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小学生正式学习书面语言一个昀重要的过程,也是语文能力有序训练的过程。个性化朗读是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个人的比较固定的朗读特性。
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朗读的重视仅停留在浅层上,只注重提供学生朗读的机会,增加朗读的时间和次数等,规定太多,绕得过死,直接影响学生朗读个性的发展。要使课堂朗读能够具有个性,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朗读目标应具体明确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每次朗读前,教师都应给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顺、读畅、读出节奏,读得琅琅上口,并能知道课文的具体内容;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读好节奏和读出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课文内在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读出课文蕴含的味道,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人物的情态;例如:《哪吒闹海》这篇课文,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理解了三太子与哪吒的性格特征,读出了三太子的凶恶与霸道,也读出了哪吒的正义与勇敢。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目的一直很明确,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程度也大大加深。
二、尊重学生差异,因人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朗读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要珍视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朗读看法,让他们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教师评价语应多样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朗读的评价都比较单一。老师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时给以评价,学生则很少有自我评价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教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的地位,在个性化朗读的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指导的作用,引出昀深的感悟。恰当的个性化朗读评价要突出激励性,强化学生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
近年来,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朗读的重视仅停留在浅层上,只注重提供学生朗读的机会,增加朗读的时间和次数等,规定太多,绕得过死,直接影响学生朗读个性的发展。要使课堂朗读能够具有个性,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朗读目标应具体明确
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每次朗读前,教师都应给出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顺、读畅、读出节奏,读得琅琅上口,并能知道课文的具体内容;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读好节奏和读出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课文内在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读出课文蕴含的味道,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读出人物的情态;例如:《哪吒闹海》这篇课文,在分角色朗读时学生理解了三太子与哪吒的性格特征,读出了三太子的凶恶与霸道,也读出了哪吒的正义与勇敢。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目的一直很明确,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程度也大大加深。
二、尊重学生差异,因人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朗读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要珍视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朗读看法,让他们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很多时候,由于教师的统一要求,学生朗读时只能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所谓的朗读技巧上下功夫,朗读时装腔作势,浮于表面,充其量只能算是表演性的朗读。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
三、教师评价语应多样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朗读的评价都比较单一。老师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不时给以评价,学生则很少有自我评价的机会。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把评价的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我。教师在课堂中处于引导的地位,在个性化朗读的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好指导的作用,引出昀深的感悟。恰当的个性化朗读评价要突出激励性,强化学生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