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人世界认知状况调查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vodsbsbsbs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您认为西方是否在遏制中国的崛起”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70.4%的受访者选择“是的,有明显的行为”
  在对“您如何看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受访者选择“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10月1日大庆展现的中国风范,不仅有欢庆喜悦,更有从容自信。有媒体评论,面对世界,历经60年发展,中国人民从“站起来了”到“腰板竖起来了”。
  近现代以来,在如何看待世界这一问题上,中国人的心态跌宕起伏。当中国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后,“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崇洋媚外”、“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思潮和心态在不同时期主导国人的思维。当前国运昌盛,中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面对成就与不足,我们拥有怎样的心态?公众是如何认识世界观与国运的关系的?为此,人民论坛杂志千人问卷调查组围绕着“中国人世界观”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调查,在随机采访不同群体的同时,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等推出网络问卷调查,得到了受访民众、网友的热情支持与响应,共收回有效问卷4190份。
  
  认为中国人“自信理性”与“祟洋媚外”的受访者比例各占近半
   
  在“当前中国人看待世界的主流观点是”这一选项中,46.4%的受访者选择“中国与西方各有长短,能够自信理性看待西方的长处与不足”,45.2%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相对不足,仍然崇洋媚外”,还有6%的受访者选择“中国长处更多,已能与西方抗衡”,2.4%的受访者选择“其他”。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中国人“自信理性”与“祟洋媚外”的人数大致相当,可见,当前这两大认识都颇有市场,体现了民众看待世界的心态)中突。
  专家分析指出,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拥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成为最强大国家美国的债权人。对于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功,不仅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国际社会对当今的中国也是刮目相看。随之,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在不断提升,对世界的看法也越来越成熟。
  但与此同时,仍有不少中国人持有“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中国那些豪华的别墅区门楼上,很难看到“桃花园”那样透着中国文化的名字,最容易读到的是“瑞士豪廷”那样的名头。此外,那些豪华的写字楼也都是“曼哈顿”,富人区的街道也都是“第五大道”等等。更有不少人花大把的美金把不爱学习的孩子送到国外镀金,还有人付出巨资去换取一个毫无意义的洋学位。
  对此,专家指出,中国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讲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民众看世界的心态也会随之改变,到中国真正成为富裕国家后,持“崇洋媚外”心态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逾八成受访者认为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借鉴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时,83.8%的受访者选择中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可以互相借鉴”,7.4%的受访者选择“中国的比外国的先进”,5.6%的受访者选择“外国的比中国的先进”,3%的受访者选择“互相冲突”。这说明中国人能够客观冷静地看待中西价值观念的异同。
  西方价值观念继承了西方文化传统,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适合西方社会大生产的价值观念。它注重个人奋斗和实力竞争,强调个人的自主、自立精神。而中国的价值观念则主要有以古代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当代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国的价值观念奉行中庸之道、崇尚忠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西价值观念也在冲突中不断融合,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观念认同趋势随之强化。
  
  逾九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在遏制中国崛起或有遏制意图
  
  调查显示,在“您认为西方是否在遏制中国的崛起”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70.4%的受访者选择“是的,有明显的行为”;21.2%的受访者选择“有潜在的动向”;4.8%的受访者选择“只是有意图,还未有明显行为”;3.6%的受访者选择“没有遏制”。也就是说有91.6%的受访者认为西方在遏制中国的崛起。
  专家强调,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西方国家用了近300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进程,而中国人可能要在相当于他们1/3,或者1/4的时间内就要完成工业化。这对国际力量对比,对世界能源消耗,对世界经济体系和结构乃至全球的文化和心理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必然是很大的。随着中国产业优势在国际分工中不断从低端向高端扩展,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利益摩擦不断增多,西方有些人指责中国抢了他们的饭碗,对中国有恐惧心理。于是,不少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采取了“遏制”的态度,并通过种种手段,对中国的崛起设置了重重障碍。
  
