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天都成为“儿童节”

来源 :江苏教育·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火热的心、诚挚的情把儿童唤回,时刻“惦记”和“在乎”儿童,这是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在乎孩子的“在乎”,教师才能永葆童心;实现儿童的生命价值,才能绽放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让儿童“卷入”生活的美好,才能彰显“生活德育”的美好。
  【关键词】童心;生命价值;德育实践;生活德育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9-0069-02
  【作者简介】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惦记”是一个令人倍觉温暖的词语,意思是“老是想着,放不下心”。也许有人会问:学生天天在我们身边,这还需要“惦记”吗?是的,卢梭是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但很多成人在与孩子相处时都是“目中无人”,心中无儿童。即便到了今天这个倡导民主、自由、公平、对话、尊重的时代,“儿童”还时不时从为师或为人父母者心中“出走”或“丢失”,师生彼此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情形很多。以火热的心、诚挚的情把儿童唤回,让他们美美地住到我们的心里,这是学校和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否则,我们再怎么勤恳、忙碌,都无法走近儿童的精神领域,于是我们实际上成了逃离了儿童、逃离了教育、逃离了儿童教育的人。
  “惦记儿童”,心里总是装着他们,老是想着他们,而不是视之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让他们片刻都逃不出我们的“手心”,逃不出学习任务的羁束,那样的“惦记”对儿童而言无疑是灾难。“惦记儿童”,必须切实站到儿童立场上,让自己首先成为一个“长大的儿童”。纵使我们不再年轻,但只要一天站在三尺讲台上,我们的“心”与“眼”就必须年轻,要有一股“稚拙”的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想儿童所想、愿儿童所愿、乐儿童所乐、为儿童所欲……我把这称为:“让每一天都成为‘儿童节’。”这些或许会被诟病为“浪漫”“乌托邦”,而在我,在许多心甘情愿做教育的人那里,却一点也不矫情,这就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不然,教不可能成为“真教”,师不可能成为“真师”,儿童也不可能在学校里、教室中收获“真学”。有资料显示,“丹麦孩子每天生活在节日里”,天下孩子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憧憬。
  李庾南老师是奶奶级的班主任,皱纹刻在她的脸上,却没有刻到她的心里。她的教育心永远那么年轻,这也使得她和学生总能保持心灵谐振,总能“唱同一首歌”。李老师惦记着孩子们,要不然,她会忘了6月1日也是初一学生的节日,忘了最后一个儿童节是学生离队的日子,忘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组织系列活动,让他们过得特别有意义,终生难忘。孩子们总是“惦记”着儿童节的,初一的孩子也如此。李老师因为“惦记”着他们,所以才“惦记”着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还这个日子以应有的意义;也因为她的“惦记”,每一天都成了孩子们的“节日”,成了他们广义而又“大写”的“儿童节”。
  ——在乎孩子的“在乎”,才能永葆童心。孩子们总是有一些自己特别“在乎”的东西,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大抵就是人们所说的“问题孩子”。孩子“在乎”的恰恰也是我们必须在乎的东西,即使有时候我们不赞同、不认可和不鼓励他们所“在乎”的一些物、事与理,但倘若班主任对这些不合理的存在置若罔闻、漠然视之,则会强化他们的趋向心理,使他们偏离正道。所以,我们要真心、热心和潜心地“在乎学生的‘在乎’”,或者为他们正向的“在乎”提供动能,壮大力量;或者为他们负向的“在乎”伸去援手,牵拉一把……初一的学生既向往长大,也留恋小学时光,说到底仍然是个孩子,打心眼儿里希望能过好最后一个儿童节;可我们很多初一的老师却从这个特定节日旁若无其事地绕道而走。说小了,这是对一个节日的淡忘;说大了,这是对儿童存在及其合理诉求的冷遇与拒斥。李老师在乎孩子们的“在乎”,召集全体教师一起见证并分享他们节日的快乐、喜庆,抑或庄严、隆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李老师的童心是“在乎”之情滋养出来的。
  ——凸显“神圣时间”或“仪式”的意义,才能使看似寻常的活动成为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有一种时间切分的方法,把时间分为“世俗时间”和“神圣时间”,后者如西方的圣诞节、礼拜日等等。著名旅德作家程玮在《狐狸讲出的惊天秘密》一文中,通过《小王子》的童话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儿童是需要仪式感的。小王子问:“儀式是什么?”狐狸答:“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间与其他时刻不同……”儿童节是孩子最神圣的时间,初一的儿童节则可以说是人作为曾经的儿童最重大的节日,在这样的时间或节日里,适当组织一些仪式活动,常能使儿童油然而生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无上的光荣感。然而,在当下学校生活中却经常上演一类“悖论”:一方面,在重大节日、“神圣时间”里不能组织有效的仪式活动,达到励人心志、催人奋进之效;一方面,在普通寻常的“世俗时间”中却动辄让学生宣誓,淆乱了一些学生对两种时间的辨识感。李老师“重拾”学生“离队”一事,放大最后一个儿童节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教育生活中必要的“神圣时间”的回复,对儿童必要“仪式感”的尊重。儿童是慢慢长大的,但在这样的时间和仪式中,却可以感受他们“心生命”(大学者钱穆语,区别于“身生命”)的强劲拔节。这将是他们生命旅途中的“关键事件”。
