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文章案例截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家乡传统文化的几个片断加以再现、总结,给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以寻访乡土文化为途径,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文化;片断;借鉴
一、案例产生的背景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针对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校建设项目规划课题“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研究”,在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研究者借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这一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去定格在学生心中。
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主要做法
(一)搜集家乡传说故事
搜集家乡传说故事,让学生的心田从小受到优秀乡土文化的浸润。酒泉,中国古今两“飞天”诞生地。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这片神奇的绿洲,孕育发展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石窟佛陀、悲壮的征战、开拓的艰辛,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莽莽戈壁滩上的每块石头,都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案例:搜集家乡传说故事(穿插在爱祖国、爱家乡单元中进行)
1.制定综合性活动计划。
2.以上网、到图书馆、去采访等形式搜集家乡传说故事(根据学生个人条件或单独进行或合作完成,也可将学生分成神话故事传说组、地名传说组、节日故事组等进行。)
3.交流收获(部分课堂实录)
学生1: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酒泉的传说……
学生2: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几个地名的传说,在我们调查时发现家乡每一处地方的名称几乎都有一个传说,其中最有意思的是……
学生3: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几处风景名胜的传说,有海马泉的传说,有鸳鸯池水库的传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花城湖的传说……
師:听了他们的讲述,你想说什么?
学生1:我们的家乡真是地灵人杰。
学生2:我以前只是听说过“花城湖”这个地方,没想到它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有关。
学生3:花木兰替父从军给我们做出了孝敬父母的榜样。
师:你说得太棒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学生1: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
学生2:听从父母正确的意见和教导,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
学生3: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4: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学生欲罢不能)
师:这次活动同学们一定收获了不少,也经历了不少。请选择其中一件印象最深的或是最难忘的事写成习作好吗?
中华大地的每一块故土又何尝不能讲述出一则则感人的故事呢?语文教师若能在挖掘教材时注意渗透并组织学生开展搜集家乡传说故事活动,不仅能使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还会使学生幼小的心田受到优秀乡土文化的浸润,自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采集、整理乡风民俗,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
酒泉,是个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地域。在这片沃土上,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交汇,农耕文化与马背牧歌融合,历史神韵与现代生活映衬,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神奇魅力,沉淀了凝重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案例:采集、整理民风民俗(在“身边的传统文化”单元进行)
1.制定综合性活动计划。
2.将学生按节日习俗、婚俗、丧俗、生育俗、其他习俗分成五组进行。主要活动形式——先走访亲朋好友做好记录,再汇总整理资料。
3.交流收获(部分交流内容实录):
节日习俗组:就过年来说,风俗讲究可多啦!有扫房、剃头、打醋碳、贴对子、压岁钱、守岁、拜年、出行等。我们重点给大家讲讲打醋碳和出行:
打醋碳——大年三十,各家男主人先在野外选一个拳头大的圆形石头,拿回来洗净烧红,盛上大半碗醋,把烧红的石头放入醋碗内,哧哧地冒着青烟,散发出浓浓的醋香,尔后端着碗逐屋巡转,并将醋汁用手指蘸着一路淋洒,以求除病消灾,谓之“打醋碳”。最后将醋碳石扔得远远的。家里面有人去世,安葬后把房屋打扫干净,也要打醋碳。这个做法很有科学道理,和现在为预防感冒在家里熬醋一样,实际上就是通过醋酸熏蒸给室内消毒。
此外,咱们的家乡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裕固族的正月大会等节日习俗也十分迷人。
学生1:裕固族的正月大会是不是我们汉族人过的正月十五?
