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可谓是艺术终结命题的滥觞,而当下学界对这一原始命题的解读也各执一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理念逻辑的推演、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理论体系的自矛盾,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梳理并阐释。
【关键词】:艺术终结;逻辑推演;时代背景;自矛盾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提出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和时代背景。要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思想,必须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本文就从以下三个层面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阐述。
一、 理念逻辑的推演:主观逻辑给定的艺术终结
(一)艺术被哲学取代
黑格尔对美学的阐释是以其哲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即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整个宇宙都有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心灵,个别的心灵只是它的一种特殊存在,“心灵”或“精神”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理”的外化。“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成为最高级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涵盖着一切,并且也只有绝对理念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理念本身是自在自为的,即作为主体的同时也是对象。而它作为对象呈现的形式有三种:艺术、宗教和哲学,并且这三种形式也是人类认识绝对理念的先承后续的三个阶段。绝对理念是艺术、宗教与哲学的共同的内核,然而给艺术定性的不是绝对理念,而是艺术的最突出的特征即形式。在艺术阶段,艺术以感性形式来呈现绝对理念的方式,确实是人类认识绝对理念的初级阶段的适合方式。但是,艺术的感性形式是有限的,而心灵是无限的。随着艺术与心灵的发展,艺术有一种超越艺术本身的发展倾向,同时心灵也有一种转向内心的需要。于是艺术的形式性特征就成了艺术自身的一种缺陷。“尽管我们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1](P132)人类对绝对理念的认识就进入了下一阶段即宗教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的客观性相已不是主要因素,而呈现出主体性相的宗教崇拜里教徒的虔诚态度和内心生活成为了主要的因素。宗教成为这一阶段表现人类认识绝对理念的适合方式。但这种教徒内心生活的情绪与虔诚态度显然不是认识心灵的最高形式,毕竟这种主体性的情绪与虔诚态度是片面的、有限的、主观的,并不具备普遍性。于是对绝对理念的认识就进入了最高级的阶段即哲学阶段。黑格尔认为哲学具备艺术和宗教的优点,同时又否定了它们的缺陷,成为唯一可以把握绝对理念的最高级的方式。在哲学里,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才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只有哲学才是绝对理念的最高形式。艺术被宗教所取代之后,宗教又被哲学所取代。最终,艺术就被哲学所取代。
(二)艺术类型的终结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1](P68) “真实”或“绝对理念”是艺术的内容,诉诸感官的感性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决定着艺术品质的优劣。黑格尔按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代表着艺术的原始阶段。此阶段艺术的内容即理念自身还很模糊,所以在外化过程中只能尝试从自然中已有的确定对象中寻找表达理念的形象。这种不确定的内容是被强制附加到确定的形式上的,显然形式大于内容,内容与形式极不相符。这就造成了象征型艺术的双重缺陷:内容的抽象、不确定,形式与内容的不符合。古典型艺术代表着艺术发展成熟阶段,它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双重缺陷。人类的精神已经发展到能够认识到具体的理念。这种具体的理念作为古典型艺术的内容,就决定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是具体的。此时具体的理念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充分表达出来,而具体的形象也不再只是作为感性的存在,而是心灵的外化,是灌注了心灵的形象。因此内容与形式是完全协调的,正是黑格尔所谓的最完美、最理想的艺术类型的标志。但是心灵的无限发展,必然会导致内容力求摆脱有限形式的束缚,导致古典型艺术解体,从而使艺术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即浪漫型艺术阶段。浪漫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内心生活,并且:“就是这种内心世界组成了浪漫型艺术的内容,所以必须作为这种内心生活,而且通过这种内心生活的显现,才能得到表现。”[1](P101)然而浪漫型艺术并没有完全抛开感性形象,只是此时的感性形象沦为了次要因素,完全凭内心任意决定,带有偶然性,明显内容压倒了形式。
虽然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但形式的存在毕竟是为了表达内容。所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即心灵或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因此,随着心灵的进一步发展,艺术的内容必然会进一步脱离形式,导致内容与形式分裂,导致浪漫型艺术的解体,甚至艺术本身的解体。
