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军人道德,坚强革命意志,坚决到西部边疆、雪域高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4月12日,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390多名赴青藏兵站部实习学员在海拔5231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唐古拉山口西部军人雕像前庄严宣誓。作为军事交通学院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这次宣誓成为学院2009届学员四年军校生活中最难忘的时刻。
军事交通学院是全军唯一培养军事交通运输车辆装备保障和军用物资储运三个专业领域人才的院校。多年来,为适应部队需求,做到教学与任职无缝链接,他们一直坚持让即将毕业的学员到连队去当代理排长,并且选择最艰苦的地区,让他们融入部队锤炼革命斗志。
每逢学员毕业前夕,学院都要组织学员到青藏高原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锻炼,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撰写毕业论文,在带兵实践中完成毕业答卷,把“死亡线”变成“成才线”。24年来,先后有上万名学员在那里经受考验,顺利毕业。今年这批去实习的学员大部分是从地方高中直接考上军校,在去实习之前他们既没有见过真正的基层连队,也没有经过部队艰苦生活的锻炼。而这次的实习,对他们来说是双重考验,因为他们不仅要适应基层部队生活,更重要的是克服因高原反应而引起的身体不适。此次实习的单位是青藏兵站部驻格尔木所属汽车团,主要担负着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运输物资任务,每年的运送任务都要贯穿于整条109国道,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青藏公路,俗称“天路”。这条路蜿蜒1937公里,穿越100多条河流,100多座大山,最高海拔5000多米,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而且大部分路段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被划为特别艰苦地区,被人们誉为“生命禁区”、不可征服的“死亡线”。
初上高原
2009年3月20日,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的390多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着开往格尔木的列车,开始了他们的毕业实习之旅。从地方高中考上军校、现在是学员11队模拟连连长刘文博到达格尔木兵站时,他和他的战友们有的只是兴奋,这批学员中没有一个是在青藏高原出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与青藏高原进行亲密接触,可等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前听到的所有关于高原反应的一切都摆在了他们面前。高原反应,也叫急性高原病,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身体为适应海拔高度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和乏力,嘴唇干裂,有的人还鼻孔出血。虽然在上高原之前,学院已经为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专门开设课程为他们讲解高原反应和应对措施,配备军医一路照顾,但是真正到了高原,高原反应所引起的身体不适还是成为了他们在实习中的最大障碍,这也成为对他们身体素质和毅力的一个考验。
刘文博被同学们戏称为“第一高”,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高”是因为他在没有上高原时的血压就有90、140,是所有学员中最高的,他的这种血压上高原很容易出危险。在上线执行任务前,刘文博就接受了两次身体检查以确定他的身体能否承受高原反应。但刘文博自己觉得没问题,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而且血压不是说上去就上去的,在天津零海拔的时候血压是140,上到海拔3035米时血压还是140,“执行任务没问题,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说是这样说,但是当他身边的同学有高原反应时,他还是很害怕的。刚上线的时候,刘文博就因为自己的恐惧心理摆了个乌龙事件:一天早晨醒来觉得头特别痛,他自己认为是有了高原反应,于是就躺下来休息,但睡了一觉之后,神奇地发现头不痛了,原来不是高原反应而是自己没有睡好。据随军医生介绍,当时有的学员比较紧张,因为别人有点轻度感冒要点药,自己就觉得嗓子疼。
学员王启安在到海拔2000多米的时候,身体感到了明显的不适,耳朵胀,头也涨。为了让自己舒服一下,他时不时地就把嘴张大,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吃两口饭,嚼两下嘴就张大一次,因为这样所以嚼饭用了很长时间。“当时就想着既然2200米也征服了,3000米也应该征服一下,试一下,挑战一下自己。”
在格尔木的火车上,不断有学员出现高原反应,而且还有人晕倒了,这让其他的学员们更紧张了。直到军医检查这些学员只是轻度高原反应,没有生命危险,弥漫在学员中的紧张气氛才有所缓解。就这样,在不安中,这些学员来到了此次实习的目的地格尔木。
