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淡时节总会来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肥腴或爱清素,也是分时节的,人生的时节。
  年少时谁不爱红油赤酱的大鱼大肉?也须得吃些高脂肪高蛋白,才盛得下意气方刚,才撑得起风风火火的爱与恨,才负得了风里来雨里去的劳作。总得储备些能量,去生长、去挥洒不是吗?所以,爱酱骨架、爱红烧肉、爱香辣蟹、爱涮羊肉、爱铁板牛扒……爱那些高能美食翻滚的腾腾热气。
  当年建安路上有一家开在牙医诊所楼上的湘菜馆,我们这些涌到深圳的外省小青年,是从被拆迁的铁皮棚里一直追过去的。是苍蝇馆没错,但架不住好吃啊!每吃必点啤酒鸭、毛氏红烧肉、剁椒鱼头、扑豆角炒腊肉……还要求不要减辣!据说地道的长沙街头味,没被修正过的,够油够咸够辣。新鲜的大鱼大肉从油乎乎、红通通的汁液中夹出来,香啊!吃得满嘴流油,辣得两耳轰鸣,所有血液都往舌尖和食道上涌,味蕾死去又活来,灵魂也渐渐出窍。几乎百发百中地,去吃一次拉一次肚子,去吃一次牙痛一次。但又如何?痛快啊痛快!金威啤酒再一浇,块垒崩塌,心也开了,天也高了,满座皆亲人,大道如青天,世界多辽阔。壮怀激烈的青春,酣畅淋漓的人生,非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才得快意。
  对这种浓烈渐生嫌隙,是开始感觉猪脑滑腻得塞喉、铁锅炖鱼肥厚得粘连口腔的时候。尤其是在麻辣火锅城或者小肥羊泡了一晚后,那油味、膻气加五香调料味钻进头发丝里、嵌进皮肤毛孔里,每每搅得人坐立难安。
  那时候大家慢慢成家立室了。日常事務烦琐,膝下稚子劳神,平稳而细碎的生活细水长流,同伴们默契地一同开始长膘,不复吃下多少脂肪都长去别人身上的那种体质了。日子里有些东西生长开来,又有些东西自然地收缩了。
  口味淡下去,感官的愉悦不知几时转向了。脂滑肉腻、浓厚肥腴不再是舌尖享受,连鼻子也对腥膻不喜。去菜场买菜,清晰地闻见鱼腥,离肉案老远就闻到生肉膻血的腥臭,心里暗暗嫌弃。眼睛爱看的是一堆堆蔬菜,绿的叶菜、红的白的萝卜、金的玉米、紫的茄瓜,还有珠圆玉润的各种水果,视觉在果蔬中享受色彩之美、序列之美。
  那些植物的根、茎、叶、果,感觉是安静的,打理起来也简单。应季的新鲜瓜菜,只需加点油盐就鲜香十足,无须劳驾五香大料上场。吃得清淡,操持也轻省。曾经有一段时间,从小是肉食动物的孩子心窍旁开,要试着吃素。我们的餐桌上除了鸡蛋牛奶,鱼肉皆不见踪影。餐桌上一眼望去颜值倒是挺高:青翠的叶菜,红艳的番茄,奶黄的土豆泥,赤橙黄绿,清爽干净,望着也挺让人有食欲。孩子还要求轮番吃各种面食:长的窄的面条、字母形动物形的意面、贝壳粉螺蛳粉,都是开水煮了加点料便得。又有一阵痴迷面饼,倒逼为娘的我学做各种甜咸面饼。倒也简单:一律用牛奶将面和成糊状,掺入各种配料,比如红萝卜丝、生菜叶丝、土豆丝等,加盐搅拌均匀,用少许油刷一下锅,然后摊面糊下去,等面糊起泡、凝固、微微膨起成形,香味溢出,翻一面焙一下就起锅。零基础、零失手率的面饼,让孩子吃得不亦乐乎。做多了,熟能生巧,我摊的面饼厚薄均匀、形状浑圆,又因为以牛奶当水的不计成本配方,让“厨商”真心低的我,成了亲朋中的摊饼高手。
  厌恶油烟的我,也就愿意操持操持蔬菜瓜果。水从一根根细长的茎叶、圆满的果实、厚实的根块间流过,清洗泥尘。轻抚从大地上萌出、在阳光中生长的植物,手指过处,有种安宁平和的愉悦,像是在抚摸着自然的一部分。烹饪过后,质地硬朗的瓜蔬柔软下来,汁液还包裹在表皮下,其中的经络也依然分明。光合作用让它们由无机物变成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有机物,我隐隐觉得有一种恩赐的意味在其中。的确,蔬菜瓜果对人的益处太多,尤其是对已日渐无福消受肥腻的中老年人来说,更是生机食物。
  年岁见长,生活理念也随境遇不断变迁。不少同龄或比我年长的朋友都开始对生活做减法,对身外物“断舍离”,口舌之欲也日渐寡淡,开始谈素食、谈养生,想让身心都清减下来。有时想想,摄食的倾向、口味的偏好,也和人生时节叠加重合着。年少时,那么爱麻辣刺激,如此渴切地要感知万丈红尘的光影迷离,明明少不更事,却口味最重、意气最盛,对世界的贪恋也最多,恨不能尝尽百般滋味、千种情绪,谁不是红烛昏罗帐里的歌楼少年?待到经历过人世百态,火里滚水里烫油里煎的人生滋味尝过,心就慢慢淡了。壮年的客舟江阔云淡,听闻断雁叫西风时,正合端着一杯感怀身世的白酒,配一碟香炒花生—毕竟人生已多风雨,不再需要麻辣火锅来添加热闹了。至于“鬓已星星也”之时,心当是定了的吧。既已知道悲欢离合总无情,心也就不再伤,学会与万物和解。生活自是清淡素简,一箪食一瓢饮,回到宁静的初时,可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我猜想那时候,只要心中无太多愧太多悔,尽可以凭清茶一壶看云淡风轻。这样想着,我心里竟有点向往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节了。
其他文献
德国有句俗语:没有尝过大疙瘩汤、烤猪肘、奶酪点心的人就不能算去过巴伐利亚。  大疙瘩汤,巴伐利亚“第一道菜”  大疙瘩汤被称为巴伐利亚的“第一道菜”。这不仅是因为热气腾腾的大疙瘩汤通常是一顿巴伐利亚大餐中的头道菜,也因为这道汤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菜肴之一。  “早在150年前,大疙瘩汤已是巴伐利亚农村家庭的一道传统菜肴。”慕尼黑大学民俗学家舒贝尔特说,当时一日三餐都有汤,且早餐喝汤在当时特别流行。起
期刊
