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武连镇的觉苑寺,是金牛古道上一处重要的景点。它曾是诸葛亮北伐的驻军之地,院内的明代壁画为国内仅有的最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
北起陕西汉中、南达四川剑阁的金牛古道,被山带河,绵亘数百里,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最艰难的一程。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正处于这一段漫长险程的最南端。
武连镇,晋、魏、隋、唐和宋代时为武连县,地处险程与坦途的交会点。伫立于该镇武侯坡上,放眼四望,西南方向基本一马平川,四川盆地就在眼前,与成都平原遥遥在望。因此,那些历尽艰辛由陕入蜀的官吏商贾或游子征夫到达武连镇时,内心在感到久违的轻松之余,又会顿生倦怠之感。于是,武连镇便成为饱受羁旅之苦的行路人的恰到好处的歇脚点。
在武连镇,始建于唐元和以前,并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赐名的觉苑寺,不知给多少南来北往之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其大殿四壁绘于明代的完整佛传故事(释迦牟尼生平)壁画,更是令众多东奔西行之人流连忘返。
如今,根据209个佛传故事绘制的205幅画面的觉苑寺壁画,是全国目前仅有的体系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觉苑寺也因而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历代的建筑法式
剑阁县武连镇毗邻108国道,但由于绵广高速公路的开通,千年古刹觉苑寺与它的绝世壁画,渐渐在今人的视野中隐去。
离开108国道向武连镇方向前行数公里,便进入了镇街。如同大多数蜀地古镇一样,镇内满目现代化的平顶楼房,连民国时期的老民宅也难以寻觅。不过,一条名为“觉苑街”的小巷,明白无误地告诉游人觉苑寺的所在方 位。
觉苑寺位于镇边武侯坡下的一处台地之上,坐北向南。这里曾是诸葛亮北伐大军驻扎休整的大营所在地。寺前有一条小西河环护,周边则有逶迤冈峦作天然屏障。由此可见,即便是临时扎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绝不马虎。
觉苑寺大部分建筑曾于元末被毁,又于明代重建。该寺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为三重殿,天王殿在前,观音殿居后,三殿处于同一条轴线上。
觉苑寺天王殿复建于1932年,历史较短。该殿屋顶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宽25米,通高12米。殿内原有天王泥塑、神话故事白描图画,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觉苑寺中心建筑的大雄宝殿(明代修建),如今仍保持着原样。该殿系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五间,顶上施青灰色陶制筒瓦,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其屋架由横向10.85米长、纵向8米长的抬梁托起,从而使殿堂空间呈井字四方形。建筑学家认为,觉苑寺大雄宝殿的建筑结构、平面布局非常讲究,集中了唐、宋、元、明时代的建筑法式。
觉苑寺的觀音殿也是复建于明代,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施有小青瓦,面阔五间,宽21.5米,通高7.9米,屋架为抬梁式,无斗拱。其正堂内供奉的观音像系1986年重塑。殿内真正值得拜谒的不是观音像,而是一通“陆放翁诗”碑,堪称我国明碑中的珍品。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48岁的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后,在武连写下了《宿武连县驿诗》:“平日功名浪自期,头颅到此不难知。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於春茧丝。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南山射虎时。”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河南道监察御史卢雍巡按四川,拜谒觉苑寺。寺僧求请卢雍将陆游的诗书写一遍并镌刻于碑,卢雍欣然应允并次韵一首录于陆游诗左。
“陆放翁诗”碑的诗文与书法,是陆游和卢雍两位先贤跨时空结缘的见证。这块碑对研究陆游蜀道行踪与明人书法艺术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惊世的佛传壁画
觉苑寺的建筑固然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别致的风格,但其最为光辉灿烂的文物,当属大雄宝殿四壁的壁画。
