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培养观察、感受、思考的写作能力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han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当年教小学生写作文时,先命学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学生各有陈述,即据实景互作讨论。又告学生,有一景,学生多未注意。是否闻头上风声。因命学生试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学生遂各静听有顷。又告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要学生试笔再写。由此可见,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有情才会使他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呢?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普通、平常的事物正是有了情感的浸润才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要让学生懂得,习作时不能拿到篮里就是菜,至少要把握两点:不是着力写景状物、描摹事物的本身,而是仅仅以它们文章的由头,为思绪的触发剂,认清它们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择的事物须和自己的心灵有沟通之处,外物和内情碰撞,才可能闪现火花,否则,物与情隔离,思路就阻塞,难以呈现新颖的思想。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有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414000湖南岳阳市临湘长塘中学)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十分辛苦、细致、琐碎的工作,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工作。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只有深入了解和仔细研究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化、一般化、简单化等弊端。做学生思想政治、德育工作时,班主任要少教训、多引导,切实讲究工作方法。    一、以身作则  在实际工作中以身作
期刊
批评是一种教育方式,如何实施批评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也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研讨的问题。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慎重采用批评的方法,注重把握批评的度,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以爱和诚恳作为前提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心,含着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能易于接受,同时,班主任还要有诚恳的语言、和善的态度。批评不是主人对仆人的训斥与责备,不是为了把
期刊
在与时俱进的年代,人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班主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工作主要是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重中之重。所以,班主任不仅需要具备精通而厚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广博的文化和艺术修养,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能否把一个班级带好,看其是否具备了“五心”条件,即爱心、良心、耐心、恒心和
期刊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尽快与素质教育接轨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三方面着眼。    一、转变教育观念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对应试教育的科学界定。其教育目标的短时性,教育内容的片面性,教育对象的局限性,一直困扰着整个教育界。语
期刊
国之美在花朵,花之育在园丁。谁将是最优秀的园丁呢?是人民教师,是新时代肩负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老师们。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班主任,深感责任重大,在此就班主任工作提一些浅薄的看法 ,希望共同探讨。  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具备“三镜”意识:    一、“平面镜”意识  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学生的“平面镜”。了解学生,热爱学生,鼓励学生,以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细心的爱护、恒心的坚持做好学生的表率来
期刊
作文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小心呵护学生的写作热情,真心诚意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我在习作教学中,努力改进评价方法,切实提高学生习作素养。    一、批改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    批改作文是作文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批改不能仅仅局限于作文本身,更要关注文本背后的人——学生。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必须进入儿童的经验
期刊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过程。想象是极其重要的智力因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阅读只有借助想象,才能理解意境;作文只有展开丰富想象,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   
期刊
乍看这个题目挺吓人,当父母的爱孩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做个狠心的爸爸妈妈?其实,所谓狠心的父母,一是面对孩子的不足及哭闹要坚持说“不”;二是父母针对孩子的性格弱点及时纠偏,不能姑息。  教育孩子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3岁以内。 这段时期也是孩子的性格及生活习惯成型期。如果过了这个最佳时期,纠正起来就会很困难。  家人过分疼爱,使孩子养成了用哭做武器以达到目的的习惯。孩子变得很任性,惯坏的孩子将来很难管教
期刊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无非是出出题目,念念范文,讲讲问题。程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阻碍学生写作文水平的提高,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中学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作文的呆板模式,必须让作文教学“活”起来。中学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活”起来呢?实践证明:中学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五化”:   
期刊
语文的特点就是一个活字。  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应遵循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牢牢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求活。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改革,更应紧扣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思维、能力等实际,尤应在“活”上大做特做文章,勿须挖空心思地去“创造”什么这种法,那种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活”的特点,在“活”字上做好文章,把语文教“活”,教出“活”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