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家训”中的“立志”教育

来源 :新世纪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yun99a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广积不如教子”——北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摘要】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早。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古代家训有其独到的地方,从教育的时间看,它非常重视早期教育的效果。有的为了能使子孙良好的习惯如同天生造就,于是认真遵循“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①的教育法则,在孩提时就开始了对子孙们的教育。《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众所周知的早期家教的例证。注意早期教育是家教的一大特点,例清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家人:“圣功全在蒙养,从来大儒都于童稚时定终身之品……古人重蒙养正,以慎所习,使不漓(“漓”,通“离”作丧失讲)其性耳。”孙公用《易经》“蒙卦”的理论来论证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童蒙易启”,小孩子清纯,喜听大人之言,教育起来比较容易,中正之德在童蒙(孩儿)之时容易形成。而早期教育,又多从“立志”方面来进行,古代“家训”中的“立志”教育,其具体的内容多为树立远大志向,处事为人,修身近德等方面的,古代家训中的早期教育,对人的后期发展,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发挥着极大的正能量。
  【关键词】“家训”;立志;为人处事;修身近德;促进和谐展开中国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清贫庶民,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套教育子孙的训条,这种激励子孙,严格要求子孙的训条,就是“家训”。家训就是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从这些家训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在早期教育方面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人生苦短,光阴易逝,一个人该如何度过短暂的一生,这不仅是古人们苦苦思索的问题,而且也是今天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虽然历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人们在“家训”中反映出来的对人生的种种看法与追求,仍有助于我们今天对人生的追求与实践。古人对人生积极追求的态度,在古代“家训”中的“立志”教育方面表现的是比较充分的。
  1古人们非常重视志向的确立与坚守
  从古代名人“家训”中可以看出,古人们非常重视对志向的“确立与坚守”,在此问题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清贫寒士,甚至一些身处逆境的人,他们都要求子孙们认真立志,认真守志。例如:明代扬继盛,身遭奸相严嵩的陷害,就在其临刑前在遗嘱中还再三叮嘱儿子:“人须要立志……你发奋立志要作个君子,吾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气来”。杨君临刑之前,想到的是告诫儿子要立志,并进一步强调希望儿子要立作一个君子的志向,真可谓用心良苦,感人至深。
  明朝末年的姚舜牧,在《药言》中谆谆告诫子孙说:“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大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志之说也”。姚老先生认为,人不立志,一生将要虚浮无成,更谈不上能委以重任,接着他笔锋一转,以汉代马援之语(“老当益壮,贫且益坚”)对“立志”作了解释,以此表明,为人要有雄心壮志,要“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清朝的曾国藩对立志又有具体的要求,他告诫其弟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意“辱”,引申位“愧”)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他认为,君子所立之志,要显得气量宏大,具体的就是要把人民作为自己的同胞,把万物视为自己的同辈,对内要有圣人的道德修养,在外表现出来的又要有王者施行仁政的风范,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己养己的父母;才无愧于大地苍天。还有左宗棠,即使在其官场上失意的时候,他也念念不忘告诫其子:“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得做成?”左公认为,要读好书,做好人,首先必须立志,他将立志视为读书、做人的前提条件,从而突出了“立志”的重要性。接着他对立志的内容作了更高的要求:“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同时,左公还认为,不立志是可怕的,但不坚守志向更为可怕。言下之意,就是要求其子要认真坚守“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一心向上”的志向。古人还认为,立志要把握分寸,例如:明代的卢象升在《家训子弟》中告诫子弟:“名须立而戒浮,志欲高而无妄”。古人们对子孙们的这些谆谆教诲,对今人也有着极大的启发性。
  2立志与为人,古往今来都紧紧相连
  立志与为人,古往今来都是紧紧相连的。古人看重立志,更看重为人。而为人之好坏,又是通过人的品质表现出来的。因此,古人也十分重视对后代子孙的人品教育。例如:宋代的贾昌朝在《戒子孙》中告诫子孙:“士人所贵,节行为大,轩冕失之有时而复来,节行失之终身不可得矣,戒之,谨之!”他认为,高官厚禄能失而复得,而人的高贵品行一旦失掉,就终身不会再次得到,因此他一再提醒子孙要“戒之,谨之!”
