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初,我从《语文学习》杂志上有幸与叶黎明博士的新著《写作教学内容新论》相遇,便毫不犹豫地网购了一本。刚刚读了序言和前言,就觉得耳目一新,特别过瘾,忍不住给作者的师弟——上海师范大学的于龙教授发了个短信,表达当时的欣喜之情。
实践和研究小学写作教学二十余年,从“知识序列”教学到“生活作文”,再到如今的“童化作文”,路似乎越走越宽,但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大,博客上常有留言质疑:“童化作文解决了习作教学‘写什么’的问题,可是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仍然没有作出很好的解答。”尽管网友的话有失公允,甚至有些偏颇,但是我一直缺乏应答的底气,因为对“教什么”的问题,我一直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当我读了《写作教学内容新论》部分章节之后,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觉得这是继摆放在我案头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之后的又一部有思维分量的力作。如果说《语文:表现与存在》关注的是“言语生命”“言语人”,那么《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则把视角聚焦在写作教学“教什么”“用什么来教”“实际教了什么”上,前者侧重的是“人文”——“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是以激发学生固有的生命潜能和言语冲动,培植他们的生命符号意识和言语表现欲、创造欲为基本特征的语文学”,后者强调的是“工具”——“写作课是可教的,所能‘教’的是具体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过程写作策略,其中核心是文体写作知识”。这两者“大道并行而并不相悖”,完全可以为写作教学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事实上一直处于“悬浮”状态,前不靠“人”——只看到写作内容,看不到写作中人的真实状态,没有将学生当作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后不靠“教”——把写作内容混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介入性指导”。这或许是笔者倡导“童化作文”教学的根本缘由,“童化作文”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童”就是直面童年,将教学构筑在儿童精神哲学和鲜活的生活状态之中,让每个孩子的童性从写作中得到关注和呵护;“化”就是不放弃教学指导,努力以最自然最柔软的方式给儿童知识和方法的支撑,让习作教学充满技术含量,更体现出人性的关注。
《写作教学内容新论》的出现,无疑从理论上厘清了当下写作教学的“教”,并为其在实践上提供了参照,使“叫”作文走向“教”作文成为可能,成为共识,最终生成积极的教学行为,为当下写作教学真正课程化、从玄虚走向实效提供一个明亮的向度。本书在“透析写作课堂教学”第一章节中,言之凿凿地指出:当下的习作课教师不作为,“教”的作用仅仅是“引起写作兴趣,发出写作指令,儿童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往往停留在自发的经验习得层次,靠个人多读多写的暗中摸索”。这样的一语中的,是这些年来关于写作教学的论述中最为痛彻和敞亮的,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心知肚明和自惭形秽的!基于此,叶黎明博士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贯彻了这样一个基本主张:“写作教学应当摒弃理想主义倾向,以务实的‘教’代替凌空蹈虚的谈玄说理;应该摒弃‘写作不可教、教不好’的错误认识,致力于‘写作教学可以教些什么’的实实在在的讨论。”这样的务本求实,在多年来一波又一波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中显得难能可贵,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写作教学改革中大浪淘沙、经久沉淀的。
紧接着,本书从中小学“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反思,借助历史沿革的推演,指出实用文写作教学只有“种”的认识,没有“类”的归纳,因此在课程内容取向上,缺乏明确合适的课程内容;提出文学写作教学在百年文学教育中存在着结构性缺失,文学教育竟然“不包括文学体裁的写作训练”,使文学写作屡被成见所误解,文学创作在中小学写作中竟然被排挤出局。她的讨论以现代课程教学论为纬线,以百年写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经线,层层推进,指出了我国当下写作课程内容建设的种种缺憾,论述让人信服,结论令人解惑!其中最让我振奋的是,作者在介绍西方文学写作中,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作家是可以培养的,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在我国,作家成长一直是个蒙上神秘面纱的“黑匣子”,文学创作奉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西方,认为写作技能是可以通过有效训练得以提高的,即便是文学创作,也有可以使创作技能突飞猛进的“路数”,其中美国作家杰里·克里弗创建的作家工作室教学最为典型。这种结论,原本是常识,不足以让人惊讶,既然写作教学是可以“教”的,那么作家也应该可以“教”出来,可是在我国教育界,大家却感到匪夷所思,可见,一直以来,我们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教”的内容是多么贫乏,“教”的手段是多么平庸,“教”的力量是多么苍白!如果大家再读读王爱娣所著的《美国语文教育》,去细细琢磨一下美国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中小学各年级的写作教学内容和目标,你就会坚信“作家可以教”不是神话。
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教材“呈现的知识”和“知识的呈现”的检讨、构想应该是本书中最为用力的部分。叶黎明在书中多次强调,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因此,她立足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借鉴西方写作课程与教材,提出了写作知识“同心圆”的模型建构,她认为,同心圆最外层的大圆代表“文体知识”,意味着整个写作知识体系是以文体知识为骨架而搭建的;同心圆向内第二个圆代表的是各类“事实文体”(童话、新闻、报告等)的知识,满足学生写作个别的、特殊的“事实文体”的需要;同心圆向内第三个圆代表过程性知识,这是每一类、每一种文体教学共享的知识,即具体的教学步骤和策略。这样的写作知识建模,连接现代和当代,圆融东方和西方,兼容种类与个别,为我国当下的写作教材在知识内容的开发上提供了“路线图”和“指南针”。