  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性地看待西方的吹捧
  
  在对“您如何看待西方的吹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9.6%的受访者选择“是西方的政治策略,要警惕”;8.3%的受访者选择“是西方被中国取得的成就折服的结果”;41.3%的受访者选择“具有片面性,要冷静对待”;不到1%的受访者选择“理所当然地接受”。这说明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性地看待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吹捧。
  近年来,历来热衷于对中国进行丑化的西方主流媒体,现如今突然开始大肆吹捧中国。2007年初,新加坡《海峡时报》刊登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维克托·托马斯的文章《中国可能将同美国一样成为超级大国》,预言2020年世界将有中美两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为封面故事,指出21世纪将成为“中国世纪”,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其地位作用逐渐被中国所分解。
  专家指出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对中国的吹捧实际上居心不良。第一,他们企图通过夸大、高估中国的经济实力,使中国承担不适当的国际责任,承担过重的国际义务。第二,转移他们国内人民的视线,将他们本国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低等问题的责任推到中国身上,将人们对他们本国政府的不满情绪转嫁给中国身上。第三,为“中国威胁论”找依据、造舆论,以便设置更多的障碍阻碍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普遍能正确地看待西方的责难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西方的责难”这一问题时,51.6%的受访者选择“是西方不了解中国真实情况所致”,43.7%的受访者选择“毫无根据,是西方打压中国的方式”,3.3%的受访者选择“有一定的道理”,仅有1.4%的受访 者选择“基本属实”。这说明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够正确地看待西方的责难。
  专家指出,中国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意图去发展,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必然继续充满撞击和冲突。而相互的理解和认同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西方对中国的挑剔和责难短期内不可能消失。但是,从维护中国国际形象、改善中国与西方的合作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继续多做工作,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情与和平道路有更多的理解。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高举和平与合作的大旗,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就是应对国际责难的最好回答。
  
  73.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在对“您如何看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3.6%受访者选择“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17.3%的受访者选择“崛起的大国,但被误读”,5.3%受访者选择“大国风范,受到好评”,3.8%受访者选择“穷国,没什么竞争力”。这说明中国人自己对本国的实力有着很清醒的认识,大多数中国人认为中国还远远不是世界强国。
  虽然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人均GDP在世界上仍排名百位以后,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中国的区域、城乡差距非常大,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东部、中部和西部就像三个世界。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每天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严峻和复杂的。中国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强国是不一样的,她既有强和大的一面。也有自己弱和小的一面。
  
  多数受访者认为中美、中俄、中欧关系对中国影响较大
   
  在“您认为下列哪对国际关系对中国影响较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上,72.4%的受访者选择“中美”,59.4%的受访者选择“中俄”,52.3%的受访者选择“中欧”,42.6%的受访者选择“中日”,27.1%的受访者选择“中印”,26.4%的受访者选择“中非”,15.2%的受访者选择“中朝”。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当前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国际关系是中美、中俄、中欧关系。
  专家指出,以上调查结果虽然不一定全面,但中美、中俄、中欧选项排在前三位,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公众对当前世界上各主要政治体与中国关系的认知。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两国有合作的基础和共同的利益,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双赢。中美合作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中俄是毗邻而居的大国,而且都面临着加快国内发展的历史任务,双方如果不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对双方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在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赵怀普教授认为,中国和欧盟作为世界上的两支重要力量,发展相互关系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有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当前中欧关系虽然正在经历调整和转型,但就基本态势而言,仍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前行。
  
  受访者普遍认为助长国运需打“组合拳”
  