据悉,我国现存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不在少数,如山西永乐宫、南京报恩寺、北京法海寺、四川新都龙藏寺、汾阳圣母庙等中,皆有此类题材的壁画作品。而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虽存大量佛传壁画,却没有209个完整故事的图谱。
因此,国内的专家们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觉苑寺壁画,无论是从寺观类还是石窟类佛传壁画而言,其数量之多、面积之大以及保存之完好,在目前国内都是首屈一指。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显成教授明确指出:“觉苑寺壁画是全国仅有的尊摩梵典、体系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
觉苑寺壁画主要分布于大雄宝殿内。16根壁柱相间,将壁画墙壁分为14铺,其故事顺序是从南壁东侧第1铺起,逆时针至东、北、西墙面各4铺,第14铺终于南壁西侧,总面积达128.07平方米,描绘了从《最初因地》到《译经传法》等佛传故事,共205幅画面。
刘显成在觉苑寺考察后,对壁画的源流,绘画艺术风格,包括人物、动物、山水、林木的绘画技法、流派等,都作了深入研究,并对画面图像进行一一诠释解读。
按构图形式分类,可将我国佛传故事壁画划分为独幅、分幅和通幅3类。佛传故事壁画描绘了从佛陀释迦牟尼转世投胎于迦毗罗卫国天后摩耶夫人开始,到译经传法为止等重要的人生阶段的故事。汉晋之时,为达到“如是我闻”之效果,当时的壁画均采用独幅或分幅的方式展现佛传故事。而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佛传壁画(五代时期),则利用青山绿水作自然分割,采用通幅式构图,让画面展现出统整的宏大气象。
据刘显成介绍,觉苑寺佛传故事壁画共画209个佛传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绘制技法采用的则是小写意山水和沥粉贴金技法。绘画者运用由山水、云气、树石或建筑等物隔开各个故事。一方面,山水、树木这些物体不仅有分割功能,也能有效支撑起整个画面结构,如第3铺壁画为4栏5层,树云皆延伸两三层,穿插画面,展现出灵活感和力量感。另一方面,绘画者没有完全依赖树云对画面进行分割,如第13铺以山石、第8铺以宫殿建筑作为分割物。刘显成认为,觉苑寺的佛传故事壁画,堪称通幅式的经典。 觉苑寺佛传故事壁画,主要展现了仙佛妖魔、帝王将相、仕女武士的活动场景,同时寄托着有求必应、吉祥如意、以期永年的愿景,也将社会风习、民间传说纳入其中,如“讲演武艺”“园林嬉戏”等对儿童学习玩乐场景的描绘;“姨母涅槃”对平民抬棺殡葬、扶灵哭号场景的表现。因此,觉苑寺壁画并非曲高和寡,而是如民间风俗画一般,滋润着一方乡民的心田。
觉苑寺壁画内容广博,绘制精美,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工笔重彩技法,运笔更加规范,色彩更加深沉,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如此,它在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服饰、建筑和文艺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风情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资料。因此,有美术界人士赞叹:“觉苑寺壁画虽由明代人绘制,却有唐代吴道子画风。”
如此了得的壁画作品又是出自谁手?觉苑寺壁画工匠姓甚名谁,如今已无从考证。然而,与觉苑寺相邻的梓潼县的玛瑙寺遗存有10铺明代壁画,与觉苑寺壁画风格相同,且其署名为“梓潼县城东关秦贵及徒八人”。据史料记载,在元明清时期,梓潼县民间工匠画十分普及,有着深厚的绘画传统,如梓潼文昌绘画至今名盛一时。因此,刘显成认为,“梓匠”很有可能就是觉苑寺壁画的主要创作者。
精致的明代雕塑
除了壁画,觉苑寺大雄宝殿的明代雕塑也值得一观。
跨进大雄宝殿,3尊各高约3米、跏跌而坐的大佛像俯视众生。据大佛龛前的明代石刻大香炉铭文记载,3尊佛像均为如来塑像,象征着佛、法、僧“一体三宝”。3尊佛像后各有背屏,通高约6米,整体呈桃形,屏上雕刻吉祥物,如五方佛、菩提树、龙、凤、青鸟、太阳等,并以沥金装饰,显得华丽灿烂。
大雄宝殿的雕塑、壁画以及礼仪器皿,均为明代遗物。大佛龛前的镂空石雕大香炉顶部刻有铭文,简述了觉苑寺修复过程,明确了完工时间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距今已500余年。由于這座大香炉已褪色而现出石料本色,往往容易被游人所忽略。这座香炉堪称石雕精品,其周身布满“伎乐百戏”“赛棋赏画”“罗汉坐禅”等内容的各样雕塑,深浮雕的坐、卧、说、唱、看、打等人物动作自然有趣、栩栩如生。香炉顶盖下部的力士雕像,双臂弯曲,双腿微蹲,双目圆睁,浑身肌肉隆起,用力上托顶盖,更是生动形象,体现出雕刻工艺的精湛。
大殿内左右两侧上方接近屋梁处,排列着二十四诸天神像,为明代樟木圆雕,艺术水平极高。这些高一米的天神,有文有武、个性鲜明、姿态衣饰无一相同,站立于祥云上。
殿内的“三宝”如来、迦叶、阿难、观音、文殊、普贤诸佛像,均采用彩生漆打底、石色粉绘与贴金相结合的工艺手法塑造,因而各尊塑像历经几百年仍艳丽华美、璀璨夺目。