当前,“童化作文”教学正面临着课程开发的挑战,正竭力为小学写作教学搭建一个可“教”的知识阶梯,可谓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而叶黎明博士的专著《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无疑是雪中送炭,既弥补了我多年来写作教学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也为我提供了系统梳理小学写作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对“童化作文”课程框架设计也有着相当的建设性改进。这本书出自一位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之手,对我这样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阅读起来并不顺利,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不可避免,因此,还需要不断重读,不断读出书中真义,不断读出自己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我推荐的三本书
1.《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等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这便是与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应付生活”动力学相反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动力学——符号(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核心观点。语文教育能与人(学生)的言语生命特性统一,语文教育的目标能与人的言语生命欲求契合,使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成为人的自发的需要和自觉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2.《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语文教育是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育。该书匡正了人们对美国英语教育所属问题的根本看法,为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母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经验,使得在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映照下的美国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为我们的语言教育所用。
3.《儿童写作论》,吴勇著,语文出版社
作者大力倡导“儿童写作”这一命题,是习作教学从“成人本位”下移到“儿童本位”的一次“软着陆”,它为“生成性”习作教学观的构建提供了温润的土壤和良性的平台——一切从“儿童写作”出发,这是对“习作教学”的全新理解,是一种拨“乱”反正。
实践和研究小学写作教学二十余年,从“知识序列”教学到“生活作文”,再到如今的“童化作文”,路似乎越走越宽,但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大,博客上常有留言质疑:“童化作文解决了习作教学‘写什么’的问题,可是到底‘教什么’和‘怎么教’仍然没有作出很好的解答。”尽管网友的话有失公允,甚至有些偏颇,但是我一直缺乏应答的底气,因为对“教什么”的问题,我一直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当我读了《写作教学内容新论》部分章节之后,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觉得这是继摆放在我案头的《语文:表现与存在》之后的又一部有思维分量的力作。如果说《语文:表现与存在》关注的是“言语生命”“言语人”,那么《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则把视角聚焦在写作教学“教什么”“用什么来教”“实际教了什么”上,前者侧重的是“人文”——“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是以激发学生固有的生命潜能和言语冲动,培植他们的生命符号意识和言语表现欲、创造欲为基本特征的语文学”,后者强调的是“工具”——“写作课是可教的,所能‘教’的是具体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过程写作策略,其中核心是文体写作知识”。这两者“大道并行而并不相悖”,完全可以为写作教学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事实上一直处于“悬浮”状态,前不靠“人”——只看到写作内容,看不到写作中人的真实状态,没有将学生当作一份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后不靠“教”——把写作内容混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介入性指导”。这或许是笔者倡导“童化作文”教学的根本缘由,“童化作文”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童”就是直面童年,将教学构筑在儿童精神哲学和鲜活的生活状态之中,让每个孩子的童性从写作中得到关注和呵护;“化”就是不放弃教学指导,努力以最自然最柔软的方式给儿童知识和方法的支撑,让习作教学充满技术含量,更体现出人性的关注。
《写作教学内容新论》的出现,无疑从理论上厘清了当下写作教学的“教”,并为其在实践上提供了参照,使“叫”作文走向“教”作文成为可能,成为共识,最终生成积极的教学行为,为当下写作教学真正课程化、从玄虚走向实效提供一个明亮的向度。本书在“透析写作课堂教学”第一章节中,言之凿凿地指出:当下的习作课教师不作为,“教”的作用仅仅是“引起写作兴趣,发出写作指令,儿童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往往停留在自发的经验习得层次,靠个人多读多写的暗中摸索”。这样的一语中的,是这些年来关于写作教学的论述中最为痛彻和敞亮的,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心知肚明和自惭形秽的!基于此,叶黎明博士在本书中旗帜鲜明地贯彻了这样一个基本主张:“写作教学应当摒弃理想主义倾向,以务实的‘教’代替凌空蹈虚的谈玄说理;应该摒弃‘写作不可教、教不好’的错误认识,致力于‘写作教学可以教些什么’的实实在在的讨论。”这样的务本求实,在多年来一波又一波的语文教学大讨论中显得难能可贵,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写作教学改革中大浪淘沙、经久沉淀的。
