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韩国导演洪尚秀在90年代韩国新浪潮导演界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美学理念与西方先锋实验精神,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不可被模仿的创作模式,从他看似随意的创作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对随性自然的自我表达的追求。
关键词:即兴;诗化;实验性
洪尚秀是自己所有电影作品的编剧和导演,故事、情节、人物台词全出自他一人之手,真正做到了编导一体。洪尚秀在接受访谈时说:“我有一些笔记,但没有大纲和故事梗概。我大概头四部电影是有非常完整的剧本,从那以后的每部电影都只有大概20来页的概述,而且越来越少,在这之前有一部片子甚至连梗概都没有,只有一点想法。”他通常会先选择拍摄地点,然后在拍摄地点思考剧情,写剧本,“大概有五六页纸就开拍了吧”。每天早上洪尚秀会比演员们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达拍摄现场,带着笔记本和打印机,就在户外的桌子上写当天要拍的剧本。然后演员们来了,第一场戏大概要用半个小时排演一下,然后就开始拍,再去下个场景,一天的拍摄流程大概就是这样。大多时候演员每天都是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的,只知道个大纲,但是都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拍摄,要做些什么行动,要讲些什么台词。他们很多时间都是在住所休息,睡觉,等待导演即兴创作出的剧本。“我每天在早上写剧本的那一瞬间,集中所有的精力,思考一切的可能性,就那么一会,就可以把要拍的东西都写出来了。每天早上大概要写一个半小时吧”。这种创作模式要求导演具备快速丰富的灵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必须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迅速完成当天的拍摄剧本,这也使得洪尚秀的大部分影片都没有环环相扣的情节,而更像是作者随心所欲的随笔记录。同时这种简单剧本对演员的要求更为严苛,开拍前半个小时才能拿到剧本,事先连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样的都无从得知,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背下大段台词,电影中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也对演员表演要求颇高。可能正因为如此,虽然洪尚秀电影成本很小,但出演的演员常常是韩国电影界的知名明星,并且大多数都是零片酬友情参演,也许正是看中了洪氏电影对演技的挑战。
洪尚秀是自己影片的制片人,没有资本和制片方的干预,独立制片人的身份也使他的电影更加个人化并独立于市场规律。相较于商业电影妥协于各方势力、批量产出,洪氏是电影工业化大环境下默默坚守的手工业者。他的电影成本一般都很小,所以拍摄时间很短,通常在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全部拍摄,只有一台数字摄像机,制作成本压缩到极致。记者问洪尚秀是否因为资金问题才舍弃胶片采用数字拍摄,他回答说:“是的,钱的原因。我的电影大都是不赚钱的,现在只有这样了。通过数字拍摄的话,可以减少不少成本”。二十年来洪尚秀孑然一身地在独立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同时出道的金基德已不再拍摄新片,李沧东在拍了5部长片后走入政坛,放下电影追求,只有洪尚秀以自己倔强的固执不停歇地追求心中的电影艺术圣殿。这世界变化无常,他却始终不曾舍弃初心。
洪尚秀的电影美学理念形成于美国留学期间,并且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留学前,洪尚秀处于一段消沉低谷期,他感到迷惘和生活的虚无,并且企图自杀。康复之后,他感觉自己人生的某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想要开始新的生活,想要认真做点什么。这个经历原模原样呈现在他的第六部影片《剧场前》中,男主角想要通过安眠药自杀,同样被救回来以后重获新生。一句简单又偶然的话让洪尚秀宿命般地推开电影世界的大门,母亲朋友对洪尚秀说“我觉得你可以当一个好导演”,他自己也承认“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但它们就这样发生了:恋爱、结婚、生子、拍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做过选择或设计,我只是下意识地对人生做出反应。”1980年洪尚秀进入大学,当年发生的光州运动在韩国具有重要的历史转折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投入政治的热潮中,洪尚秀始终游离这股政治热潮,选择留学海外。显然,他日后的创作没有掺杂政治倾向,与此有关,他的创作始终停留在特定人群的爱恨纠缠上,孤傲又倔强地走着自己追求的艺术道路。他在加州艺术学院(CCAC)的毕业作品叫做《牛排》。作品最终呈现了一位手拿苹果的裸女,站在墙壁前面,对着镜头解释她是怎么成为素食主义者;使用16mm摄影机拍摄,片长两分钟半;短片里洪尚秀不停地自上而下地摆弄镜头,他在自传中坦露,自己日后的长片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从这部短片里找到影子——长镜头,对女性神往,瑣碎的话语。
