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视角,看别样中国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近几年来,江苏广电总台借三季大型全媒体系列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尤其是2016年制作第三季(以下简称《中国3》)时,与英国雄狮影视全程合作,六集系列片于2017年6月3日至7月8日在BBC World News成功登陆,每周一集,每集23分钟。由于该系列成功探索了国际传播的全新模式,并首次实现省级媒体新闻纪实节目在西方主流平台和国内同版同步播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视人群超过一亿人次,播出后取得很好反响,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级作品。《中国3》于2017年11月获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国际传播奖”,它的成功,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中外合拍电视纪录片模式探索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明确外宣定位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是江苏广电总台于2014年推出的大型全媒体系列节目,第一季主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而作,旨在展示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各自的中国成就、中国骄傲,整个系列从主题到形式都侧重于内宣。从第二季起有了较为明显的外宣倾向——通过九位在中國生活、工作的外籍年轻人视角,感受并观察中国的活力魅力。毋庸置疑,第二季系列无论外宣意识还是传播效果都较第一季有了较大突破。基于前两季的经验,第三季自策划开始,便明确外宣定位和目标:1.收视人群锁定为西方观众;2.深度挖掘中国特色,打造国际化视听产品;3.力求在海外主流媒体上播出,实现国际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如此明确诉求,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节目的内容及形式设计,这使得项目从一开始就有着很强烈的目标性、针对性。
  为此,项目组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寻找内外宣的结合点,并在海外观众中进行调研,以期更多了解西方观众对中国感兴趣的话题。在与多个外方团队接触洽谈后,最终选择了与英国雄狮影视合作,这是因为双方之前有过数次合拍经验,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雄狮影视在英国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2016年由他们主创制作、于BBC推出的《中国新年》系列,更是引发国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通过与雄狮影视的深度合作,在纪录片制作传播上也可以更好与国际接轨,实现外宣诉求。
  二、突出国际视角
  那么,如何借助他山之石来攻玉,借助西方团队彰显节目的国际视角,更好讲述中国故事呢?
  (一)选题:契合西方观众兴趣点
  在选题厘定阶段,中英双方根据西方媒体播出要求和西方观众兴趣点、收视习惯,确立了“按中国中部、西北、西南、东部、东北、东南不同区域分为六集,每集四个故事”的指导思想。在点例选择上也达成共识,必须选择“既能代表某一地域特点,又能展示当代中国特色,并且是外国观众有可能感兴趣(或与他们的生活有着某种关联)”的故事。双方先进行各自的遴选推荐,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中方推荐的类似熊猫、敦煌莫高窟等话题极具中国特色,但英方认为这些内容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已较为熟悉,不符“你所不知道的”节目定位;至于昆曲等戏曲内容,他们也认为西方观众听不懂,不合适;还有些话题“看上去很美”,但因为缺乏故事表现力,也被否决。另一方面,英方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们一直不肯放弃“云南咖啡”这个选题,认为中国“不仅是茶叶大国,这里也生产咖啡”,这样的故事国外观众会感兴趣。经过多次商榷,双方最终确定的24个故事,既有类似超级计算机、光启云端气球、世界第一高桥、中国高铁这样的中国经济、科技成就;也有网络直播、双11网购、福建土楼人家等寻常百姓生活;有宁夏治沙、东北雪乡之类环保话题,以及黑颈鹤、海南长臂猿、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保护事例,外加汉字、旗袍、火龙舞一些传统文化部分……其中还不乏国内外制作单位首次独家拍摄的内容。节目通过一个个极具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故事,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结合、古代与现代勾连、物质与精神交互、中国与世界的交融,就此回答了预告片中所提出的——当代中国如何“在继承传统同时,面对未来挑战”的宏大主题。
  (二)流程:严格遵循国际规范
  经过多轮洽谈,中英双方团队就合作方式、责任确定及节目框架、主题设置等进行讨论,从中英双方人员分工到岗位设置,均体现出国际化的制作范式;双方制订严格时间表,包括相应目标考核、阶段性效益等。
  不同于中方电视媒体一贯采取的“编导负责制”,即对项目从头至尾由一人负责到底,英方一般采用“流水线”方式:“策划→踩点→初拟稿本→执行拍摄→后期制作……”各个环节由不同人把关。这样的方式虽然减少了编导(导演)的压力,提高了各岗位的独立性、创造意识,但对各环节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进入到实拍阶段,每天行程更是几乎精准到小时,这就要求双方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所有准备工作,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差池。双方最后圆满完成任务,体现了中英双方在国际合作中的契约精神、职业操守。
  (三)制作:体现西方风格特点
  合作中,具体到操作层面和制作上,中方团队更多尊重西方媒体的制作方法和传播习惯,让节目呈现出独特的表达方式:
  1.注重趣味和细节。在23分钟的一集里要说好四个故事,这并非易事。与中方一般结构方式不同,英方更看重依照故事的趣味性来铺陈进行。同时他们多用时空交叉、蒙太奇的叙事手法以及抓拍细节等来设置悬念,吸引关注。拍摄北京嘉德艺术品拍卖一段时,团队先接触到有意参与竞拍的女士,了解到她对某个艺术品的喜爱和志在必得之心;并跟随她一起感受现场气氛的紧张热烈、买家间的激烈角逐,以及竞拍师的专业尽职。与之类似,摄制组还近距离感受高铁飞驰而过,体验打年糕、下塘采藕,和治沙人一起试种草方格……这些细节设计都让整个故事显得生动鲜活,引人入胜。