剑阁武连,留驻了太多南来北往之人的身影,也衍生了不少墨客骚人的情思。也许,当年令夜宿武连的陆游思绪万千、诗情勃发的景物当中,就有这座觉苑寺。若他的在天之灵能够目睹觉苑寺后来所绘的精美壁画,一定会吟诵出传世的诗章。
马恒健,人文地理作家,田野考察者。
北起陕西汉中、南达四川剑阁的金牛古道,被山带河,绵亘数百里,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最艰难的一程。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武连镇正处于这一段漫长险程的最南端。
武连镇,晋、魏、隋、唐和宋代时为武连县,地处险程与坦途的交会点。伫立于该镇武侯坡上,放眼四望,西南方向基本一马平川,四川盆地就在眼前,与成都平原遥遥在望。因此,那些历尽艰辛由陕入蜀的官吏商贾或游子征夫到达武连镇时,内心在感到久违的轻松之余,又会顿生倦怠之感。于是,武连镇便成为饱受羁旅之苦的行路人的恰到好处的歇脚点。
在武连镇,始建于唐元和以前,并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赐名的觉苑寺,不知给多少南来北往之人带去心灵的慰藉。其大殿四壁绘于明代的完整佛传故事(释迦牟尼生平)壁画,更是令众多东奔西行之人流连忘返。
如今,根据209个佛传故事绘制的205幅画面的觉苑寺壁画,是全国目前仅有的体系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觉苑寺也因而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历代的建筑法式
剑阁县武连镇毗邻108国道,但由于绵广高速公路的开通,千年古刹觉苑寺与它的绝世壁画,渐渐在今人的视野中隐去。
离开108国道向武连镇方向前行数公里,便进入了镇街。如同大多数蜀地古镇一样,镇内满目现代化的平顶楼房,连民国时期的老民宅也难以寻觅。不过,一条名为“觉苑街”的小巷,明白无误地告诉游人觉苑寺的所在方 位。
觉苑寺位于镇边武侯坡下的一处台地之上,坐北向南。这里曾是诸葛亮北伐大军驻扎休整的大营所在地。寺前有一条小西河环护,周边则有逶迤冈峦作天然屏障。由此可见,即便是临时扎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绝不马虎。
觉苑寺大部分建筑曾于元末被毁,又于明代重建。该寺的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为三重殿,天王殿在前,观音殿居后,三殿处于同一条轴线上。
觉苑寺天王殿复建于1932年,历史较短。该殿屋顶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宽25米,通高12米。殿内原有天王泥塑、神话故事白描图画,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被毁。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觉苑寺中心建筑的大雄宝殿(明代修建),如今仍保持着原样。该殿系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五间,顶上施青灰色陶制筒瓦,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其屋架由横向10.85米长、纵向8米长的抬梁托起,从而使殿堂空间呈井字四方形。建筑学家认为,觉苑寺大雄宝殿的建筑结构、平面布局非常讲究,集中了唐、宋、元、明时代的建筑法式。
觉苑寺的觀音殿也是复建于明代,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施有小青瓦,面阔五间,宽21.5米,通高7.9米,屋架为抬梁式,无斗拱。其正堂内供奉的观音像系1986年重塑。殿内真正值得拜谒的不是观音像,而是一通“陆放翁诗”碑,堪称我国明碑中的珍品。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48岁的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后,在武连写下了《宿武连县驿诗》:“平日功名浪自期,头颅到此不难知。宦情薄似秋蝉翼,乡思多於春茧丝。野店风霜俶装早,县桥灯火下程迟。鞭寒熨手戎衣窄,忽忆南山射虎时。”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河南道监察御史卢雍巡按四川,拜谒觉苑寺。寺僧求请卢雍将陆游的诗书写一遍并镌刻于碑,卢雍欣然应允并次韵一首录于陆游诗左。
“陆放翁诗”碑的诗文与书法,是陆游和卢雍两位先贤跨时空结缘的见证。这块碑对研究陆游蜀道行踪与明人书法艺术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惊世的佛传壁画
觉苑寺的建筑固然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别致的风格,但其最为光辉灿烂的文物,当属大雄宝殿四壁的壁画。
据悉,我国现存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不在少数,如山西永乐宫、南京报恩寺、北京法海寺、四川新都龙藏寺、汾阳圣母庙等中,皆有此类题材的壁画作品。而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虽存大量佛传壁画,却没有209个完整故事的图谱。