  ——实现儿童的生命价值,才能绽放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离队”之后将“入团”,这应该是孩子们出生至今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生活”时光,这理当是严肃的。今天的活动正是这样的,悬挂少先队旗、团旗,行礼,唱队歌,听团委书记讲话……一切都是按照有关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的。这些环节玩笑或“活泼”不得,必须严肃待之。但“严肃”不等于肃容板脸,正襟危坐,一味“端着”。在“离队”仪式结束后,进行“综艺”表演,他们的“表现性冲动”也得到充分的满足。在我看来,这不是(至少不纯粹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儿童生命价值的实现,它又何尝不是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价值的绽放呢?教育是要成就人的,成就人不只是在未来,在某一特定情境中;当下的成就或许是很小的,但大成基于小成,跬步却能致远。
  ——让儿童“卷入”生活的美好,才能彰显“生活德育”的美好。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学生群体“濠河泛舟”一类的景象了,最大的原因在于“安全的考虑”。美国名教师雷夫常带学生远行几千里开展研学活动,这在我们这里几乎是天方夜谭。但李老师在过去、现在还是常常会组织家长、学生到上海、南京等地远足,“校外生活课”是她所在班所有学生的必选课。远足自有很多“初衷”,我以为,让孩子们借此机会“卷入”生活,才是李老师组织类似活动的最大旨归。食人间烟火,学生活技巧,融群体关系,成和谐生态……这理应是每一个学生基础性的生命状态,也是“生活德育”的一个出发点。鲁洁教授说:“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明天,也在当下。
  惦记儿童,让每一天都成为“儿童节”,这是一个指向“诗和远方”的教育愿景。下个月我们将迎来又一个“儿童节”,就让我们从这个节日出发,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印刷买家为了保证其印制质量,要求印刷企业必须具备“G7”资格认证,以此来衡量企业的印质水平是否与国际接轨,品质控制能力是否与国际同步。在市场需求的推
所谓工程思路,最初是针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设计出最优的动作来提高工作效率。后来发展至以数据为基础,采用很多分析工具和方法代替个人经验主义解决工作中的各种
早年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特区的吸引力,促使港企大举北上,垦荒珠三角。当年赴珠三角的港企携资金、技术、管理与市场优势,加上内地在人力、土地、税收等投资优惠,政府礼
有这样一则似乎与印刷业毫无干系的消息。2006年12月11日,是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服务局向公众征循有关动物园大象足部健康问题意见的截止日期,服务局发现,动物园饲养的大象因为
高浓度有机废水所包含的一些有机物降解非常困难,对我国水环境的正常发展和运行造成很大危害,本文对化工合成中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
先秦诸子各家皆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建立起旨趣各异的治道理论,其中法家则是在继承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圆融包被的治道体系——“法治”。作为法家集大
UrsufaM Burns于近日被任命为施乐公司总裁并正式加入该公司的董事会。Burns以前是施乐商业集团总裁,主要负责施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设计、营销和生产以及相关的供应和
FINEX是浦项钢铁公司(POSCO)和奥钢联共同开发的一种熔融还原工艺,是非高炉炼铁新技术之一.1992年12月,浦项钢铁公司、韩国工业科技研究院和奥钢联共同签订了研发FINEX技术合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类水滑石试样,经焙烧得到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命名为CMA。采用了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试样的结构、比表面积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固定床反应
卓陀螺运转机理引发学校教育管理的再思考:轴线贯穿,分级管理,整体联动;增大陀体,重心下移,畅达运行;全员参与,同心同力,众志成城;发扬民主,实时监督,健康发展。'陀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