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人才,只有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发展水平。创新教育要从基础抓起,语文科是基础学科,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定的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意识。这要求教师积极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之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想去创新。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容易引起争论的、有创意的问题,通过层层设问质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草船借箭》一文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孔明、周瑜、鲁肃,三个人物特征各显特点,孔明智慧,周瑜聪明,鲁肃忠厚,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外还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周瑜对他的杀机,是个足智多谋、忠肝义胆的智慧之人,如果你善动脑筋,也会成为智慧之人,想一想除了“草船”借箭,还有没有其他的借箭方法?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发现新方法,扩大知识视野。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出若干个答案或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的中心句或重点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这也是求异思维的训练。我们要十分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课堂。
1、把从课文中学到得创新的典型事例迁移到课外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兴趣,增长学生才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同学们从足智多谋的曹刿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遇到事情,只要仔细深入分析,抓住关键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举行演讲比赛、写观察日记、演课本剧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诗词诵读后,可进行一次搜集编写对联的对抗赛,在讲清对联的性质、字数、平仄、整体结构等要点后,把全班分成几组,让学生收集几个自己喜爱的对联做讲解,为比赛第一项;比赛第二项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对联,几组之间进行比较,评出优劣;第三项是指定一事物做对联,看哪一组更形象、更贴切、结构更合理。这样的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类似的活动不胜枚举。
四、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喜欢创新
在课堂上,学生总会对前人的结论和教师的答案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时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不能压这种“异端”。要允许多种理解并存,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道,就要给予肯定、表扬。
创新的欲望和激情也来源于对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激发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形成一种求异创新的趋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赞扬,激励那些多提问,多质疑,尤其是敢于标新立异的同学,当学生回答中肯时,经常用“你真棒”、“好极了”、“真妙”等的语气,不断地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成就感和进取精神,从而调动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形成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养者,而不能做学生创新意识的抑制着和扼杀者,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全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多于前人的结论,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均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
一、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一定的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所有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形成创新意识。这要求教师积极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之具有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想去创新。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创造空间,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容易引起争论的、有创意的问题,通过层层设问质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草船借箭》一文主要写了三个人物——孔明、周瑜、鲁肃,三个人物特征各显特点,孔明智慧,周瑜聪明,鲁肃忠厚,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外还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周瑜对他的杀机,是个足智多谋、忠肝义胆的智慧之人,如果你善动脑筋,也会成为智慧之人,想一想除了“草船”借箭,还有没有其他的借箭方法?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使学生深层次思考,主动探索,创造性地发现新方法,扩大知识视野。
二、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出若干个答案或结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的中心句或重点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这也是求异思维的训练。我们要十分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大课堂。
1、把从课文中学到得创新的典型事例迁移到课外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兴趣,增长学生才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学习《曹刿论战》一文,同学们从足智多谋的曹刿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启示,遇到事情,只要仔细深入分析,抓住关键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举行演讲比赛、写观察日记、演课本剧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诗词诵读后,可进行一次搜集编写对联的对抗赛,在讲清对联的性质、字数、平仄、整体结构等要点后,把全班分成几组,让学生收集几个自己喜爱的对联做讲解,为比赛第一项;比赛第二项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对联,几组之间进行比较,评出优劣;第三项是指定一事物做对联,看哪一组更形象、更贴切、结构更合理。这样的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对联的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类似的活动不胜枚举。
四、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喜欢创新
在课堂上,学生总会对前人的结论和教师的答案有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时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不能压这种“异端”。要允许多种理解并存,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道,就要给予肯定、表扬。
创新的欲望和激情也来源于对成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激发创造性学习的动力,形成一种求异创新的趋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赞扬,激励那些多提问,多质疑,尤其是敢于标新立异的同学,当学生回答中肯时,经常用“你真棒”、“好极了”、“真妙”等的语气,不断地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成就感和进取精神,从而调动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形成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成为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养者,而不能做学生创新意识的抑制着和扼杀者,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全过程中,自己的思考多于前人的结论,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真正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均能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