  明代的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孙:“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他认为,人品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千万不能苟且诡诈,否则一生的人品就败坏了。曾国藩也告诫其子孙说:“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他认为,人要互敬互爱,在交往中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想,要以己心度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再有,清初张履祥在《家书·示儿》篇中也告诫儿子:“忠信笃敬,乃一生做人之根本”。
  古人在做人问题上强调的有所不同,但他们对做人的关注却是一致的。例如,明代的高攀龙在《家训》中教育儿子:“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却没要紧”。接着又强调说:“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他认为,首要的是做人,并且要做好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千古不可磨灭”,才能流芳千古,这就是做好人的“大便宜”所在。
  3坚持道德修养 看重惟贤惟德
  古人还认为,要:“立志”、要“做好人”,就必须注重道德的修养。因此,在对子孙们的教育上,他们特别强调道德的修养。例如:三国时的刘备,在临死前还在《遗诏赦刘禅》中告诫儿子:“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他要求儿子在修养品德时要做到:好事即使再小,也要尽力去做,坏事即使再小,也绝不能去做,这是老皇帝传授修身养德的方法给小皇帝。同时他还强调,只有德行和才能,才能使人佩服,以此突出了修德益才的重要性。再例宋代李邦献在《省心杂言》中教育子孙:“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这种“换位”思考,“换位”待人的方法,是道德修养的绝妙方法。明末吴麟征在《家诫要言》中告诫子孙:“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少年人之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眀洞达,直走向上一路。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他认为,道德修养重在“方寸(内心)”不刻意、不急切地去追名逐利,内心不产生那些龌龊卑鄙念头,美好的德行才有可能养成;只看到别人的错误,而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只是引发灾祸的根源。再如:东汉郑玄在《诫子书》中告诫其子要:“勖(xù,勉励、努力)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类似的例子多不胜举,总之,古人们在对子孙的为人、德行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对今天的人们无疑也仍还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家训”所涉及的内容极广,除在此论述的“早期教育”方面的,还有诸如交友、忠孝守业、为官廉洁、惜时以及对学习方法的介绍、处世方法的传授等等。在此不再一一枚举,总而言之,从历代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它对社会发展、社会文明以及净化社会“空气”、调节社会“气候”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能否健康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这个细胞的健康程度。家庭教育,就是促使家庭这个细胞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社会要发展、要文明,就不可忽视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环节。故代家训与今天的家庭教育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从古代家训中,我们可以寻求到许多优秀的教育理论和
  教育方法,除此之外,古人在家训中对子孙们的那些教诲、期望和要求,对今天的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会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可以这样说,“家训”(家庭教育)不仅是促进家庭和谐的正能量,同时它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
  注释:
  ①《大戴礼记·保傅》云: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华》. 江兴祐主编.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1月版
  [2]《曾文正公家书》. 李瀚章 编撰,(清)李鸿章 校刊. 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9.1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这种形势下,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是符合新课标的发展要求的,对学生的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它作为数学学科课的辅助课,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数学认识领
期刊
【摘要】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童心就像一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童心又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关键词】信心激趣; 爱心鼓励; 用心启迪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
期刊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我们的学生很少去接触实际生活,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积累和沉淀。在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大话套话堆砌,文章缺乏真情,缺乏触动读者心灵的感染力。还有不少学生作文因为视野狭窄,写作底气严重不足,在作文选材上翻来覆去用老掉牙的材料。除此之外再无新鲜材料,甚至像挤牙膏式的想一句写一句,完全是为了凑字数。探其原因主要就是脱离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心里没有素材,导致写作成为游离在
期刊
教学语文多年,语文教师都有同感,学生怕做阅读题,更怕习作。语文成绩提不上去,阅读和习作成了拦路虎。究其原因,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等以其直观、丰富等特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他们已经无暇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即使读,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阅读的质量。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阅读分析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期刊
【摘要】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树立学生主体;创新教学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而对培养全面的创造型人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美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学中培
期刊
【摘要】乡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自己特色的乡土文化。挖掘乡土历史人文资源,让学生去领略地方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美景,是政治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通过教育使今日的孩子——明日的主人“爱己及人、爱家及乡”。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热爱国家总是具体地表现为从热爱家乡开始,只有知家乡的人,才能爱家乡
期刊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流的目的是让对方知晓、听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汉语是我们共同的母语,推广普通话已形成共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关键,由于中国民族多,语系广,在使用普通话的大背景下留存着浓浓的乡音,造成了一定的交流障碍,甚至闹出了不少笑话,笔者就天柱范围苗、侗地区方言与汉语发生碰撞举出实例,指出形成类型,并浅谈如何避免碰撞问题,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1 方言与汉语碰撞中
期刊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即高中生物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生物学知识,还要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师的教应发生哪些变化,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呢?通过新课程培训和广泛学习及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发生下列变化:  1教学理念的改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
期刊
【摘要】高中生物多个章节的知识与计算关系密切,在题目设计进行知识考查时,需借助数学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科内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跨学科知识的自然整合,本文归纳高中生物涉及的计算问题和解答方法进行分析,以达到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题;归纳;浅析高中生物多个章节的知识与计算关系密切,在题目设计进行知识考查时,需借助数学计算方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进行创新学习,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必须把“爱”带进课堂,爱生、融情、使学生动心,敢于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强烈的人本意识和敢于让学生质疑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以开启学生的创新心灵。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讲台曾经只是属于老师的舞台:老师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