  2.注重人物故事。在各集故事的讲述中,“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表现得极为明显。每个故事的不同部分,彼此相得益彰,互为衬托补充。东北雪乡故事,由它名字由来,引出几十年前的摄影师与他当年照片的主角的故事,两人见面的场景虽然短暂,但令人动容;说到雪乡的变化,其实来自当地林业政策的改变,曾经的伐木工人,有不少正转变成护林员——体验他们的生活,神秘中也不乏趣味;而通过对雪乡近村的探访,两位老人的话,则让人看到雪乡的前世今生,雪乡的今天也必将是这个偏僻村落的明天……其他诸如旗袍新秀设计师、网红直播客、传统美食制作者,系列节目正是借不同地区一个个身份普通的中国人的面貌,勾勒出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梦想追求。   3.注重主持人个性表达。此次参与拍摄的四位嘉宾主持都有着多年经验和较高知名度,比如唯一的女性陆思敬(Jing Lusi),是英国著名演員兼职主持人,曾参与BBC《中国新年》拍摄,给中国观众留下很深印象。本季拍摄中,项目组根据各主持人的性格、成长背景,设计其参与不同故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事先导演也会有所考虑,写出相应台词脚本,但现场具体说什么,怎么说,则由主持人自行把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拒绝照本宣科。拍摄中,主持人全程深度参与,他们情绪饱满、机智灵活的现场反应,极具个性的表达方式,都使节目真实自然,活泼灵动。比如Jing听到小骆驼被狼吃掉时的痛苦表情;极爱运动和冒险的“霸道总裁”Cameron在冰道试车时的跃跃欲试;Jason去探寻海南长臂猿时从一路的狼狈不堪,到看到长臂猿后如同孩子般的惊喜……都让节目及主持人杜绝“脸谱化”,有了很强的辨识度。除此之外,节目的主旨及意义,也多通过他们的体验和评价予以展示:身为新加坡乐团指挥的Jason在经过此番拍摄后就感叹道:“中国是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光看书本你不会意识到这点,只有实地过来探访后,看到这些美妙的东西,你才会感觉真的是眼界大开。”
  4. 注重画面与节奏。整个系列没有炫酷的包装及特效,无论解说词还是画面语言,都力求做到平实简洁,流畅明快:配音中尽量采用短句、数字,避免套话虚词和模糊说法;每个故事结束时的点评简练到位,对故事的讲述和人物背景的交代干净利落;解说与画面之间互为补充,拒绝信息重复。加上此次拍摄在设备投入上,首次使用准电影级别或国际顶级纪录片的完整专业设备;在技术流程规范、质量标准方面,也统一采用国际通行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如此都确保了整个节目呈现出“大片化”、“准电影化”的效果。
  三.把握导向大局
  如前所说,虽然在系列节目的具体制作中,中方会尊重西方制作团队的风格及方式,但在节目整体价值观及大局上,却依然由中方掌握主动,把关大局,尤其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方针政策的大事上,这种把关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后期制作时,英方起初不愿使用中方提供的标有南海九段线的地图,认为对此尚存争议,但他们提供出的由其自行制作的地图问题更加严重:边境界标识错误、中国拥有主权的一些岛屿未予标示等。中方团队当即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取得联系,并接受专家建议,拟采用全球公用的“卫星图”作为底图。为此中方还专门派人到英国,与英方面对面沟通,最终他们同意更改底图,重新制作。
  从每个数据到字词运用,节目都力求严谨规范,不偏不倚,尽最大可能做到真实客观。在拍摄世界第一大桥北盘江大桥时,有一段现场出镜,英方导演在台词中提到河边的石头是石灰岩,中方编导则认为更像玄武岩。为避免差错,中方编导立刻联系了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专家和大桥设计方,请他们拿出权威意见。后来两边都回复说这部分确实是玄武岩,英方导演这才心服口服。在西北一集中,提到宁夏光伏电站的相关情况:它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既可以充分利用西北丰富的光能资源,同时也是当地一个扶贫项目。对此英方持有异议,认为这个项目只是企业自主行为,与中国政府无关。为此,中方团队也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很多有说服力的材料,并不厌其烦与英方交流,最终在片中他们采纳了中方意见,体现了中国政府及当地在此项目中的作用。
  由于中英拍摄团队在价值观、审美观、拍摄理念和模式上存在差异,加上外方先入为主的印象及认知,都会给合作中彼此的交流、沟通带来困难。为此,江苏广电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大前提,自始至终坚持“客观、真实、准确”原则,与英方进行多渠道的切磋,力求取得最大共识,最终完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3》系列自播出伊始便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公安部、观察者网、《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等纷纷发文点赞。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在开播之初就在自己的微博上大力推荐该片,并称“两国电视工作者一起努力,不仅可以互相交流技术和方法,相信对我们人民互相理解也有大有裨益。”国内观众纷纷评价:“这是国家级宣传片”“中国就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一些海外观众收看了节目后也发来感想:英国观众Kevin就说道,“以前我只在电影或者新闻中对中国有些一知半解的认识,但这个节目带我认识了中国的很多其他方面,我很想去中国,自己去探索。”《中国日报》欧洲分社前市场总监、天空卫视“China Hour”运营负责人Kevin Sui评价:“本片通过人文角度和轻松手法展现严肃深刻的话题。”节目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好评。有关专家认为,“意识形态越隐蔽,生成的传播效果就越好。”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俞虹则表示,“《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最大的亮点是在对外传播上探索了一种新的模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说:“从2014年开始兴起的西方媒体上的中国热,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像《中国3》一样,在西方顶尖的主流媒体上,对中国的形象如此正面、积极、自信地呈现。《中国3》是用国际化的传播策略来打造一种认同的力量,既是对节目的认同,也是对中国的认同。” 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则认为:“该片展现出的平和心态和文化自信,非常难能可贵,通过这部片子可以看到江苏模式给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一大贡献。”《中国3》还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宣部的表扬。
  一直以来,蓬勃的经济发展与独特的东方文化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相杂糅,让现代中国成为西方人眼中一个持久的谜,也让相关纪录片和纪实类节目的外宣有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与可能。引进西方团队,进行国际合作,正是为了利用他山之石,获取国外投资、制作技术、专业人才、国际化的观念等资源,提升作品质量和竞争力。①在这方面江苏广电总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通过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传媒机构的经验做法,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更加鲜活生动,也就此在外宣工作、纪录片国际传播方面开拓性地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样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注释」