  在“您认为哪种观念会助长国运”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8.4%的受访者选择“虚心向各国学习,兼容并蓄,取众家之长”;74.9%的受访者选择“树立信心,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应对国际竞争”;70.7%的受访者选择“理性对待外国的误解、坚定信念,走中国特色之路”;68.2%的受访者选择“做世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的创造者,成为世界游戏规则和制度的一个制定者”;56.4%的受访者选择“没必要在乎国外的看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53.8%的受访者选择“重视国际消极舆论,积极做出解释”。调查结果显示,所有选项的得票结果都超过了半数,这说明受访者普遍认为要助长国运,需打“组合拳”。也就是说,既要虚心向各国学习,兼收并蓄,又要发挥特色优势,积极应对国际竞争,还要理性对待外国的误解,积极消除各种消极言论,做世界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的创造者。
  专家指出,为了助长国运,中国一方面应主动融入世界,在开放过程中,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提高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中国应提倡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以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信任、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为宗旨的新安全观,坚持双赢、多赢和利益共享的行为准则,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
其他文献
人类观念变迁有其内在规律,这种规律归根结底要服从社会演变的规律,其本质是时代与社会变迁在人类观念中的集中反映。数千年来,中国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天下”到“世界”的变迁过程    有评论称,10月1日的国庆盛典,不仅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更将使中国重新认识世界,因为庆典所展呈现的自信的中国风范将深刻影响每一个中国人。  中国对世界的认知(简称“世界观”),从根本上讲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
期刊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全球共同的任务  曹远征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教授 曹远征:目前金融危机还在深化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去杠杆化,我们担心的问题是去杠杆化会不会导致去全球化。于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警惕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开始用美国货,全球会不会有一个保护主义的倾向。我们知道保护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因为有历史之鉴。应对保护主义是全球共同的任务,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中国是出口导向
期刊
编者的话 我们在强调世界不了解中国的时候,其实中国人也常常在误读世界,特别是误读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宣扬他们的价值观与发展模式是唯一正确的,具有“普世价值”,并不遗余力地推销,其核心简言之就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而且一贯主张,只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才有可能实现和保证经济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遵循和效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开创出一条新的道路,实践证
期刊
褪去光环后的白领阶层    编者按:如果时间回到十几年前,白领几乎就是在各大外商代表处上班,在屈指可数的几个高档写字楼出入,拿着远远高出同辈薪水的那一小群被视为“职场精英”的人。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白领群体也在迅速扩大,同时,它的外延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提及白领,更多的让人想到:焦虑、忙碌、压力、亚健康、心理失衡……  从“神坛”走下的白领,褪去了昔日的光环,而这种变化也许仅仅是中国经济结构、社会
期刊
改革焦虑症其实是参照系的问题  我们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比较起来是一条最好的道路。這条道路上,大家的利益都能不断增长,原来的既得利益也在不断进行转化,利益结构逐步发生变化,逐步走到改革的目的地。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改革的过程应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它不是一天能实现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有个概念:当我们处在中间状态,既不是此岸又不是彼岸的时候,处在中间过渡阶段,各种利益矛盾又很复杂,这时候会出
期刊
从“即将崩溃”到“巨大威胁”再到“领导世界”,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短短数十年间,西方对中国的评价犹如带着我们坐了一回过山车,令人耳晕目眩。在中国必须继续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而西方世界继续“看小懂”中国的情况下,类似情形还会发生。在改良政治、发展经济和弘扬文化的同时,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来自西方的种种责难和吹捧,已经成力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和智力考验。中国不仪应该做一个政冶昌明、经侪繁荣
期刊
经济民主是新型的模式  所谓“经济民主”,是指这样一个经济组织运行的模式:在這个模式中,作为行为主体的决策,来自于每一个执行决策的人。经济民主与传统的等级制截然相反,在前者,对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来自于具有平等权利和同等重要性的全体劳动者,这种控制和管理以一人一票制而将决策权力民主化;在后者,决策和功能被权力结构分割,管理的特权属于管理者的独裁,工人只是决策的被动执行者,其地位只相当于一种投入的生产要
期刊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暴露了澳门经济结构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为此,需要运用“巧实力”,借助文化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澳门经济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是中央领导寄予的希望,也是澳门民众的心愿,更是澳门特区政府的责任。胡锦涛主席在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时提出:“要集中精力,大力促进澳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谋划长远,在巩固现有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新的
期刊
海外华人圈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本刊专访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政治系主任、教授、美国中国政治学刊主编郭苏建。  人民论坛记者:在海外的华人圈中大致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您认为有“中国模式”吗?  郭苏建:雷默提出的“北京共识”是海外学者对“中国模式”较为系统的一次阐述。近来有一位美籍华人学者黄亚生发表了一本箸作《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书中指出,海外有许多人把中国过去30年的奇迹般的经济增
期刊
74.55%的受调查者认可“中国模式”,其中60.25%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模式”还是在探索中的一种发展模式   调查显示,民众认可的“中国模式”的六大关键词是:改革、发展、渐进、开放、试验、稳定   “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强有力的政府主导(2918票,占总57.46%)、以渐进式改革为主的发展战略(2424票,占总47.74%)、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同时进行(227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