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育人目标泛华,指导理论固化、实施渠道简化、结果评价倾向化、保障体系缺失等,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应新时期学校德育教育成功的经验之路,深化立德树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初探
一、坚持德育目标明确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精神内涵和重大意义,是新时代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有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准确概括了教育的本质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理论。新时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贯彻这一德育宏观目标,并按此要求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微观德育目标。微观德育目标要体现操作性、时限性和可测性等特点。操作性是指德育目标明确具体,每个目标都与每个学生的具体理想、行为相结合,使之融合在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之中。时限性要求学校、教师、学生按时完成德育既定目标。可测性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以目标为准绳的测量和评价来判断德育工作的优劣得失。
二、注重德育理论创新化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德育实践也不例外,需要好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德育理论创新必将成为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运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理论,对于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将有所助益。
一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實际问题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更不能无的放矢与简单粗暴。
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加行之有效。主体性理论的精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发展性德育。
三、提倡德育渠道多元化
坚持德育首位,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教育协调共进。除了课堂教育主渠道外,社会实践、群团队会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日常德育等多渠道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狭小的德育天地,让学生了解社会,特别是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要形成三位一体,多元化、共同推动德育建设。
四、建构德育评价合理化
德育有效性表现为受教育者道德力量的增强,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用一般尺度和标准进行衡量。若以一般的方法、标准去衡量德育工作的成效,这对他们有失公平,必然会挫伤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于德育工作不利。由于德育自身的规律,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来检验德育工作效果,是与德育内在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种检查或许能促进德育工作,但由此带来的两个结果必须正视:一是例行政务,则难免流于形式,与事无补;二是造成基层单位忙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由此可见,提高德育实效性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五、促进的德育保障完整化
首先,教育者的素质是第一软件要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
其次,德育教材与内容的出新,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新德育观念,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经。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摆脱“政治道德价值唯一”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德育教材必须体现出新的时代内容。德育教材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直接经验材料,又可以是间接的经验材料。
再次,制度建设与政策倾斜,是德育队伍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机制保障。如前所述,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构建德育保障体系的战略工程。这还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如学校将德育工作成绩作为对他们任用和晋升的重要标准。但仅用行政手段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学校还要建立德育工作者岗位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职前、职后培训,定期考核,及时优化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功能,对德育工作者实行政策性倾斜。
参考文献:
[1]石鸥:《德育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
[3]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
[4]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
[5]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6]林崇德《新时期德育伦》《德育研究》2003年4月刊
关键词:学校德育;实效;初探
一、坚持德育目标明确化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深刻把握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精神内涵和重大意义,是新时代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有效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根本目的、根本价值,准确概括了教育的本质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理论。新时期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为指导,加强“四个自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贯彻这一德育宏观目标,并按此要求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微观德育目标。微观德育目标要体现操作性、时限性和可测性等特点。操作性是指德育目标明确具体,每个目标都与每个学生的具体理想、行为相结合,使之融合在每个人的具体行为之中。时限性要求学校、教师、学生按时完成德育既定目标。可测性是通过以目标为尺度、以目标为准绳的测量和评价来判断德育工作的优劣得失。
二、注重德育理论创新化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德育实践也不例外,需要好的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德育理论创新必将成为增强德育有效性的关键。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运用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理论,对于德育工作走出困境将有所助益。
一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實际问题相结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更不能无的放矢与简单粗暴。
二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地对思想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和自我矫正,以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增强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能力。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感受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加行之有效。主体性理论的精髓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构建发展性德育。
三、提倡德育渠道多元化
坚持德育首位,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教育协调共进。除了课堂教育主渠道外,社会实践、群团队会组织、以及校园文化和日常德育等多渠道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打破传统的狭小的德育天地,让学生了解社会,特别是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要形成三位一体,多元化、共同推动德育建设。
四、建构德育评价合理化
德育有效性表现为受教育者道德力量的增强,体现在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长期性和复杂性,难以用一般尺度和标准进行衡量。若以一般的方法、标准去衡量德育工作的成效,这对他们有失公平,必然会挫伤部分人的工作热情,于德育工作不利。由于德育自身的规律,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来检验德育工作效果,是与德育内在规律背道而驰的。这种检查或许能促进德育工作,但由此带来的两个结果必须正视:一是例行政务,则难免流于形式,与事无补;二是造成基层单位忙于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由此可见,提高德育实效性还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机制。
五、促进的德育保障完整化
首先,教育者的素质是第一软件要素。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而正人何?”
其次,德育教材与内容的出新,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新德育观念,赋予德育新的时代内容,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经。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墨守成规,必须更新德育观念,摆脱“政治道德价值唯一”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德育教材必须体现出新的时代内容。德育教材既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直接经验材料,又可以是间接的经验材料。
再次,制度建设与政策倾斜,是德育队伍建设与德育实效性的机制保障。如前所述,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构建德育保障体系的战略工程。这还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如学校将德育工作成绩作为对他们任用和晋升的重要标准。但仅用行政手段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学校还要建立德育工作者岗位培训制度,对他们进行职前、职后培训,定期考核,及时优化队伍。与此同时,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功能,对德育工作者实行政策性倾斜。
参考文献:
[1]石鸥:《德育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1月版
[2]王逢贤:《德育原理纲要》,东北师大出版社1983年6月版
[3]檀传室:《德育美学观探讨》,《南京师大1996年博士论文集》
[4]孙喜亭:《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下)《教育研究》1989年第4期
[5]杨昌勇:《也论德育的适应与超越》,《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6]林崇德《新时期德育伦》《德育研究》2003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