  ①张同道主编,樊启鹏、喻溟副主编:《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7)》,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第151页。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家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愈发频繁,国与国之间需要通过跨文化传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深化彼此的交流与合作。纪录片以其直观形象的影像语言、真实可感的文本结构易于跨越语言障碍,以较低的“文化折扣”降低理解难度,从而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作为一种跨时空、跨文化传播属性的媒介,纪录片承担着历史阐释、社会记录、文化传承与国家软实力提升等使命,在国际传播与文
期刊
作者甘思德(Scott Kennedy)博士,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弗里曼中国研究部副主任兼中国商业与政治经济项目负责人。该书对中国在过去三十年日渐参与全球治理、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领域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制度、金融贸易、知识产权、国际援助和气候变化等。该書认为,中国已经参与全球治理并融入国际社会,与此同时,全球机构和参与者也开始逐步适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活跃的联动过程。由于中国国
期刊
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不论是在建党之初,还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对外传播均系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对外传播担负的重大使命更为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专门就对外传播提出了一系列深谋远猷的精辟论断,形成了富有现实针对性、战略前瞻性、整体统一性的思想体系,为创新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了颇具里程碑意义的行动指南。本文
期刊
“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自2009年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届。该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已经成为对外传播领域的品牌活动。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汇聚了政、产、学、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带头人,是真正的“跨界”研讨。  6年来,研讨会的主题从“中国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世界新格局与中国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到“全球传播:新趋势·新媒体·新实践”“构建融
期刊
外宣刊物作为中国传统媒介的对外传播途径,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刊物重要内容的图片,对刊物的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举足轻重。如何在新闻图片摄制与选取上不断创新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呈现出更多的既符合西方受众的欣赏角度、价值观,又能公正、客观地体现中国国情的作品,提升外宣刊物在国际媒体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现今更加公开、透明的新闻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注重传播技巧 激发受众情感  “景别是视听语言的
期刊
从全球范围看,2017年是国际政治经济急剧变化的历史转折期,世界各国间史无前例地相互依存却又相互威胁和竞争,公众对国际事务的舆论开始出现从支持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向孤立主义立场转变,民粹主义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和平与发展需要借助公共外交在国际舆论空间大力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塑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国家的公共外交总体战略中,媒体外交是重要一环。当前,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获取主要是通
期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政府通过阅兵等活动隆重庆祝。年初以来,国内主要媒体都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重访重要抗战纪念地、寻访健在的抗战将士及亲属、挖掘新史料等方式,为抗战胜利70周年报道进行预热。对于国内民众而言,抗战系列报道主要目的是再现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让公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七十年,如何向他们讲述抗战对于中国人民
期刊
(一)  位于黄土高原东端、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盂县,10多位大娘正等待着日本法庭的公正判决。这些当年受侵华日军肆意蹂躏的老人,为讨回公道,要回尊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克服各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赴日诉讼。  周喜香1925年出生。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盂县,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周喜香便积极投身抗日工作。由于工作积极,她成为所在村抗日妇救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8岁那年的一天,由于叛徒告密
期刊
2015年6月11日-12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行,研讨会的主题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该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
期刊
编者按:为连续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在国外民众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经由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国际性在线调研公司Lightspeed,2016年底到2017年初,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沙特六国进行了大样本概率抽样问卷调查。这是继2011年的调查五年之后进行的第二轮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本刊陆续刊登该问卷调查针对中国文化符号在上述国家影响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