节日习俗组:当然不是,正月大会是裕固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该会的具体日期不完全一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日至十五日举行,为期六天。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来到寺院,老人们为祈平安烧香磕头,点灯祈祷。寺院僧众戴面具,装扮成马、牛等形象,跳古老的祭神舞,裕固语称“禅”,并向人群抛撒红枣,以示吉利。寺院用手抓羊肉、油炸果子、奶茶等招待参加者。有时还举办酥油花灯会。
婚俗组:我们给大家重点讲一讲结婚时的回门。男女成婚后,也就是女儿“出门”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探亲,谓之“回门”。回门不去娘家,而是去娘家人的近亲且关系密切贤良友好的家庭。这是姑娘出嫁后第一次随新郎到娘家亲戚家做客,娘家亲戚习惯包饺子招待女婿,其中有五个饺子分别包有酸、甜、麻、辣、咸五种味道,有意识放在新郎碗里,名叫“捏嘴饺子”,意思是让新郎吃了不要骂人家的女儿。饭后即告辞回家,不能久留,意思是第一次待得久了,姑娘就会“屁股沉”,以后就爱回娘家而且长住不走。 其他习俗组: 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是划拳。 划拳也叫猜拳,是喝酒助兴的一种取乐形式。两人对划,每人伸出一只手,左右根据个人习惯,嘴里叫数字和手里出指头同时进行,谁叫的数字正好是两人所出手指之和,即为获胜,负责罚酒。划拳一般都从双方各出一个大拇指,同时叫“两好”开始,表示对战的两人友好之意,然后挥臂出手,一气乱喊,声音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有时候拳出声响,输赢立见;有时候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激战一二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划拳喝酒是喜庆的象征,也是高兴的事情,因此从零到十的呼词都含吉祥祝福之意。年深日久,演变甚多,最常听到的是:元宝来到、一心敬你、两家相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魁大寿、六六大顺、七桥来会、八仙聚会、九九长寿、十个满堂。浓浓的酒意,洪亮的嗓门,欢快的节奏,铿锵的韵律,展现出生活的无限情趣。
师:在这次采集、整理乡风民俗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生1:做这件事还真不容易,不过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有和他人交往的能力。比如……
学生2:我发现这些风俗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向善、团结、勤劳,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品德。
学生3:我们酒泉是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的节日文化这样丰富,有关部门应该把它作为开发酒泉旅游资源的一个项目来做。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区域不同,乡风民俗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总会传递出和谐、向善的正能量。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结合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寻访这些乡风民俗,不但能用活的生活去丰富死的教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统一。
(三)收集諺语、俚言俗语,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文知识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用诗歌见证了酒泉的历史;普通百姓用各种形式记载和传承了酒泉的民风民俗;谚语、歇后语和俚言俗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至今也仍保留着酒泉人民独到的人文特色,被广为流传。让我们去亲近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语言吧,也许它会成为你情感和精神的养料。
案例:收集家乡谚语、俚言俗语(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进行)
学生课堂交流摘录:
谚语:戈壁滩上的黄羊——没数儿。
烟洞上扰手——黑路上指人。
和尚的帽子——平沓沓。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
反贴门神——里外不是人。
俚言俗语:不会烧锅死费柴,不会当家跑烂鞋。
油费上了灯不亮。
跟不上个好鬼,喝不上碗好水。
家有三件事,先打紧处来。
怯处有狼呢,怕处有鬼呢。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它做成知识卡、宣传小报等。
对于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一栏收集的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的名言、警句,老师们通常的做法只是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读背、识记,这一片段告诉我们除了教材上的,身边、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精彩的东西可以补充进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中来。
三、案例评析
文中截取的几个案例片段,虽然只局限在酒泉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拓展,但它没有偏离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而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将寻访家乡乡土文化作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通过一个个既切合实际又叫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巧妙地实现了传承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既用活的生活丰富了死的教材,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拓宽了学生视野,更激活了学生情感,焕发了课堂活力。
因此,植根地域文化,立足新教材,立足现实生活,考虑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适时、适量地渗透乡土文化,学生在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亲身去亲近,感受着家乡的美,另一方面也用心灵去解读着家乡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文内涵,在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学思想,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的内涵,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关键词] 传统文化;片断;借鉴
一、案例产生的背景
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针对甘肃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校建设项目规划课题“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研究”,在开展各项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研究者借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这一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另一个角度去定格在学生心中。
二、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主要做法
(一)搜集家乡传说故事
搜集家乡传说故事,让学生的心田从小受到优秀乡土文化的浸润。酒泉,中国古今两“飞天”诞生地。地处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这片神奇的绿洲,孕育发展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关隘要塞、长城烽燧、大漠驼铃、石窟佛陀、悲壮的征战、开拓的艰辛,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莽莽戈壁滩上的每块石头,都能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案例:搜集家乡传说故事(穿插在爱祖国、爱家乡单元中进行)
1.制定综合性活动计划。
2.以上网、到图书馆、去采访等形式搜集家乡传说故事(根据学生个人条件或单独进行或合作完成,也可将学生分成神话故事传说组、地名传说组、节日故事组等进行。)
3.交流收获(部分课堂实录)
学生1: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酒泉的传说……
学生2: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几个地名的传说,在我们调查时发现家乡每一处地方的名称几乎都有一个传说,其中最有意思的是……
学生3: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几处风景名胜的传说,有海马泉的传说,有鸳鸯池水库的传说,我给大家讲一讲花城湖的传说……
師:听了他们的讲述,你想说什么?