美国念书期间对洪尚秀美学观念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的一件事,就是崇拜布莱松的电影风格。在加州艺术学院的时候,他始终拍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直到他看了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他感觉自己终于懂了”。找到了自己拍摄电影应该努力的方向。将男女主人公安顿在室内或者自然景色中,边走边谈论人生和爱情。洪尚秀虽然是在美国求学,他的电影言语和作风却更接近欧洲艺术电影,他喜欢侯麦和塞尚,在法国生活过一年,深受布莱松、布鲁埃尔、让·雨果和茂瑙等欧洲导演影响。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十足的文艺范和实验性,好似一个韩版小侯麦。此外,深受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影响的洪尚秀,还擅长捕捉韩国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在外乡气氛下,寻觅男男女女的生活状态和故事。其作品中的对白和细节,点点滴滴地呈现了今天韩国社会的相貌。例如新作《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每一个人都会很认真地一遍遍地提到外表变化,大家格外关注这些看得见的显性变化,“对表面形象的特别注重,是今天韩国社会里人们痴迷的话题,人们很难逾越四周对他的形象设定”,导演解释这样的设置理由。
洪尚秀的电影充满散漫的片段,随意的对话,各种快速推拉的长镜头,但“我没有信息要传达,拍电影也没有什么要到达的目的”。在他看来,他的工作办法,就是应用时间空间,来察看并捕捉人物的状态和反响,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片中,演员们的临场发挥总是占有重要位置。“我供认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不够严谨,但这却是我的工作办法”,洪尚秀解释道。他总能将那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生活片段找到恰当的叙事线索,组合到一起,并找到彼此的关联关系。“拍摄一部电影,我不会容易退让,为了观众的观影乐趣而放弃表达自我的片段组合”。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论作者论》,李洋译,《当代电影》,2008年4期.
[2]【法】Roger Koza:《重复与区别:洪尚秀自评<这时对那时错>》,帕拉多克斯译,Cinema Scope,2015年版.
[3]【韩】Huh Moonyung:《Hong Sangsoo - Korean Film Directors》,Seoul Selection,2007年版.
[4]参见新浪《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洪尚秀最私人化的作品》:http://ent.sina.com.cn/m/f/2017-02-17/doc-ifyarrcc7754939.shtml.
黄山学院
关键词:即兴;诗化;实验性
洪尚秀是自己所有电影作品的编剧和导演,故事、情节、人物台词全出自他一人之手,真正做到了编导一体。洪尚秀在接受访谈时说:“我有一些笔记,但没有大纲和故事梗概。我大概头四部电影是有非常完整的剧本,从那以后的每部电影都只有大概20来页的概述,而且越来越少,在这之前有一部片子甚至连梗概都没有,只有一点想法。”他通常会先选择拍摄地点,然后在拍摄地点思考剧情,写剧本,“大概有五六页纸就开拍了吧”。每天早上洪尚秀会比演员们提前两三个小时到达拍摄现场,带着笔记本和打印机,就在户外的桌子上写当天要拍的剧本。然后演员们来了,第一场戏大概要用半个小时排演一下,然后就开始拍,再去下个场景,一天的拍摄流程大概就是这样。大多时候演员每天都是不知道自己要拍什么的,只知道个大纲,但是都不知道去什么地方拍摄,要做些什么行动,要讲些什么台词。他们很多时间都是在住所休息,睡觉,等待导演即兴创作出的剧本。“我每天在早上写剧本的那一瞬间,集中所有的精力,思考一切的可能性,就那么一会,就可以把要拍的东西都写出来了。每天早上大概要写一个半小时吧”。这种创作模式要求导演具备快速丰富的灵感和非凡的创造力,必须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迅速完成当天的拍摄剧本,这也使得洪尚秀的大部分影片都没有环环相扣的情节,而更像是作者随心所欲的随笔记录。同时这种简单剧本对演员的要求更为严苛,开拍前半个小时才能拿到剧本,事先连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样的都无从得知,并且需要在短时间内背下大段台词,电影中大量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也对演员表演要求颇高。可能正因为如此,虽然洪尚秀电影成本很小,但出演的演员常常是韩国电影界的知名明星,并且大多数都是零片酬友情参演,也许正是看中了洪氏电影对演技的挑战。
