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生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因其自身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无疑是适宜培养学生的关键时期。此时,学校教育要准确把握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及其规律,并以其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与前提,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本文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实践与教学结合、提供独立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差异化评价标准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生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一)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个体生理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和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阶段的学生较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发展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里主要探讨初中生在身高与体重、脑和神经系统两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外形的变化,包括身高的增长与体重的增加。个体生长的高峰期分别是零到一岁和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而初中生正好处于个体生长的第二个高峰阶段。由于青春发育期激素活动的增强,初中生的软骨组织与四肢骨干得以明显增长,这也成为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最为显著的、产生视觉冲突的变化。除了身高的增长,伴随着肌肉和脂肪的生长,初中生的体重也呈现出整体增加的现象。此阶段的初中生平均每年可增高68厘米、增重67公斤。
其次是内在的变化,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较之身高、体重这一外显变化,初中生在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变化显得较为内隐。该时期的初中生不仅脑重量迅速发展,基本与成年人一致,同时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发展也趋于接近成人的成熟水平。而在神经系统方面,随着神经元的不断完善,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也已完成,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畅通传递。这不仅意味着初中生在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育已较为成熟,而且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型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方面源于该阶段学生生理的急剧发展,使他们的产生大量的心理不适应。另一方面受第二性征和性激素的影响,使得脑垂体受到影响,造成兴奋与抑制发展的不稳定,大脑皮层对个体行为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因而此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激烈、动荡的矛盾状态。尤为明显的是该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希望摆脱小学阶段被控制的状态,同时能够独立自主的决定自己的一切。
最显而易见的心理发展是初中生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变化。首先,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观察事物,但受认知发展水平与观察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不够深入,观察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其次,他们开始摆脱实物识记的束缚,能够利用抽象公式、定理等理解事物,进行逻辑思维的推演,进而理解性地掌握知识。再次,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与经验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获得发展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他们的抽象思维依然属于"经验型",即其思维的发展不得不依赖具体事物或形象来展开。然后,初中生的注意力还是趋于集中和稳定,记忆力也快速发展,并逐渐开始理解性的记忆。最后,在知识积累与经验增长的基础上,他们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但这一发展就其个体的整个发展阶段而言还是不够成熟,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等客观问题。
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初中教学策略
(一)实践与教学结合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大多处于知识的浅表化,即事物、概念或原理等是什么,而对其为什么、怎么办以及其蕴含的深层意蕴并未有过多的接触与了解,这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受其身心发展阶段及其规律的影响,他们必然是先获得碎片化、简约化的知识,待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方能在自身逻辑推演等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真正理解的知识,并能逐步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学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实践探索的机会,以利于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发地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丰富,而在实践动手中也能积累相关的直接经验,这与从书本上获得直接经验截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提供了契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方法,逐步习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
(二)提供独立空间
初中生大多是十二到十五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均养成了一定的独立性,尤其是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主预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并内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也可以不依靠他人力量来完成课后练习等,具备了自主思考、探究所必须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并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去了解并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通过感悟、体验以及一定程度的知识再现来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把握。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经过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初中生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而这些基础知识和经验是他们的思维能得以发散的前提和保障。彼時,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的求异心理日渐显现,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再单一地等待或听从教师的指导与教学,而能试着从各个角度来自主分析这些问题并试图解决它。这也表明单纯的知识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更不可能通过知识内化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面对此困境,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组织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体验、感悟以及知识再现等来使学生主动探究并理解每个知识点的产生背景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展。此时,学生也要尽可能地以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为依托,通过想象或迁移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用不同方法、从多角度进行思维的发散。随着思维的发散,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它,进而达到对其问题意识的培养。
结语:初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因此对其的教育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学生投入足够多的关注,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夏保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7,(019):
[2] 吴金勇.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5,(34):98.
