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透视中职语文朗读的现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探索朗读指导思想、朗读理论、朗读作用、朗读技巧等,并从朗读氛围营造、朗读方式多样、朗读时间保证、朗读评价多维、朗读空间拓展等几种策略进行朗读实践,以期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语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朗读策略
一、引言
我国很多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朗读。王守仁主张:“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曾国藩强调:“凡精读的书,要高声诵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目前,中职课堂安排有朗读内容,但中职生整体朗读情况却令人心忧。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有责任关注中职学生的语文朗读状况,面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思考,以期能有所改善这一现状的策略。
二、中职学校朗读现状及原因
(一)中职语文朗读现状
根据教师朗读兴趣和学生朗读兴趣两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得出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朗读教学地位无足轻重;②朗读教学内容严重失衡,方法过分单一;③朗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④朗读教学评价缺乏实效,评价主体单一。
(二)中职语文朗读现状成因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真正把朗读落到实处的不容乐观。朗读教学令人心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研究中,认为“四个因素”影响最大:①学校因素;②教师因素;③教学模式因素;④学生因素。
三、中职语文朗读训练探究
(一)记住“一个标准”
一个标准就是中职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欣赏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朗读;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
(二)熟悉“两个理论
1.生理学基础。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是可以相互沟通、互相作用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
(三)区别“三个概念”
在现实生活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常有人把朗读、朗诵、诵读三者混为一谈,其实,三者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它们有联系也有区别。
1.《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因为朗读并不强调情感的融入,所以它是最低层次的朗读课教学。
2.《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诵读”的“诵”第一个义项为“读出声来”和“念”,与朗读同义;第二个义项为“背诵”;第三个义项《说文解字注》是“以音节之日诵”。
3.《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朗诵,指“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诵是朗读的高级层次。
(四)明白“四个作用”
如下:①有利于开发右脑;②能改变学生的性格;③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④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五)常用“五个技巧”
1.“感受”的训练。朗读作品的“感受”有三方面:即逻辑感受、形象感受、情感感受。
2.“停连”的训练。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
3.重音训练。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
4.“语势”的训练。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
5.“节奏”的训练。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
(六)妙用“六个策略”
1.指导思想要唯一。指导思想要唯一,就是语文教师在落实朗读训练时,按课程标准要求来实施。
2.朗读方式要多样。语文朗读教学要常用以下几种:①自由朗读;②范读;③指名朗读;④评读;⑤角色表演读;⑥赛读;⑦配乐读;⑧齐读;⑨连读;⑩诵读;?问读;?默读。
3.朗读氛围要营造。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4.朗读时间要保证。阅读教学应留有充裕时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课堂教学体现读书为主与训练为主的有机结合。
5.朗读评价要多维。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评价是为了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因此,做好自我评价,养成习惯。
6.朗读时空要延伸:①好书推荐开眼界,阅读是可以分享的。每节语文课前,留3分钟的“好书推荐”时间,形式不拘一格;②读书笔记共欣赏,“不动笔墨不讀书”!我们要鼓励孩子养成这种阅读习惯;③读书活动展才艺,每月一次班级读书会。
四、结束语
书从读中悟。正视中职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玲.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4.
[2]刘玉萍.浅析诵读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北方文学,2011(6).
[3]小柯论文网.朗读与朗诵、诵读的联系与区别[EB/OL].www.bob123.com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训练;朗读策略
一、引言
我国很多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都很重视朗读。王守仁主张:“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曾国藩强调:“凡精读的书,要高声诵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
目前,中职课堂安排有朗读内容,但中职生整体朗读情况却令人心忧。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师有责任关注中职学生的语文朗读状况,面对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思考,以期能有所改善这一现状的策略。
二、中职学校朗读现状及原因
(一)中职语文朗读现状
根据教师朗读兴趣和学生朗读兴趣两份问卷的调查结果,得出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①朗读教学地位无足轻重;②朗读教学内容严重失衡,方法过分单一;③朗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必要的朗读指导;④朗读教学评价缺乏实效,评价主体单一。
(二)中职语文朗读现状成因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真正把朗读落到实处的不容乐观。朗读教学令人心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笔者研究中,认为“四个因素”影响最大:①学校因素;②教师因素;③教学模式因素;④学生因素。
三、中职语文朗读训练探究
(一)记住“一个标准”
一个标准就是中职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欣赏的朗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朗读;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
(二)熟悉“两个理论
1.生理学基础。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是可以相互沟通、互相作用的。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
(三)区别“三个概念”
在现实生活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常有人把朗读、朗诵、诵读三者混为一谈,其实,三者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它们有联系也有区别。
1.《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因为朗读并不强调情感的融入,所以它是最低层次的朗读课教学。
2.《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诵读”的“诵”第一个义项为“读出声来”和“念”,与朗读同义;第二个义项为“背诵”;第三个义项《说文解字注》是“以音节之日诵”。
3.《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朗诵,指“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诵是朗读的高级层次。
(四)明白“四个作用”
如下:①有利于开发右脑;②能改变学生的性格;③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④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五)常用“五个技巧”
1.“感受”的训练。朗读作品的“感受”有三方面:即逻辑感受、形象感受、情感感受。
2.“停连”的训练。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可以说它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
3.重音训练。重音是指朗读时为了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对于句中的某些词语加以突出强调的音。
4.“语势”的训练。语势指朗读时声音升降平曲、高低起伏的变化形式,它是通过控制声带的松紧来实现的。
5.“节奏”的训练。节奏是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形式。
(六)妙用“六个策略”
1.指导思想要唯一。指导思想要唯一,就是语文教师在落实朗读训练时,按课程标准要求来实施。
2.朗读方式要多样。语文朗读教学要常用以下几种:①自由朗读;②范读;③指名朗读;④评读;⑤角色表演读;⑥赛读;⑦配乐读;⑧齐读;⑨连读;⑩诵读;?问读;?默读。
3.朗读氛围要营造。营造愉快的、充满创造性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4.朗读时间要保证。阅读教学应留有充裕时间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课堂教学体现读书为主与训练为主的有机结合。
5.朗读评价要多维。新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评价是为了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因此,做好自我评价,养成习惯。
6.朗读时空要延伸:①好书推荐开眼界,阅读是可以分享的。每节语文课前,留3分钟的“好书推荐”时间,形式不拘一格;②读书笔记共欣赏,“不动笔墨不讀书”!我们要鼓励孩子养成这种阅读习惯;③读书活动展才艺,每月一次班级读书会。
四、结束语
书从读中悟。正视中职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以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春玲.中职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4.
[2]刘玉萍.浅析诵读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北方文学,2011(6).
[3]小柯论文网.朗读与朗诵、诵读的联系与区别[EB/OL].www.bob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