执行任务
抵达青海省格尔木市后,学员们被分到青藏兵站部所属的汽车团,下到各连担任见习排长,从此开始了他们在青藏线的实习生活。来到格尔木的第三天,他们便接到了穿越青藏线的任务——从格尔木运输物资到拉萨。格尔木市往南四五十公里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汽车团拉开几十公里长的车队一路向雪山奔去。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整个青藏线部队的运输车队来来往往,壮观的汽车长龙要持续到11月大雪封山。纳赤台是上青藏线的第一个兵站,再往前依次是五道梁兵站、沱沱河兵站、唐古拉兵站、安多兵站、黑河兵站、当雄兵站和拉萨八个兵站。这些兵站的任务就是为车队官兵提供食宿保障。在采访中,学员们告诉我,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这一路,最让他们感动的就是驻守在这些兵站的战士们。这里的每一个人嘴唇、脸上的皮肤都是青紫色的,本来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起来就像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而且睡觉要用背包带把自己的头勒住,这样头没那么痛了才能睡得着。这里海拔高,血红素高达正常人的两倍,心脏负荷很重,有的战士就通过放血来舒缓心脏的压力。这里不是一般人能待的地方,如果一两天还可以,但要长期生活在这里,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忍耐力是不行的。对于这些年轻的学员来说,这些故事的主角既是感动他们的人也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不断迎接挑战的动力,而这挑战从踏上这片土地就已经开始。
海拔5000米的五道梁兵站是这次上线最艰苦的一站,因为从格尔木上来,海拔突然上升1000米,一般情况下身体很难适应这突来的变化。学员谢松来到五道梁兵站时,头涨胸闷、呕吐不止,第二天一早,脑袋大了一圈,帽子怎么也戴不进去,他就拿鞋带绑着自己的头,这才觉得好了点。
“我们到达五道梁兵站时,我的脑袋没有那么疼了,但就是感觉一口气在胸口,就是怎么都吐不出来,真的是很难受。”刘文博说。虽然身体难受,但当兵站的官兵们敲锣打鼓地欢迎他们时,所有的不舒服都不存在了。为了款待他们,五道梁兵站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火锅,人来到这个地方不想吃东西,火锅能激起大家的食欲,能吃饱,而且能吃好,据刘文博说这是他吃过味道最好的火锅。
因为这次上线正赶上青藏公路建成后的第三次大修,所以车队要经常下便道行驶,这也增加了很多的不安全的因素,因 为走便道最容易爆胎。虽然车经过精心的保养,但是轮胎轧到便道内的一些特别尖的石头子以后很容易爆胎。在海拔很高的地方,人很容易缺氧再加上路两旁的景色非常单一,驾驶员在驾驶车辆的时候很容易犯困,这时候也最容易发生车祸。谢松告诉我他们一路上就看到了很多发生侧翻的地方车。为了避免疲劳驾驶,车队会每隔30公里或60公里就停下来休息,他们在休息的时候一般会下车做一些伸展运动、跳跃、深呼吸、喊一下,目的就是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
偶遇大风雷
26号,也是上线的第二天,车队遇到了3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风雪,而且那天行车路程也是上线途中单日行车距离最远的,从沱沱河兵站到安多兵站,全程310多公里。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车队缓缓向前驶进。学员张瑞军告诉我:有一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刚驶出沱沱河不久,他所在的连队就有一辆车由于中高挡位挂不上,需要立刻更换变速箱。遇到这种情况,风大雪大气温低,坐在车上都感觉难受更别说下来修车了,但是车上的那位班长,他迅速下车钻到车底下,边指挥张瑞军给他递工具边自己躺在地上卸螺丝。有些需要两个人卸的部件,他就一会儿趴在车上一会儿躺在地上,经过反反复复的装卸,终于在两个小时后完成了变速箱的更换。“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从这件事上学到的东西可一点都不小,它教会了我,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要坚决地完成任务。”
安多是进入青藏高原最痛苦的一个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高原反应折磨得不能入睡,大家都期盼着天亮,好早点赶路,哪知第二天雪还没有停。所有的人都非常紧张,因为车队离开安多站就要爬一个几十公里的大山坡,山高、坡陡,弯路还多,就是大晴天车队走起来都令人提心吊胆,何况道路已经结冰,而且非常滑。很多地方车的车轮在冰雪路面上只滑动不转。为了不耽误行程,所有车辆都装了防滑链。经过一段路时,车的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山非常危险。安多到黑河兵站138公里,车队用了6个小时才安全到达,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个半小时。车队到达终点站拉萨兵站时,是28号的下午1点07分,按时到达,学员们第一次上线执行任务圆满完成。
