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探析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通过实地了解、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5.0对游客关于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期待度、感知和体验度、产品资源类型、满意度等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了影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产业体系;文化市场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18
  [中图分类号] F592.7;G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2-0096-11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并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为了研究文化和旅游之间融合发展及其共同影响因素,笔者通过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进行调研、数据采集和分析,探索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需求
  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大众旅游新阶段和小康旅游新时代的特征将更加凸显。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将文化的内涵融入旅游发展当中,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也是适应扩大消费内需新形势的需要,有利于盘活、整合和保护发展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和业态,进而不断满足当下人们对文化和旅游的美好追求和向往[1]。
  (二)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当前,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旅游的追求越来越迫切。这必然要求文化和旅游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两者的转化力和推动力,提供高品质文化旅游。同时,消费回流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人们追求文化精神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旅游业逐渐进入深度旅游的时代,人们对旅游体验、文化互动、知识获取和文化消费等精神文化体验需求逐渐增多,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仅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赋予旅游转型升级新的活力,也有利于提高文化旅游的品质,不断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旅游的迫切需要,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产业创新的新趋势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可促使两者相互赋能,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结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旅游可有效拓宽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播途径以及文化产业传播方式,为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不断推动文化产品创新。同时,文化也能为旅游产业注入灵魂。将文化特色融入旅游发展当中,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和旅游形式的深度融合,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促使旅游产业形成独有地域特色和元素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因此,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优势互补,进而实现互促互惠共赢,推动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二、南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注重规划引领,出台优惠政策
  近年来,南宁市十分注重规划引领,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南宁市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南宁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南宁市全域旅游品牌提升规划》《南宁市创建壮乡旅游目的地规划》《南宁市旅游民宿发展规划(2020-2025年)》《邕江园博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环大明山旅游集聚区提升规划》等规划文件。同时,制定了《南宁市关于全面落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南宁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南宁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南宁市支持重大旅游项目暂行办法》《南宁市推进红色旅游健康发展工作方案》等政策法规文件。通過这些规划引领和政策法规文件,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2020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在产业体系、项目建设、打造品牌、深化交流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提出到2025年,南宁市将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不断壮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规模,把南宁市“建设成为以亚热带壮乡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和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2]。
  (二)统筹大项目建设,树立文化旅游大标杆
  南宁市发挥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核心旅游项目为突破,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
  南宁市印发了《南宁市2020年市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服务重点企业工作方案》的通知,全力谋划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将2020年确立为“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并制定了《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重大项目建设攻坚突破年活动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实际按照“定人员、定职责、定时间、定进度”的原则,指定分管领导和科室,安排专人负责对接项目建设推进和指导服务工作,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高效推进。目前,南宁市正在大力推动万有(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产业项目,同时也着力打造和建设一批创新驱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核心大产业项目。其中,万有(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500亿元,于2020年3月29日正式开工,建成投入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约3 000万人次,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3万个,带动相关产业就业约10万人[2]。   (三)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南宁市以创全域旅游为契机,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立足于本土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步伐。