(三)艺术门类的终结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要求用感性形象来表达内在意蕴,这样就创造出了各种艺术作品,形成各门艺术体系。“这种实际存在的艺术世界就是各门艺术的体系。”[3](P4)各门艺术本身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既有进化发展的序列关系,又有越界发展的特殊情况。各门艺术的发展与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艺术类型的发展有一定的协调一致性,那么按照艺术类型的划分标准,艺术门类体系可以大致划分为五种艺术门类,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五个承续的阶段: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
建筑,是象征型艺术类型代表的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是艺术的开始。它是使用外在的材料及其自然的条件,按照重量规律跟平衡规律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内在的精神。雕刻,是古典型艺术类型代表的歷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它是把外在的材料打造成有规律的形状,来恰到好处的表现精神的内在意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亦受精神灌注。古典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达到艺术的理想。绘画,作为浪漫型艺术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的开始,它利用颜料的色调配合转变创造一种形象来表达内容。但这种颜料的色调本身已不再是外在的,而是观念性的,所以由这些具有观念性的颜色创造出的形象也是灌注过内在精神的。也是从绘画开始,内容开始溢出形式,艺术开始脱离感性因素。音乐,是浪漫型艺术领域里与绘画相对立的艺术门类,它是用声音的协调配合形成的节奏来表达精神的内容。声音不是实际存在的外在事物,而且比颜色更具情感性。诗是在绘画与音乐之后的语言的艺术,它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语言只是把精神表现给精神去领会的一种媒介,是一种纯然外在的符号。到了诗,艺术完全脱离物质,进入高度观念化阶段,内容完全压倒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和谐遭到破坏。“到了诗,艺术本身就开始解体。”[4](P15) (四)艺术史的终结
黑格尔的《美学》不仅是对美学理论的阐释,更是对艺术史的梳理。从建筑到雕刻,再到绘画、音乐和诗,对应的三大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俨然是艺术发展的三大阶段。在艺术的发展史中,艺术的发展与人类精神的发展始终是相呼应的。
在象征型艺术阶段,人类是自在不自为的,人类精神处于蒙昧状态。精神的不自觉,对心灵的认识就不明确,因此就不能找到合适的形式去表现。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极其不协调最终导致象征型艺术的解体。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的发展进入自觉状态,艺术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古典型艺术阶段。古典型艺术被黑格尔称为理想的艺术,最典型的艺术门类是希腊雕刻,精神的内容和人体的形式完全契合、协调统一。但人体的感性形式是有限的,精神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形式去表现无限的内容就决定了古典型艺术的解体的必然性。精神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终将回到精神本身,艺术的发展也就进入浪漫型艺术的阶段。由于精神回到了它本身,因此与感性的物质形式分裂,这也导致浪漫型艺术的解体。黑格尔认为艺术随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回归到它本身而解体,艺术史也会随着浪漫型艺术的解体而终结。
(五)艺术的自毁灭
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体系除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外,还有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部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有其对立面,不管是哪一面都有其片面性,都将被其对立面所否定,在更高一层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每一个事物都将在自身与其对立面的否定再否定中,自毁灭又自生成。艺术的三大类型、五大门类、艺术史,甚至是艺术本身,都将由于本身的缺陷而毁灭,同时在更高一级完成新的蜕变生成。但是,从他的辩证发展的眼观来看,艺术始终是处在自毁灭的过程中的。
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确实隐含着艺术终结思想的成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思想作为其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亦是其对绝对理念进行抽象地逻辑推演的结果。可以说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是艺术观念史的终结,而不是针对艺术本身而言。虽然艺术的终结对艺术本身来讲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带有必然性的终结绝不是由黑格尔的主观的逻辑推演决定的。黑格尔的主观给定的艺术终结论并不具备成立的必然性。
二、 历史发展的影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终结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提出也不例外。从历史发展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还在于他认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即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1](P14)他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有诗性的氛围,即没有死板的规则,完全是兴趣、情感、想象与心情发生作用,普遍与理性融为一体,到处充满生气。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高扬理性的时代,偏重理智与思考、偏重将一些普泛的形式规律奉为准则的散文的时代,枯燥乏味,没有情趣,缺乏生气。这种处处充斥着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与艺术的自由发展是相冲突的。以至于黑格尔对艺术发出消极的感慨,对艺术的发展给出悲观的定论,“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4](P15)显然,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