40多天的实习,学员中没有一个掉队,全部都坚持了下来。在采访结束时我问他们什么是“高原精神”。他们告诉我“高原精神”是需要、是坚持、是忍耐,它不是说出来的,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对于他们来说,唐古拉山上的宣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对“高原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责任编辑 王 璇
军事交通学院是全军唯一培养军事交通运输车辆装备保障和军用物资储运三个专业领域人才的院校。多年来,为适应部队需求,做到教学与任职无缝链接,他们一直坚持让即将毕业的学员到连队去当代理排长,并且选择最艰苦的地区,让他们融入部队锤炼革命斗志。
每逢学员毕业前夕,学院都要组织学员到青藏高原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实习锻炼,让他们在艰苦环境中撰写毕业论文,在带兵实践中完成毕业答卷,把“死亡线”变成“成才线”。24年来,先后有上万名学员在那里经受考验,顺利毕业。今年这批去实习的学员大部分是从地方高中直接考上军校,在去实习之前他们既没有见过真正的基层连队,也没有经过部队艰苦生活的锻炼。而这次的实习,对他们来说是双重考验,因为他们不仅要适应基层部队生活,更重要的是克服因高原反应而引起的身体不适。此次实习的单位是青藏兵站部驻格尔木所属汽车团,主要担负着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运输物资任务,每年的运送任务都要贯穿于整条109国道,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青藏公路,俗称“天路”。这条路蜿蜒1937公里,穿越100多条河流,100多座大山,最高海拔5000多米,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而且大部分路段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被划为特别艰苦地区,被人们誉为“生命禁区”、不可征服的“死亡线”。
初上高原
2009年3月20日,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的390多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北京西站出发,乘坐着开往格尔木的列车,开始了他们的毕业实习之旅。从地方高中考上军校、现在是学员11队模拟连连长刘文博到达格尔木兵站时,他和他的战友们有的只是兴奋,这批学员中没有一个是在青藏高原出生的,这是他们第一次与青藏高原进行亲密接触,可等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前听到的所有关于高原反应的一切都摆在了他们面前。高原反应,也叫急性高原病,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身体为适应海拔高度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产生的一种生理反应,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和乏力,嘴唇干裂,有的人还鼻孔出血。虽然在上高原之前,学院已经为他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比如专门开设课程为他们讲解高原反应和应对措施,配备军医一路照顾,但是真正到了高原,高原反应所引起的身体不适还是成为了他们在实习中的最大障碍,这也成为对他们身体素质和毅力的一个考验。
刘文博被同学们戏称为“第一高”,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高”是因为他在没有上高原时的血压就有90、140,是所有学员中最高的,他的这种血压上高原很容易出危险。在上线执行任务前,刘文博就接受了两次身体检查以确定他的身体能否承受高原反应。但刘文博自己觉得没问题,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而且血压不是说上去就上去的,在天津零海拔的时候血压是140,上到海拔3035米时血压还是140,“执行任务没问题,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说是这样说,但是当他身边的同学有高原反应时,他还是很害怕的。刚上线的时候,刘文博就因为自己的恐惧心理摆了个乌龙事件:一天早晨醒来觉得头特别痛,他自己认为是有了高原反应,于是就躺下来休息,但睡了一觉之后,神奇地发现头不痛了,原来不是高原反应而是自己没有睡好。据随军医生介绍,当时有的学员比较紧张,因为别人有点轻度感冒要点药,自己就觉得嗓子疼。
学员王启安在到海拔2000多米的时候,身体感到了明显的不适,耳朵胀,头也涨。为了让自己舒服一下,他时不时地就把嘴张大,就连吃饭的时候也不例外,吃两口饭,嚼两下嘴就张大一次,因为这样所以嚼饭用了很长时间。“当时就想着既然2200米也征服了,3000米也应该征服一下,试一下,挑战一下自己。”
在格尔木的火车上,不断有学员出现高原反应,而且还有人晕倒了,这让其他的学员们更紧张了。直到军医检查这些学员只是轻度高原反应,没有生命危险,弥漫在学员中的紧张气氛才有所缓解。就这样,在不安中,这些学员来到了此次实习的目的地格尔木。
执行任务