  首先,不断抓好产业融合发展,彰显特色文化元素,加快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南宁市始终站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从全域的角度,注重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村寨建设、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不断深化壮乡特色、东盟风情的国家区域性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度融合。如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相思湖民族文化风情街、方特东盟神画等历史街区、主题公园,不断打造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其次,不断抓好文化精品提档升级,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当前,南宁市注重培育和引进文化龙头企业,不断打造旅游精品和优化旅游路线,打造了一批讲述南宁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提档升级和融合发展。例如,南宁市在2019年底开展的“冬游广西乐在南宁”系列文旅活动,主要立足于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形成了文化和旅游消费热点及冬季旅游目的地,吸引大批游客到南宁品美食、赏文创、看大戏、游绿城、欢乐购。
  (四)深化交流合作,不断推动跨区域文旅深度合作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跨区域、跨省际、跨国度深度合作,推介南宁文化旅游资源、精品线路、招商项目、政策优势,不断拓宽文化旅游市场。
  首先,不断加深与各省区市和重要城市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为了促进旅游市场复苏和推动文化旅游实现恢复性增长,南宁市于2020年8月和10月分别到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茂名,以及江西省南昌市、云南省昆明市、贵州省贵阳市、湖南省长沙市、湖北省武汉市、河南省郑州市等地开展文化旅游推广活动。随后,南宁市大力邀请广东、云南、四川、江苏、上海等地旅行商和媒体来邕开展文化旅游体验、考察和报道。经过多方交流合作,以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南宁与以上城市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实现共拓市场、客源互送、文旅协作的目标。
  其次,发挥面向东盟国家的优势,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南宁市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投资峰会等平台,积极谋划与东南亚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交流合作。2019年8月,南宁市到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大力做好东盟国家客源市场的培育与开拓工作。同时,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大力构建连接东盟、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通道。比如,南宁市大力开展“文化走亲东盟行”“中国—东盟(南宁)孔子文化周”“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活动,拓宽了拓展中国—东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渠道。
  (五)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文化旅游营销
  南宁市借助新媒体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模式。通过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创立“美景尚在等你归来”“云上游邕城”“山歌情依旧  今年三月三网聚也精彩”等主题,利用新媒体营销等形式,将文化旅游资源推送给消费者。据统计,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微博传播能力和效果位列全国第6位,南宁旅游今日头条号位列全国第9位,南宁旅游官方抖音账号位列全国第3位。同时,南宁市也利用国内主要在线旅行社(OTA)平台,整合OTA与旅行社资源,开展“百城联动聚壮美南宁万人同游逛中国绿城”大型营销活动,不断提高和增加南宁文化旅游活动参与度、知晓度、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来邕游玩。
  三、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调查分析
  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青秀山风景区、方特东盟神画、大明山风景区等文化和旅游景区的外地游客和南宁市本地居民进行实证调研,共发放问卷600份,调研对象主要为来自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福建、北京、山西、黑龙江、吉林、陕西、青海等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其中,有效问卷577份,有效率为96.17%。同时,为进一步分析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关系,本研究用SPSS 25.0对各项数据进行了分析。
  (一)频次分析
  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從数据分析来看(见表1),调查对象男、女性别比例约为4∶6,年龄分布多在45岁以下;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为主,占91.9%;职业分布较为广泛,其中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31.5%、公务员为20.1%、学生为17.2%、企业职工为15.1%、离退休人员为3.6%;在调查对象中,南宁市本地居民占59.3%;外来者在来南宁以及在南宁旅游的次数中4次以上比重最大,占74.5%,2—3次的占10.2%。可见,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比较熟悉。
  (二)描述性分析——交叉表
  为了研究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差异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看法,主要运用交叉表分析法,从调查对象的常住城市、游玩次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变量,重点分析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的期待程度、产品和资源的类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满意度等方面看法。
  1.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的期待程度。主要将 “游玩次数”作为行变量,以“对南宁市文化旅游的期待程度”作为列变量进行交叉联表分析。我们可发现(见表2),无论是从总体来看,还是从“1次”“2—3次”和“4次以上”单个数据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的期待程度还是比较好的,主要体现为“比较期待”和“非常期待”,占70%以上。这也说明,众多调查对象还是愿意来或在南宁旅游的。