三、黑格尔理论体系的自矛盾: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不可调和
首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是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为支撑的,它以超越一切、涵盖宇宙的“理念”“精神”或“心灵”为出发点。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由抽象存在“概念”外化所形成的,概念同概念所外化来的存在,以及二者的统一,就是理念。理念有高低等级,最高级的理念便是“绝对”或“太一”,就是万物万理的统一。他所阐释的艺术亦是从“理念”演绎出来的。这都可以见出黑格尔的哲学理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承认有“绝对理念”的存在,承认有“理想艺术”的存在。
其次,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同时也有着辩证法的革新面。他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本身的对立面,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会为自身的对立面所否定,但被否定并不等于被消灭,而是在更高一层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种二律背反的原则就不承认有“绝对”的存在,不承认有“理想”的存在。
那么,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就出现了自矛盾: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与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之间的不可调和。他既承认事物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又坚持有“绝对”和“最高理念”的存在。正如他既承认艺术是由象征型、古典型向浪漫型不断发展的,又坚持古典型艺术才是理想型艺术一样。他说过,“古典型艺术是理想的符合本质的表现,是美的国度达到金瓯无缺的情况。没有什么比它更美,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2](P274)在他眼中,古典型艺术就是理想的艺术,它的解体就意味着艺术走向终结。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允许有艺术的“理想”出现,他的美学理论支撑的自矛盾也不容许这种“艺术终结论”成立。
可见,他的艺术“终结”并不指艺术“灭亡”,而是艺术向更高一级的发展;他的藝术“终结”,只是艺术的某种特殊存在的终结,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的终结。“总之,文学艺术不会消亡,文艺美学不会消亡,它们会应新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前进。”[5](P23)对艺术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使然。艺术不会终结,艺术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换了存在的形态与面貌罢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王德胜.问题与转型[C].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关键词】:艺术终结;逻辑推演;时代背景;自矛盾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提出有其自身的内在理论和时代背景。要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思想,必须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本文就从以下三个层面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进行阐述。
一、 理念逻辑的推演:主观逻辑给定的艺术终结
(一)艺术被哲学取代
黑格尔对美学的阐释是以其哲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即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整个宇宙都有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心灵,个别的心灵只是它的一种特殊存在,“心灵”或“精神”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理”的外化。“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成为最高级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涵盖着一切,并且也只有绝对理念才是绝对的真实。绝对理念本身是自在自为的,即作为主体的同时也是对象。而它作为对象呈现的形式有三种:艺术、宗教和哲学,并且这三种形式也是人类认识绝对理念的先承后续的三个阶段。绝对理念是艺术、宗教与哲学的共同的内核,然而给艺术定性的不是绝对理念,而是艺术的最突出的特征即形式。在艺术阶段,艺术以感性形式来呈现绝对理念的方式,确实是人类认识绝对理念的初级阶段的适合方式。但是,艺术的感性形式是有限的,而心灵是无限的。随着艺术与心灵的发展,艺术有一种超越艺术本身的发展倾向,同时心灵也有一种转向内心的需要。于是艺术的形式性特征就成了艺术自身的一种缺陷。“尽管我们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1](P132)人类对绝对理念的认识就进入了下一阶段即宗教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的客观性相已不是主要因素,而呈现出主体性相的宗教崇拜里教徒的虔诚态度和内心生活成为了主要的因素。宗教成为这一阶段表现人类认识绝对理念的适合方式。但这种教徒内心生活的情绪与虔诚态度显然不是认识心灵的最高形式,毕竟这种主体性的情绪与虔诚态度是片面的、有限的、主观的,并不具备普遍性。于是对绝对理念的认识就进入了最高级的阶段即哲学阶段。黑格尔认为哲学具备艺术和宗教的优点,同时又否定了它们的缺陷,成为唯一可以把握绝对理念的最高级的方式。在哲学里,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才达到真正的统一。所以,只有哲学才是绝对理念的最高形式。艺术被宗教所取代之后,宗教又被哲学所取代。最终,艺术就被哲学所取代。