关键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生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一)初中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个体生理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和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阶段的学生较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发展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这里主要探讨初中生在身高与体重、脑和神经系统两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外形的变化,包括身高的增长与体重的增加。个体生长的高峰期分别是零到一岁和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而初中生正好处于个体生长的第二个高峰阶段。由于青春发育期激素活动的增强,初中生的软骨组织与四肢骨干得以明显增长,这也成为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最为显著的、产生视觉冲突的变化。除了身高的增长,伴随着肌肉和脂肪的生长,初中生的体重也呈现出整体增加的现象。此阶段的初中生平均每年可增高68厘米、增重67公斤。
其次是内在的变化,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较之身高、体重这一外显变化,初中生在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变化显得较为内隐。该时期的初中生不仅脑重量迅速发展,基本与成年人一致,同时大脑皮层各区域的发展也趋于接近成人的成熟水平。而在神经系统方面,随着神经元的不断完善,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过程也已完成,从而保证了信息的畅通传递。这不仅意味着初中生在脑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育已较为成熟,而且为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这个时期学生心理发展总的特点是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它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型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一方面源于该阶段学生生理的急剧发展,使他们的产生大量的心理不适应。另一方面受第二性征和性激素的影响,使得脑垂体受到影响,造成兴奋与抑制发展的不稳定,大脑皮层对个体行为系统的调节功能下降。因而此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激烈、动荡的矛盾状态。尤为明显的是该阶段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希望摆脱小学阶段被控制的状态,同时能够独立自主的决定自己的一切。
最显而易见的心理发展是初中生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变化。首先,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始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观察事物,但受认知发展水平与观察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不够深入,观察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还有待提升。其次,他们开始摆脱实物识记的束缚,能够利用抽象公式、定理等理解事物,进行逻辑思维的推演,进而理解性地掌握知识。再次,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与经验的增长,他们的抽象思维获得发展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他们的抽象思维依然属于"经验型",即其思维的发展不得不依赖具体事物或形象来展开。然后,初中生的注意力还是趋于集中和稳定,记忆力也快速发展,并逐渐开始理解性的记忆。最后,在知识积累与经验增长的基础上,他们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但这一发展就其个体的整个发展阶段而言还是不够成熟,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等客观问题。
二、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初中教学策略
(一)实践与教学结合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大多处于知识的浅表化,即事物、概念或原理等是什么,而对其为什么、怎么办以及其蕴含的深层意蕴并未有过多的接触与了解,这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密切相关。受其身心发展阶段及其规律的影响,他们必然是先获得碎片化、简约化的知识,待知识积累到一定阶段方能在自身逻辑推演等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内化,使之成为自己真正理解的知识,并能逐步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学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实践探索的机会,以利于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发地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丰富,而在实践动手中也能积累相关的直接经验,这与从书本上获得直接经验截然不同。在这个过程中为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提供了契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关注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方法,逐步习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方法。
(二)提供独立空间
初中生大多是十二到十五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均养成了一定的独立性,尤其是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主预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并内化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也可以不依靠他人力量来完成课后练习等,具备了自主思考、探究所必须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为他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并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去了解并挖掘知识产生的背景,通过感悟、体验以及一定程度的知识再现来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把握。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经过小学阶段的知识积累,初中生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积累了相关的生活经验,而这些基础知识和经验是他们的思维能得以发散的前提和保障。彼時,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生的求异心理日渐显现,他们在面对问题时不再单一地等待或听从教师的指导与教学,而能试着从各个角度来自主分析这些问题并试图解决它。这也表明单纯的知识学习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更不可能通过知识内化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面对此困境,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组织学生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体验、感悟以及知识再现等来使学生主动探究并理解每个知识点的产生背景以及它们是如何发展。此时,学生也要尽可能地以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为依托,通过想象或迁移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用不同方法、从多角度进行思维的发散。随着思维的发散,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它,进而达到对其问题意识的培养。
结语:初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个及其重要的阶段,因此对其的教育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学生投入足够多的关注,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提供更为适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夏保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研究[J].学苑教育,2017,(019):
[2] 吴金勇.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5,(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