  2.对文化旅游产品和资源的类型认识。主要将“游玩次数”作为行变量,以“文化旅游产品和资源的类型”作为列变量进行交叉联表分析。从中可看到(见表3),在游玩次数为“1次”时,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产品和资源的类型“较多”“丰富”和不同景区差异“很大”和“较大”,分别占39.6%和25.3%。但随着来南宁游玩次数的增加,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产品和资源的类型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的认为产品和类型“较多”和差异“较大”,有的认为产品和资源的类型 “较少”和不同景区差异“不大”。在“4次及以上”数据当中,不少调查对象认为产品和资源的类型 为“较少”和不同景区差异“不大”比重较大,占42.7%。从游玩次数来看,来南宁游玩次数越多,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产品和资源的类型的认识就越全面客观。由此看来,南宁市目前培育和形成文化和旅游产品和资源的类型相对来说还是较少和差异不大的。   3.对南宁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的程度。主要将“常住城市”和“游玩次数”作为行变量,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的程度”作为列变量进行交叉联表分析。
  从调查对象来源地来看(见表4),90.1%的南宁调查对象、86.7%的广西区内其他城市调查对象、100%的国外地区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程度为“体验较浅”“体验一般”或“体验不到”。同时,从总体来看,88%的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程度为“体验较浅”“体验一般”或“体验不到”。
  
  从游玩次数来看(见表5),在“1次”“2—3次”“4次及以上”的单个数据中,分别有81.4%、88.20%、89.50%的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程度为“体验较浅”“体验一般”或“体验不到”。从总体来看,88%的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程度为“体验较浅”“体验一般”或“体验不到”。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调查对象来源地,还是从游玩次数来看,都呈现出同一个特征,即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程度 “体验较浅”“体验一般”或“体验不到”。因此,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深度仍有待深化。
  4.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主要将“年龄”“受教育程度”作为行变量,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和体验的程度”作为列变量进行交叉联表分析。
  从调查对象年龄来看(见表6),在各个年龄层中,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为“较满意”或“一般”,其中在“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9岁”“60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主要以“一般”为主。从总体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为“较满意”或“一般”,主要以“一般”为居多,占47.1%。
  从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来看(见表7),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为“较满意”或“一般”,其中“高中/中专及以下”“本科”“硕士及以上”的调查对象主要以“一般”居多。从总体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为“较满意”“一般”,其中以“一般”居多,占47.1%。
  由上可见,无论是从调查对象的年龄,还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满意度为“较满意”或“一般”,其中以“一般”居多。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效果和效应仍有待强化。
  综上所述,大多数调查对象在游玩前都对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期待,他们在游玩后,会有南宁市文化和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类型和业态数量偏少,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的体验。同时,大多数调查对象在游玩过程中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感知的体验度和整体满意度偏低,还没能达到和很好地满足高品质文化旅游的需求。因此,从整体来看,南宁市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仍需加大培育和推进力度。
  四、影响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和旅游融合產品层次较低
  南宁市虽然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业态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融合发展的层次仍较低,高端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较少。本地的特色文化内核和民族元素仍需深度挖掘,或有待进一步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现壮乡文化、东盟文化风情的文化和旅游业态及其产品仍需大力开发建设。
  从整体来看,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产品也存在同质化发展现象。从调查数据来看(见表8),有比较多的调查对象认为资源类型较少、不同景区差异不大,占43.8%。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层次有待提升。此外,在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见表9),也有比较多的调查对象认为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虽然有一定效果,但还不明显,亟需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力和吸引力。因此,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还处在较低层次发展态势,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品牌规模效应较小
  南宁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提出了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不断壮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规模,以及“建设成为以亚热带壮乡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和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等发展目标,但从调查数据来看(表10),无论是南宁本地调查对象,还是南宁市以外的调查对象,大多数对南宁市打造亚热带壮乡风情特色的文化感知和体验的程度为“体验一般”“体验较浅”和“体验不到”。
  因此,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仍较弱,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仍需强大的品牌支撑。当前,南宁市引进了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等一批旅游龙头企业进驻,也成功打造了展示东盟十国自然历史文化的主题乐园和系列文旅品牌。但从总体来看,从事和经营文化旅游开发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数量还是比较少。同时,大多数企业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整合力、品牌塑造力和市场运营力参差不齐,这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南宁本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很好地转化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品牌,未能很好地提高文化旅游附加值和形成品牌效益。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程度较低