抵达青海省格尔木市后,学员们被分到青藏兵站部所属的汽车团,下到各连担任见习排长,从此开始了他们在青藏线的实习生活。来到格尔木的第三天,他们便接到了穿越青藏线的任务——从格尔木运输物资到拉萨。格尔木市往南四五十公里是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汽车团拉开几十公里长的车队一路向雪山奔去。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整个青藏线部队的运输车队来来往往,壮观的汽车长龙要持续到11月大雪封山。纳赤台是上青藏线的第一个兵站,再往前依次是五道梁兵站、沱沱河兵站、唐古拉兵站、安多兵站、黑河兵站、当雄兵站和拉萨八个兵站。这些兵站的任务就是为车队官兵提供食宿保障。在采访中,学员们告诉我,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这一路,最让他们感动的就是驻守在这些兵站的战士们。这里的每一个人嘴唇、脸上的皮肤都是青紫色的,本来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起来就像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而且睡觉要用背包带把自己的头勒住,这样头没那么痛了才能睡得着。这里海拔高,血红素高达正常人的两倍,心脏负荷很重,有的战士就通过放血来舒缓心脏的压力。这里不是一般人能待的地方,如果一两天还可以,但要长期生活在这里,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忍耐力是不行的。对于这些年轻的学员来说,这些故事的主角既是感动他们的人也是他们的榜样,是他们不断迎接挑战的动力,而这挑战从踏上这片土地就已经开始。
海拔5000米的五道梁兵站是这次上线最艰苦的一站,因为从格尔木上来,海拔突然上升1000米,一般情况下身体很难适应这突来的变化。学员谢松来到五道梁兵站时,头涨胸闷、呕吐不止,第二天一早,脑袋大了一圈,帽子怎么也戴不进去,他就拿鞋带绑着自己的头,这才觉得好了点。
“我们到达五道梁兵站时,我的脑袋没有那么疼了,但就是感觉一口气在胸口,就是怎么都吐不出来,真的是很难受。”刘文博说。虽然身体难受,但当兵站的官兵们敲锣打鼓地欢迎他们时,所有的不舒服都不存在了。为了款待他们,五道梁兵站特意为他们准备了火锅,人来到这个地方不想吃东西,火锅能激起大家的食欲,能吃饱,而且能吃好,据刘文博说这是他吃过味道最好的火锅。
因为这次上线正赶上青藏公路建成后的第三次大修,所以车队要经常下便道行驶,这也增加了很多的不安全的因素,因 为走便道最容易爆胎。虽然车经过精心的保养,但是轮胎轧到便道内的一些特别尖的石头子以后很容易爆胎。在海拔很高的地方,人很容易缺氧再加上路两旁的景色非常单一,驾驶员在驾驶车辆的时候很容易犯困,这时候也最容易发生车祸。谢松告诉我他们一路上就看到了很多发生侧翻的地方车。为了避免疲劳驾驶,车队会每隔30公里或60公里就停下来休息,他们在休息的时候一般会下车做一些伸展运动、跳跃、深呼吸、喊一下,目的就是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
偶遇大风雷
26号,也是上线的第二天,车队遇到了3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风雪,而且那天行车路程也是上线途中单日行车距离最远的,从沱沱河兵站到安多兵站,全程310多公里。面对恶劣的天气环境,车队缓缓向前驶进。学员张瑞军告诉我:有一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刚驶出沱沱河不久,他所在的连队就有一辆车由于中高挡位挂不上,需要立刻更换变速箱。遇到这种情况,风大雪大气温低,坐在车上都感觉难受更别说下来修车了,但是车上的那位班长,他迅速下车钻到车底下,边指挥张瑞军给他递工具边自己躺在地上卸螺丝。有些需要两个人卸的部件,他就一会儿趴在车上一会儿躺在地上,经过反反复复的装卸,终于在两个小时后完成了变速箱的更换。“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从这件事上学到的东西可一点都不小,它教会了我,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要坚决地完成任务。”
安多是进入青藏高原最痛苦的一个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高原反应折磨得不能入睡,大家都期盼着天亮,好早点赶路,哪知第二天雪还没有停。所有的人都非常紧张,因为车队离开安多站就要爬一个几十公里的大山坡,山高、坡陡,弯路还多,就是大晴天车队走起来都令人提心吊胆,何况道路已经结冰,而且非常滑。很多地方车的车轮在冰雪路面上只滑动不转。为了不耽误行程,所有车辆都装了防滑链。经过一段路时,车的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山非常危险。安多到黑河兵站138公里,车队用了6个小时才安全到达,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个半小时。车队到达终点站拉萨兵站时,是28号的下午1点07分,按时到达,学员们第一次上线执行任务圆满完成。
40多天的实习,学员中没有一个掉队,全部都坚持了下来。在采访结束时我问他们什么是“高原精神”。他们告诉我“高原精神”是需要、是坚持、是忍耐,它不是说出来的,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做出来的。对于他们来说,唐古拉山上的宣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是对“高原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责任编辑 王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