因此,国内的专家们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觉苑寺壁画,无论是从寺观类还是石窟类佛传壁画而言,其数量之多、面积之大以及保存之完好,在目前国内都是首屈一指。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入研究的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显成教授明确指出:“觉苑寺壁画是全国仅有的尊摩梵典、体系完整的佛传故事壁画。”
觉苑寺壁画主要分布于大雄宝殿内。16根壁柱相间,将壁画墙壁分为14铺,其故事顺序是从南壁东侧第1铺起,逆时针至东、北、西墙面各4铺,第14铺终于南壁西侧,总面积达128.07平方米,描绘了从《最初因地》到《译经传法》等佛传故事,共205幅画面。
刘显成在觉苑寺考察后,对壁画的源流,绘画艺术风格,包括人物、动物、山水、林木的绘画技法、流派等,都作了深入研究,并对画面图像进行一一诠释解读。
按构图形式分类,可将我国佛传故事壁画划分为独幅、分幅和通幅3类。佛传故事壁画描绘了从佛陀释迦牟尼转世投胎于迦毗罗卫国天后摩耶夫人开始,到译经传法为止等重要的人生阶段的故事。汉晋之时,为达到“如是我闻”之效果,当时的壁画均采用独幅或分幅的方式展现佛传故事。而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佛传壁画(五代时期),则利用青山绿水作自然分割,采用通幅式构图,让画面展现出统整的宏大气象。
据刘显成介绍,觉苑寺佛传故事壁画共画209个佛传故事,按时间顺序展开,绘制技法采用的则是小写意山水和沥粉贴金技法。绘画者运用由山水、云气、树石或建筑等物隔开各个故事。一方面,山水、树木这些物体不仅有分割功能,也能有效支撑起整个画面结构,如第3铺壁画为4栏5层,树云皆延伸两三层,穿插画面,展现出灵活感和力量感。另一方面,绘画者没有完全依赖树云对画面进行分割,如第13铺以山石、第8铺以宫殿建筑作为分割物。刘显成认为,觉苑寺的佛传故事壁画,堪称通幅式的经典。 觉苑寺佛传故事壁画,主要展现了仙佛妖魔、帝王将相、仕女武士的活动场景,同时寄托着有求必应、吉祥如意、以期永年的愿景,也将社会风习、民间传说纳入其中,如“讲演武艺”“园林嬉戏”等对儿童学习玩乐场景的描绘;“姨母涅槃”对平民抬棺殡葬、扶灵哭号场景的表现。因此,觉苑寺壁画并非曲高和寡,而是如民间风俗画一般,滋润着一方乡民的心田。
觉苑寺壁画内容广博,绘制精美,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工笔重彩技法,运笔更加规范,色彩更加深沉,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如此,它在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服饰、建筑和文艺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为研究我国古代社会风情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资料。因此,有美术界人士赞叹:“觉苑寺壁画虽由明代人绘制,却有唐代吴道子画风。”
如此了得的壁画作品又是出自谁手?觉苑寺壁画工匠姓甚名谁,如今已无从考证。然而,与觉苑寺相邻的梓潼县的玛瑙寺遗存有10铺明代壁画,与觉苑寺壁画风格相同,且其署名为“梓潼县城东关秦贵及徒八人”。据史料记载,在元明清时期,梓潼县民间工匠画十分普及,有着深厚的绘画传统,如梓潼文昌绘画至今名盛一时。因此,刘显成认为,“梓匠”很有可能就是觉苑寺壁画的主要创作者。
精致的明代雕塑
除了壁画,觉苑寺大雄宝殿的明代雕塑也值得一观。
跨进大雄宝殿,3尊各高约3米、跏跌而坐的大佛像俯视众生。据大佛龛前的明代石刻大香炉铭文记载,3尊佛像均为如来塑像,象征着佛、法、僧“一体三宝”。3尊佛像后各有背屏,通高约6米,整体呈桃形,屏上雕刻吉祥物,如五方佛、菩提树、龙、凤、青鸟、太阳等,并以沥金装饰,显得华丽灿烂。
大雄宝殿的雕塑、壁画以及礼仪器皿,均为明代遗物。大佛龛前的镂空石雕大香炉顶部刻有铭文,简述了觉苑寺修复过程,明确了完工时间为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距今已500余年。由于這座大香炉已褪色而现出石料本色,往往容易被游人所忽略。这座香炉堪称石雕精品,其周身布满“伎乐百戏”“赛棋赏画”“罗汉坐禅”等内容的各样雕塑,深浮雕的坐、卧、说、唱、看、打等人物动作自然有趣、栩栩如生。香炉顶盖下部的力士雕像,双臂弯曲,双腿微蹲,双目圆睁,浑身肌肉隆起,用力上托顶盖,更是生动形象,体现出雕刻工艺的精湛。
大殿内左右两侧上方接近屋梁处,排列着二十四诸天神像,为明代樟木圆雕,艺术水平极高。这些高一米的天神,有文有武、个性鲜明、姿态衣饰无一相同,站立于祥云上。
殿内的“三宝”如来、迦叶、阿难、观音、文殊、普贤诸佛像,均采用彩生漆打底、石色粉绘与贴金相结合的工艺手法塑造,因而各尊塑像历经几百年仍艳丽华美、璀璨夺目。
剑阁武连,留驻了太多南来北往之人的身影,也衍生了不少墨客骚人的情思。也许,当年令夜宿武连的陆游思绪万千、诗情勃发的景物当中,就有这座觉苑寺。若他的在天之灵能够目睹觉苑寺后来所绘的精美壁画,一定会吟诵出传世的诗章。
马恒健,人文地理作家,田野考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