“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试问哪个年轻妇女愿在深山野墺里渡过一生?但是与山里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祥林嫂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生活一度过得还安稳,可见她不是那种顽固、执拗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若没有自主意识,或者早就像那些愚妇那样守寡一辈子,要么以死殉节了。祥林嫂用第二段婚姻反抗了夫权。
询问魂灵的有无,反神权。在临死之前祥林嫂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们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动百姓的麻木、愚昧。尤其是妇女,有谁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之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一个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除了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和对一家人团聚的期盼,这一句问话里,难道就没有对鲁镇人从未怀疑过的鬼神的存在大胆的质疑吗?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的,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了;再从她选择的提问对象看,又可知她不再相信柳妈们了。已经沦落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以思考与质疑来抗争她无法把握的命运。可见祥林嫂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懦怯昏庸的弱女子。
祝福时死去,反封建政权。唐荣昆老前辈在《关于祥林嫂的死》(1986年第4期)一文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鲁镇那些愚昧落后、迷信封建的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他们忌讳在祝福时听到死这个不吉利的字眼。如果祥林嫂是自杀,那么这死就是很有报复性的了。虽则这样的死法是对鲁镇人们,以及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政权的最直接反抗,但这种说法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穷困潦倒的祥林嫂在人们忙碌喜庆的祝福中死去只是纯属巧合,作者这样安排应该只是为了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只不过祥林嫂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死去,无意识的对封建政权进行了反抗罢了。虽然这种反抗的力量很微弱,但至少也起了点涟漪。达到了鲁迅所谓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
许多评论文章认为,祥林嫂捐门槛是顺从封建礼教,迷信封建神权。我认为这是祥林嫂在抗争自己“另类”的命运。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都让祥林嫂遇上了,但她依然要坚强地活下去。可是鲁镇人们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当她知道捐门槛可以赎罪后,“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为的是争得在鲁镇生存的机会。这些都是沉默的反抗,却是多么顽强的反抗!
可是这样一个有着顽强反抗精神的人最后还是倒在了封建礼教的祝福声里。祥林嫂的一切努力、挣扎、反抗在封建势力面前都显得那么无力,我想鲁迅先生写祥林嫂的悲剧,不在于她的抗不抗争,而恰恰是以她抗争一生而不得的悲剧深刻揭露那个时代与社会的黑暗、残酷、野蛮。
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祥林嫂的个性是可敬的,这样一个人怎能不让人仰视?
参考文献:
唐荣昆《关于祥林嫂的死》(1986年第4期)
沈振煜《中国现代文学采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