朱元璋即位后,頒布过这么一道圣旨:  “这文书各家见了啊,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么劝诫,教休做这等恶人,合着天理仁心了行,却不好?”  “有一等官人家,父母、妻子、兄弟一同害人,满家儿并无一个发仁心的,似这等全家坏了的,也好些个。”  “这文书说得明白,一件件开得分晓,若还再如此害军,便是自己犯了又犯这般。难说你不曾见文书?不知道这文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啊!”  我敢赌100
期刊
魏安山做“红爷”已有12年,每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他都会坐40分钟的公交车去桂花公园帮人牵红线,风雨无阻。随着“红爷”的名气在苏州越来越响,找他帮忙介绍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记录相亲男女信息的资料足有6大本。  说起当初做“红爷”的原因,魏安山笑着说:“因为婚介所把我坑苦了。”  2006年春节,魏安山的一个亲戚叹着气对魏安山说:“我儿子小翔虽然学历、工作都不错,但性格太内向,一直找不到女朋友。您
期刊
稀里糊涂考进上戏  1973年2月,18岁的奚美娟从上海杨高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杨思公社插队。“一天晚饭后,有人来通知:马上到县招待所的食堂,参加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联合招生。”奚美娟说,记忆中,她当时并没有特别兴奋,只是觉得好奇,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大家去了。“当时的感觉更像是被叫去完成领导交给的一个任务。”  就这样,这些年龄在18到22周岁之间的男女青年懵懵懂懂地坐在了考官对面。陆陆续
期刊
有时候生活清淡到自己都吃惊起来了。  尤其是差不多完全从对食物的欲望中超脱出来,面对别人都认为是很好的食物,一点也不动心。反而在大街小巷发现一些毫不起眼的东西,有惊艳的感觉,并慢慢品味出一种哲学。正如我常说的,好东西不一定贵,平淡的东西也自有滋味。  在台北四维路一条阴暗的巷子里,有好几家山东老乡开的馒头铺子。说是铺子,是由于它们实在够小,往往老板就是掌柜,也是蒸馒头的人。这些馒头铺子早午各开笼一
期刊
洪秀全1851年起义后,率领太平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最后定都天京。有国就有省,太平天国管理自己的领土,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对省份进行了各种划分和大调整。搞笑的是,有些不受太平天国统治的地区,也被命了名。  先从直隶说起。直隶,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于朝廷,是京畿地区。但在洪秀全的眼里,这里是清廷的老巢,妖孽横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这个地方就被洪秀全命名为罪隶省—真是个可怕的名字。那时的省会不叫省会
期刊
名著中描写的美食,有心的读者会去照着做。《金瓶梅》中的一些饮食很接地气,譬如频繁出现的烧猪头。有人据此编出《〈金瓶梅〉饮食谱》,很容易操作。茄鲞則是《红楼梦》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道菜。  周作人、梁实秋写美食,是为了寄托乡思,不知道本人厨艺如何。既写得好又躬身实践的是汪曾祺—“近三个月来,我每天做一顿饭,手艺遂见长进。”塞肉回锅油条是汪曾祺发明的—“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
期刊
不管你是吃过玉米,曾沉浸于调味品带来的味觉盛宴,换过汽车轮胎,还是种植过一株兰花,你都应该感谢沃德箱。当然,你也可能会把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和入侵植物物种的迅速扩散归咎于这种由玻璃制成的封闭容器。  在历史上,这种小小的玻璃容器曾掀起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全球生态、帮助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它是如何发挥这么大的作用的呢?  沃德箱是19世纪伦敦东区的医生、业余园艺家纳撒尼尔·巴格肖·沃德发明的。沃德非常
期刊
啰唆诗是杂体诗的一种,又名重复诗。它是有意堆叠同义词,故意重复,造成一种特别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效果。诗歌虽然通常要求语言凝练,但重复啰唆以至成诗,也自有其趣。  据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一书记载,北宋雍熙年间,有位自称“诗伯”的人曾写过一首题为《宿山房即事》的诗:  一个孤僧独自归,  关门闭户掩柴扉。  半夜三更子时分,  杜鹃谢豹啼子规。  此诗乍读文字流畅,音韵和谐,很是有几分“诗味”。可仔
期刊
说起关中的面食,不可不提旬邑饸饹面。作为地地道道的旬邑人,我曾专门上网查过饸饹的渊源:饸饹,古称“河漏”,又称“活络”。传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引起注意而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其名字“河漏”寓意不祥,心中不快,遂挥笔将“河漏”改为“饸饹”。  旬邑人喜欢吃饸饹,也善于做饸饹。在旬邑人的食谱里,饸饹有炒、烩、卤汁、浇汤、凉拌、过桥等近十种做法—也就是旬邑人,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