洪尚秀是自己影片的制片人,没有资本和制片方的干预,独立制片人的身份也使他的电影更加个人化并独立于市场规律。相较于商业电影妥协于各方势力、批量产出,洪氏是电影工业化大环境下默默坚守的手工业者。他的电影成本一般都很小,所以拍摄时间很短,通常在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全部拍摄,只有一台数字摄像机,制作成本压缩到极致。记者问洪尚秀是否因为资金问题才舍弃胶片采用数字拍摄,他回答说:“是的,钱的原因。我的电影大都是不赚钱的,现在只有这样了。通过数字拍摄的话,可以减少不少成本”。二十年来洪尚秀孑然一身地在独立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同时出道的金基德已不再拍摄新片,李沧东在拍了5部长片后走入政坛,放下电影追求,只有洪尚秀以自己倔强的固执不停歇地追求心中的电影艺术圣殿。这世界变化无常,他却始终不曾舍弃初心。
洪尚秀的电影美学理念形成于美国留学期间,并且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留学前,洪尚秀处于一段消沉低谷期,他感到迷惘和生活的虚无,并且企图自杀。康复之后,他感觉自己人生的某一页已经翻过去了,想要开始新的生活,想要认真做点什么。这个经历原模原样呈现在他的第六部影片《剧场前》中,男主角想要通过安眠药自杀,同样被救回来以后重获新生。一句简单又偶然的话让洪尚秀宿命般地推开电影世界的大门,母亲朋友对洪尚秀说“我觉得你可以当一个好导演”,他自己也承认“一直没有特别清晰的目标,但它们就这样发生了:恋爱、结婚、生子、拍电影、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从来没有做过选择或设计,我只是下意识地对人生做出反应。”1980年洪尚秀进入大学,当年发生的光州运动在韩国具有重要的历史转折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投入政治的热潮中,洪尚秀始终游离这股政治热潮,选择留学海外。显然,他日后的创作没有掺杂政治倾向,与此有关,他的创作始终停留在特定人群的爱恨纠缠上,孤傲又倔强地走着自己追求的艺术道路。他在加州艺术学院(CCAC)的毕业作品叫做《牛排》。作品最终呈现了一位手拿苹果的裸女,站在墙壁前面,对着镜头解释她是怎么成为素食主义者;使用16mm摄影机拍摄,片长两分钟半;短片里洪尚秀不停地自上而下地摆弄镜头,他在自传中坦露,自己日后的长片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从这部短片里找到影子——长镜头,对女性神往,瑣碎的话语。
美国念书期间对洪尚秀美学观念形成起到重要影响的一件事,就是崇拜布莱松的电影风格。在加州艺术学院的时候,他始终拍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直到他看了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他感觉自己终于懂了”。找到了自己拍摄电影应该努力的方向。将男女主人公安顿在室内或者自然景色中,边走边谈论人生和爱情。洪尚秀虽然是在美国求学,他的电影言语和作风却更接近欧洲艺术电影,他喜欢侯麦和塞尚,在法国生活过一年,深受布莱松、布鲁埃尔、让·雨果和茂瑙等欧洲导演影响。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十足的文艺范和实验性,好似一个韩版小侯麦。此外,深受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影响的洪尚秀,还擅长捕捉韩国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在外乡气氛下,寻觅男男女女的生活状态和故事。其作品中的对白和细节,点点滴滴地呈现了今天韩国社会的相貌。例如新作《独自在夜晚的海边》中每一个人都会很认真地一遍遍地提到外表变化,大家格外关注这些看得见的显性变化,“对表面形象的特别注重,是今天韩国社会里人们痴迷的话题,人们很难逾越四周对他的形象设定”,导演解释这样的设置理由。
洪尚秀的电影充满散漫的片段,随意的对话,各种快速推拉的长镜头,但“我没有信息要传达,拍电影也没有什么要到达的目的”。在他看来,他的工作办法,就是应用时间空间,来察看并捕捉人物的状态和反响,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片中,演员们的临场发挥总是占有重要位置。“我供认这种做法看起来似乎不够严谨,但这却是我的工作办法”,洪尚秀解释道。他总能将那些看起来毫无联系的生活片段找到恰当的叙事线索,组合到一起,并找到彼此的关联关系。“拍摄一部电影,我不会容易退让,为了观众的观影乐趣而放弃表达自我的片段组合”。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论作者论》,李洋译,《当代电影》,2008年4期.
[2]【法】Roger Koza:《重复与区别:洪尚秀自评<这时对那时错>》,帕拉多克斯译,Cinema Scope,2015年版.
[3]【韩】Huh Moonyung:《Hong Sangsoo - Korean Film Directors》,Seoul Selection,2007年版.
[4]参见新浪《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洪尚秀最私人化的作品》:http://ent.sina.com.cn/m/f/2017-02-17/doc-ifyarrcc7754939.shtml.
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