学生1:我们的家乡真是地灵人杰。
学生2:我以前只是听说过“花城湖”这个地方,没想到它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有关。
学生3:花木兰替父从军给我们做出了孝敬父母的榜样。
师:你说得太棒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孝敬父母的?
学生1: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语气亲切。
学生2:听从父母正确的意见和教导,不顶嘴,不发脾气,不让父母生气。
学生3: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学生4: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学生欲罢不能)
师:这次活动同学们一定收获了不少,也经历了不少。请选择其中一件印象最深的或是最难忘的事写成习作好吗?
中华大地的每一块故土又何尝不能讲述出一则则感人的故事呢?语文教师若能在挖掘教材时注意渗透并组织学生开展搜集家乡传说故事活动,不仅能使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还会使学生幼小的心田受到优秀乡土文化的浸润,自觉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采集、整理乡风民俗,体味地方文化的魅力
酒泉,是个古老而又焕发青春的地域。在这片沃土上,西域文化与华夏文化交汇,农耕文化与马背牧歌融合,历史神韵与现代生活映衬,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神奇魅力,沉淀了凝重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案例:采集、整理民风民俗(在“身边的传统文化”单元进行)
1.制定综合性活动计划。
2.将学生按节日习俗、婚俗、丧俗、生育俗、其他习俗分成五组进行。主要活动形式——先走访亲朋好友做好记录,再汇总整理资料。
3.交流收获(部分交流内容实录):
节日习俗组:就过年来说,风俗讲究可多啦!有扫房、剃头、打醋碳、贴对子、压岁钱、守岁、拜年、出行等。我们重点给大家讲讲打醋碳和出行:
打醋碳——大年三十,各家男主人先在野外选一个拳头大的圆形石头,拿回来洗净烧红,盛上大半碗醋,把烧红的石头放入醋碗内,哧哧地冒着青烟,散发出浓浓的醋香,尔后端着碗逐屋巡转,并将醋汁用手指蘸着一路淋洒,以求除病消灾,谓之“打醋碳”。最后将醋碳石扔得远远的。家里面有人去世,安葬后把房屋打扫干净,也要打醋碳。这个做法很有科学道理,和现在为预防感冒在家里熬醋一样,实际上就是通过醋酸熏蒸给室内消毒。
此外,咱们的家乡还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裕固族的正月大会等节日习俗也十分迷人。
学生1:裕固族的正月大会是不是我们汉族人过的正月十五?