紧接着,本书从中小学“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反思,借助历史沿革的推演,指出实用文写作教学只有“种”的认识,没有“类”的归纳,因此在课程内容取向上,缺乏明确合适的课程内容;提出文学写作教学在百年文学教育中存在着结构性缺失,文学教育竟然“不包括文学体裁的写作训练”,使文学写作屡被成见所误解,文学创作在中小学写作中竟然被排挤出局。她的讨论以现代课程教学论为纬线,以百年写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为经线,层层推进,指出了我国当下写作课程内容建设的种种缺憾,论述让人信服,结论令人解惑!其中最让我振奋的是,作者在介绍西方文学写作中,传递了这样一个理念:作家是可以培养的,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在我国,作家成长一直是个蒙上神秘面纱的“黑匣子”,文学创作奉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西方,认为写作技能是可以通过有效训练得以提高的,即便是文学创作,也有可以使创作技能突飞猛进的“路数”,其中美国作家杰里·克里弗创建的作家工作室教学最为典型。这种结论,原本是常识,不足以让人惊讶,既然写作教学是可以“教”的,那么作家也应该可以“教”出来,可是在我国教育界,大家却感到匪夷所思,可见,一直以来,我们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教”的内容是多么贫乏,“教”的手段是多么平庸,“教”的力量是多么苍白!如果大家再读读王爱娣所著的《美国语文教育》,去细细琢磨一下美国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中小学各年级的写作教学内容和目标,你就会坚信“作家可以教”不是神话。
本书第四章和第五章对教材“呈现的知识”和“知识的呈现”的检讨、构想应该是本书中最为用力的部分。叶黎明在书中多次强调,写作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的主要落点,应该是真实而具体的文体写作知识。因此,她立足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借鉴西方写作课程与教材,提出了写作知识“同心圆”的模型建构,她认为,同心圆最外层的大圆代表“文体知识”,意味着整个写作知识体系是以文体知识为骨架而搭建的;同心圆向内第二个圆代表的是各类“事实文体”(童话、新闻、报告等)的知识,满足学生写作个别的、特殊的“事实文体”的需要;同心圆向内第三个圆代表过程性知识,这是每一类、每一种文体教学共享的知识,即具体的教学步骤和策略。这样的写作知识建模,连接现代和当代,圆融东方和西方,兼容种类与个别,为我国当下的写作教材在知识内容的开发上提供了“路线图”和“指南针”。
当前,“童化作文”教学正面临着课程开发的挑战,正竭力为小学写作教学搭建一个可“教”的知识阶梯,可谓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而叶黎明博士的专著《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无疑是雪中送炭,既弥补了我多年来写作教学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也为我提供了系统梳理小学写作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同时对“童化作文”课程框架设计也有着相当的建设性改进。这本书出自一位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之手,对我这样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阅读起来并不顺利,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不可避免,因此,还需要不断重读,不断读出书中真义,不断读出自己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我推荐的三本书
1.《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人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等是从每一个人的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生长、绽放出来的花朵。这便是与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应付生活”动力学相反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的动力学——符号(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核心观点。语文教育能与人(学生)的言语生命特性统一,语文教育的目标能与人的言语生命欲求契合,使言语学习和言语活动成为人的自发的需要和自觉的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
2.《美国语文教育》,王爱娣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语文教育是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教育。该书匡正了人们对美国英语教育所属问题的根本看法,为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母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经验,使得在科学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观映照下的美国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够为我们的语言教育所用。
3.《儿童写作论》,吴勇著,语文出版社
作者大力倡导“儿童写作”这一命题,是习作教学从“成人本位”下移到“儿童本位”的一次“软着陆”,它为“生成性”习作教学观的构建提供了温润的土壤和良性的平台——一切从“儿童写作”出发,这是对“习作教学”的全新理解,是一种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