(二)艺术类型的终结
“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1](P68) “真实”或“绝对理念”是艺术的内容,诉诸感官的感性的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决定着艺术品质的优劣。黑格尔按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契合度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象征型艺术代表着艺术的原始阶段。此阶段艺术的内容即理念自身还很模糊,所以在外化过程中只能尝试从自然中已有的确定对象中寻找表达理念的形象。这种不确定的内容是被强制附加到确定的形式上的,显然形式大于内容,内容与形式极不相符。这就造成了象征型艺术的双重缺陷:内容的抽象、不确定,形式与内容的不符合。古典型艺术代表着艺术发展成熟阶段,它克服了象征型艺术的双重缺陷。人类的精神已经发展到能够认识到具体的理念。这种具体的理念作为古典型艺术的内容,就决定了古典型艺术的形式是具体的。此时具体的理念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充分表达出来,而具体的形象也不再只是作为感性的存在,而是心灵的外化,是灌注了心灵的形象。因此内容与形式是完全协调的,正是黑格尔所谓的最完美、最理想的艺术类型的标志。但是心灵的无限发展,必然会导致内容力求摆脱有限形式的束缚,导致古典型艺术解体,从而使艺术进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即浪漫型艺术阶段。浪漫型艺术的内容主要是内心生活,并且:“就是这种内心世界组成了浪漫型艺术的内容,所以必须作为这种内心生活,而且通过这种内心生活的显现,才能得到表现。”[1](P101)然而浪漫型艺术并没有完全抛开感性形象,只是此时的感性形象沦为了次要因素,完全凭内心任意决定,带有偶然性,明显内容压倒了形式。
虽然黑格尔强调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但形式的存在毕竟是为了表达内容。所以,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即心灵或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因此,随着心灵的进一步发展,艺术的内容必然会进一步脱离形式,导致内容与形式分裂,导致浪漫型艺术的解体,甚至艺术本身的解体。
(三)艺术门类的终结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要求用感性形象来表达内在意蕴,这样就创造出了各种艺术作品,形成各门艺术体系。“这种实际存在的艺术世界就是各门艺术的体系。”[3](P4)各门艺术本身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既有进化发展的序列关系,又有越界发展的特殊情况。各门艺术的发展与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艺术类型的发展有一定的协调一致性,那么按照艺术类型的划分标准,艺术门类体系可以大致划分为五种艺术门类,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五个承续的阶段: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
建筑,是象征型艺术类型代表的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是艺术的开始。它是使用外在的材料及其自然的条件,按照重量规律跟平衡规律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内在的精神。雕刻,是古典型艺术类型代表的歷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它是把外在的材料打造成有规律的形状,来恰到好处的表现精神的内在意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亦受精神灌注。古典型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达到艺术的理想。绘画,作为浪漫型艺术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门类的开始,它利用颜料的色调配合转变创造一种形象来表达内容。但这种颜料的色调本身已不再是外在的,而是观念性的,所以由这些具有观念性的颜色创造出的形象也是灌注过内在精神的。也是从绘画开始,内容开始溢出形式,艺术开始脱离感性因素。音乐,是浪漫型艺术领域里与绘画相对立的艺术门类,它是用声音的协调配合形成的节奏来表达精神的内容。声音不是实际存在的外在事物,而且比颜色更具情感性。诗是在绘画与音乐之后的语言的艺术,它是把精神作为精神来表现的艺术。语言只是把精神表现给精神去领会的一种媒介,是一种纯然外在的符号。到了诗,艺术完全脱离物质,进入高度观念化阶段,内容完全压倒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和谐遭到破坏。“到了诗,艺术本身就开始解体。”[4](P15) (四)艺术史的终结
黑格尔的《美学》不仅是对美学理论的阐释,更是对艺术史的梳理。从建筑到雕刻,再到绘画、音乐和诗,对应的三大艺术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俨然是艺术发展的三大阶段。在艺术的发展史中,艺术的发展与人类精神的发展始终是相呼应的。
在象征型艺术阶段,人类是自在不自为的,人类精神处于蒙昧状态。精神的不自觉,对心灵的认识就不明确,因此就不能找到合适的形式去表现。这种内容与形式的极其不协调最终导致象征型艺术的解体。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的发展进入自觉状态,艺术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古典型艺术阶段。古典型艺术被黑格尔称为理想的艺术,最典型的艺术门类是希腊雕刻,精神的内容和人体的形式完全契合、协调统一。但人体的感性形式是有限的,精神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形式去表现无限的内容就决定了古典型艺术的解体的必然性。精神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终将回到精神本身,艺术的发展也就进入浪漫型艺术的阶段。由于精神回到了它本身,因此与感性的物质形式分裂,这也导致浪漫型艺术的解体。黑格尔认为艺术随着人类精神的发展回归到它本身而解体,艺术史也会随着浪漫型艺术的解体而终结。