节日习俗组:当然不是,正月大会是裕固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该会的具体日期不完全一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日至十五日举行,为期六天。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来到寺院,老人们为祈平安烧香磕头,点灯祈祷。寺院僧众戴面具,装扮成马、牛等形象,跳古老的祭神舞,裕固语称“禅”,并向人群抛撒红枣,以示吉利。寺院用手抓羊肉、油炸果子、奶茶等招待参加者。有时还举办酥油花灯会。
婚俗组:我们给大家重点讲一讲结婚时的回门。男女成婚后,也就是女儿“出门”后的第三天,新婚夫妇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探亲,谓之“回门”。回门不去娘家,而是去娘家人的近亲且关系密切贤良友好的家庭。这是姑娘出嫁后第一次随新郎到娘家亲戚家做客,娘家亲戚习惯包饺子招待女婿,其中有五个饺子分别包有酸、甜、麻、辣、咸五种味道,有意识放在新郎碗里,名叫“捏嘴饺子”,意思是让新郎吃了不要骂人家的女儿。饭后即告辞回家,不能久留,意思是第一次待得久了,姑娘就会“屁股沉”,以后就爱回娘家而且长住不走。 其他习俗组: 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是划拳。 划拳也叫猜拳,是喝酒助兴的一种取乐形式。两人对划,每人伸出一只手,左右根据个人习惯,嘴里叫数字和手里出指头同时进行,谁叫的数字正好是两人所出手指之和,即为获胜,负责罚酒。划拳一般都从双方各出一个大拇指,同时叫“两好”开始,表示对战的两人友好之意,然后挥臂出手,一气乱喊,声音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有时候拳出声响,输赢立见;有时候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激战一二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划拳喝酒是喜庆的象征,也是高兴的事情,因此从零到十的呼词都含吉祥祝福之意。年深日久,演变甚多,最常听到的是:元宝来到、一心敬你、两家相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魁大寿、六六大顺、七桥来会、八仙聚会、九九长寿、十个满堂。浓浓的酒意,洪亮的嗓门,欢快的节奏,铿锵的韵律,展现出生活的无限情趣。
师:在这次采集、整理乡风民俗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生1:做这件事还真不容易,不过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有和他人交往的能力。比如……
学生2:我发现这些风俗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向善、团结、勤劳,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品德。
学生3:我们酒泉是个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的节日文化这样丰富,有关部门应该把它作为开发酒泉旅游资源的一个项目来做。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区域不同,乡风民俗就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总会传递出和谐、向善的正能量。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结合教材适时组织学生寻访这些乡风民俗,不但能用活的生活去丰富死的教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还能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互统一。
(三)收集諺语、俚言俗语,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文知识
“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用诗歌见证了酒泉的历史;普通百姓用各种形式记载和传承了酒泉的民风民俗;谚语、歇后语和俚言俗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至今也仍保留着酒泉人民独到的人文特色,被广为流传。让我们去亲近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语言吧,也许它会成为你情感和精神的养料。
案例:收集家乡谚语、俚言俗语(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日积月累进行)
学生课堂交流摘录:
谚语:戈壁滩上的黄羊——没数儿。
烟洞上扰手——黑路上指人。
和尚的帽子——平沓沓。
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
反贴门神——里外不是人。
俚言俗语:不会烧锅死费柴,不会当家跑烂鞋。
油费上了灯不亮。
跟不上个好鬼,喝不上碗好水。
家有三件事,先打紧处来。
怯处有狼呢,怕处有鬼呢。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它做成知识卡、宣传小报等。
对于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一栏收集的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的名言、警句,老师们通常的做法只是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读背、识记,这一片段告诉我们除了教材上的,身边、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精彩的东西可以补充进教学或学生的学习中来。
三、案例评析
文中截取的几个案例片段,虽然只局限在酒泉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拓展,但它没有偏离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而是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将寻访家乡乡土文化作为教材和教学活动的有力补充,通过一个个既切合实际又叫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巧妙地实现了传承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既用活的生活丰富了死的教材,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拓宽了学生视野,更激活了学生情感,焕发了课堂活力。
因此,植根地域文化,立足新教材,立足现实生活,考虑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适时、适量地渗透乡土文化,学生在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亲身去亲近,感受着家乡的美,另一方面也用心灵去解读着家乡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文内涵,在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学思想,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的内涵,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途径。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