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这点,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在联系生活、理解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寻找数学问题,不断求异创新,不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怎样在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三步走”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达到了良好地效果。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如,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你都知道有关数学的什么内容?”学生都按照大人教的那样回答:“2+3=5是数学知识。”、“8个苹果是数学知识。”……“生活中可能没有数学吗?可能没有数字的存在吗?”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打电话拨号码有数字;坐电梯按控制键也有数字;买东西、吃东西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有数字,而且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又纷纷列举出很多例子,从中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我又从原始人类记录猎取食物的一个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生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和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然而,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如,在每学期开学发数学书这件小事中,我改变以往由教师数书同学传书的方法,而是相信一年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解决,请他们自己组织发书,选一名“小老师”总体负责数书,再分别由各组选出小队长亲自来向“小老师”领书,再发书。这样一来,大家共同数数,小队长经自己亲自数数,再领书。“小老师”也要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发书过程中由于一方数错导致书与人数不一致,小队长马上就算出缺少或多出的本数。这样的分书方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书中,我不时创设一些解决问题的情境:发一行人的书、发全组2行人的书、发本组女生的书、发本组男生的书……根据遇到的不同情况,学生数人数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一个一个数;有的两个两个数;有的数第一行女生人数再加第二行女生人数就是全组女学生人数;有的用全组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人数……通过发书、数人数这样一件十分贴近生活的事,学生从中领悟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减法、对应的含义及道理,学会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再如,学习加减法及体会其关系时,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手指上是否也有数学问题。学生答道:“5个手指就是数字5,1个大拇指就是数字1……”。此时教师引导道:“你们想想和我们学的加减法有没有关系?你能从手中找到吗?”这一下,学生们又睁大眼睛,不停地搬弄着手指:“1个大拇指和4个手指合起来就是一只手上的5个手指。”、“5个手指减去1个手指还有4个手指。”、“5个手指减去2个手指还有3个……”说着说着同学们笑了,不仅很有兴趣,而且发现无论怎样变都是这一只手上的5个手指在变化,都离不开5。有时是1,4和5;有时是2,3和5,有的想到:“握上拳头就是0,那就是0,5和5的关系。”通过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数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再创造、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们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小食品放一起,饼干放一起,酒放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大人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锻炼了自理能力。并让学生回家后帮助家长做一件能用到分类这个数学问题的家务,和家长共同评价,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一提“数学”二字,人们总是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激发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内因,首先就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如,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你都知道有关数学的什么内容?”学生都按照大人教的那样回答:“2+3=5是数学知识。”、“8个苹果是数学知识。”……“生活中可能没有数学吗?可能没有数字的存在吗?”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打电话拨号码有数字;坐电梯按控制键也有数字;买东西、吃东西等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有数字,而且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又纷纷列举出很多例子,从中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我又从原始人类记录猎取食物的一个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生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和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他们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想办法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精神。然而,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如,在每学期开学发数学书这件小事中,我改变以往由教师数书同学传书的方法,而是相信一年级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解决,请他们自己组织发书,选一名“小老师”总体负责数书,再分别由各组选出小队长亲自来向“小老师”领书,再发书。这样一来,大家共同数数,小队长经自己亲自数数,再领书。“小老师”也要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发书过程中由于一方数错导致书与人数不一致,小队长马上就算出缺少或多出的本数。这样的分书方法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书中,我不时创设一些解决问题的情境:发一行人的书、发全组2行人的书、发本组女生的书、发本组男生的书……根据遇到的不同情况,学生数人数的方法也不同。有的一个一个数;有的两个两个数;有的数第一行女生人数再加第二行女生人数就是全组女学生人数;有的用全组人数去掉女生人数剩下的就是男生人数……通过发书、数人数这样一件十分贴近生活的事,学生从中领悟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减法、对应的含义及道理,学会了多种数数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再如,学习加减法及体会其关系时,让学生伸出一只手,看看手指上是否也有数学问题。学生答道:“5个手指就是数字5,1个大拇指就是数字1……”。此时教师引导道:“你们想想和我们学的加减法有没有关系?你能从手中找到吗?”这一下,学生们又睁大眼睛,不停地搬弄着手指:“1个大拇指和4个手指合起来就是一只手上的5个手指。”、“5个手指减去1个手指还有4个手指。”、“5个手指减去2个手指还有3个……”说着说着同学们笑了,不仅很有兴趣,而且发现无论怎样变都是这一只手上的5个手指在变化,都离不开5。有时是1,4和5;有时是2,3和5,有的想到:“握上拳头就是0,那就是0,5和5的关系。”通过从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
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联系生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并不是我们学数学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再创造、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如,学习“分类”之前,先让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生活中什么地方有分类这个数学问题,它们又是怎样分的。学生们调查后汇报:“超市中有分类,小食品放一起,饼干放一起,酒放一起……”、“书店也有分类,大人书放一起,儿童书放一起……”学生们从生活中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这时请同学运用学到的分类方法,将自己的书包整理一下,看看怎样分类整理。学生马上将从生活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到整理书包上,有的按学科内容不同分,有的按书本不同性质分,有的按书本大小不同分。总之,方法不一,但都能将自己的书包由原来的无序整理为有序,锻炼了自理能力。并让学生回家后帮助家长做一件能用到分类这个数学问题的家务,和家长共同评价,从而检查分类方法及生活能力的掌握情况。学生从活动中不仅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观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解决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再开动脑筋加以完善解决,从而获得应用的技能。
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承。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