(五)艺术的自毁灭
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体系除了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外,还有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部分。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本身都包含有其对立面,不管是哪一面都有其片面性,都将被其对立面所否定,在更高一层达到对立面的统一。每一个事物都将在自身与其对立面的否定再否定中,自毁灭又自生成。艺术的三大类型、五大门类、艺术史,甚至是艺术本身,都将由于本身的缺陷而毁灭,同时在更高一级完成新的蜕变生成。但是,从他的辩证发展的眼观来看,艺术始终是处在自毁灭的过程中的。
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美学理论确实隐含着艺术终结思想的成分。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思想作为其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亦是其对绝对理念进行抽象地逻辑推演的结果。可以说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是艺术观念史的终结,而不是针对艺术本身而言。虽然艺术的终结对艺术本身来讲有其必然性,但是这种带有必然性的终结绝不是由黑格尔的主观的逻辑推演决定的。黑格尔的主观给定的艺术终结论并不具备成立的必然性。
二、 历史发展的影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终结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提出也不例外。从历史发展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还在于他认为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即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1](P14)他认为艺术的发展需要有诗性的氛围,即没有死板的规则,完全是兴趣、情感、想象与心情发生作用,普遍与理性融为一体,到处充满生气。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高扬理性的时代,偏重理智与思考、偏重将一些普泛的形式规律奉为准则的散文的时代,枯燥乏味,没有情趣,缺乏生气。这种处处充斥着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与艺术的自由发展是相冲突的。以至于黑格尔对艺术发出消极的感慨,对艺术的发展给出悲观的定论,“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4](P15)显然,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论带有明显的时代的烙印。
三、黑格尔理论体系的自矛盾:客观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不可调和
首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是以其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体系为支撑的,它以超越一切、涵盖宇宙的“理念”“精神”或“心灵”为出发点。他认为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由抽象存在“概念”外化所形成的,概念同概念所外化来的存在,以及二者的统一,就是理念。理念有高低等级,最高级的理念便是“绝对”或“太一”,就是万物万理的统一。他所阐释的艺术亦是从“理念”演绎出来的。这都可以见出黑格尔的哲学理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承认有“绝对理念”的存在,承认有“理想艺术”的存在。
其次,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同时也有着辩证法的革新面。他的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本身的对立面,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都会为自身的对立面所否定,但被否定并不等于被消灭,而是在更高一层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这种二律背反的原则就不承认有“绝对”的存在,不承认有“理想”的存在。
那么,黑格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就出现了自矛盾: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与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之间的不可调和。他既承认事物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又坚持有“绝对”和“最高理念”的存在。正如他既承认艺术是由象征型、古典型向浪漫型不断发展的,又坚持古典型艺术才是理想型艺术一样。他说过,“古典型艺术是理想的符合本质的表现,是美的国度达到金瓯无缺的情况。没有什么比它更美,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2](P274)在他眼中,古典型艺术就是理想的艺术,它的解体就意味着艺术走向终结。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允许有艺术的“理想”出现,他的美学理论支撑的自矛盾也不容许这种“艺术终结论”成立。
可见,他的艺术“终结”并不指艺术“灭亡”,而是艺术向更高一级的发展;他的藝术“终结”,只是艺术的某种特殊存在的终结,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的终结。“总之,文学艺术不会消亡,文艺美学不会消亡,它们会应新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前进。”[5](P23)对艺术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使然。艺术不会终结,艺术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换了存在的形态与面貌罢了。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王德胜.问题与转型[C].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