  南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起步较晚,在2020年6月才出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广东早在2015年就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取得了发展的先机和很大的成效。而南宁市目前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程度、层次都还比较低,仍未能满足广大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旅游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调查数据来看(见表11),众多调查对象认为南宁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元素的表达、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文化旅游体验互动、文化旅游业态数量、现代科技含量等方面。   同时,南宁市“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效应还未能很好形成联动效应和叠加效应。从整体来看,大多数仍处于“1+1=1”状态,尚未很好地形成“1+1>2”叠加效应,文化和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未能很好地融合发展,在有些文化和旅游产品当中,文化还是属于旅游的附属品,文化要素未能充分地融入旅游发展,进而形成叠加效应。此外,受文化和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受到了限制。因此,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广度、深度也需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提档升级和提速增效。
  (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市场化程度偏低
  当前,从整体来看,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程度较低、市场规模偏小,对高端客源市场吸引力不强,游客停留时间少,一日游占比较高,并且主要以本地游客为主。据官方统计显示(见表12),从2013年至2019年间,国内来南宁的旅客平均停留时间大多数都不到2天,一日游的占比高,超过了一半,主要还是以本地游客为主。
  同时,从游客游玩次数的调查数据来看(见表13),大多数来南宁游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南宁本地游客,占59.3%;若从南宁市以外的调查对象来看,则主要是广西区内游客,占31.2%,并且当中有很大部分来南宁的目的主要是探亲访友。若从广西以外的调查对象来看,来南宁游玩次数主要为“1次”,超过一半人数,占50.9%。
  从上面两个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客源地,或是停留时间,还是从游玩次数,主要是以南宁本地游客为主,其次是广西区内其他城市游客,而国内其他城市游客数量仍比较少,停留时间和游玩时间也较短,大多数都是以南宁为中转站,稍作停留。由此可见,南宁市游客客源和文化旅游市场仍有待进一步拓宽。
  五、加快推进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炼特色元素,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旅核心吸引力
  推动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提炼和融入文化内核,形成特色文化和旅游特色元素,从而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核心竞争力。
  1.坚持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讲好文化和旅游融合故事。目前,南宁市获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1项[3],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游艺、传统杂技等方面历史文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南宁市应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历史文化当中的生活生产场景、历史传说、壮乡歌海歌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制作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风情舞蹈、特色美食等元素有机融入文化和旅游发展当中,并结合本土地文化特色,在注重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价值观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动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坚持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有机结合,推动跨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南宁市在突出本土历史文化为主、吸收异地文化为辅的基础上,尤其要发挥面向东盟的优势,打好面向东盟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牌。目前,方特东盟神画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东盟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推动“东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有很大空间,需进一步将东盟各国文化元素融入本地的文化旅游当中。大力推进更多中国—东盟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南宁,推动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高东盟文化风情的深度体验和核心吸引力。
  (二)优化空间布局,加快资源融合,丰富融合发展新形式
  當前,文化消费需求和旅游需求日趋多样化,资源融合成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强化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化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形式,才能很好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从整体来看,南宁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聚焦各县区不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及其类别。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盘活和凸显各县区的地域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以民族文化、艺术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为基础,通过景观塑造、表演展示、情景体验、智能再现、主题聚焦等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源载体形式。推动全市不同县区打造不同的文化旅游人文景观、民族风情和旅游业态,不断盘活文化旅游资源的存量和增加文化旅游资源的增量,形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多元化文化旅游空间布局和资源融合形式。进一步吸引其他资源、产业、元素等要素聚集起来,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竞合机制,创新融合业态,优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游览自然风光转变为多元的休闲文化旅游,同时也呈现出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特点。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进一步完善竞合机制,加快孵化多元化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
  1.强化文化旅游“多规融合”,推动政策落地落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南宁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规划政策文件,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文化与旅游部门也完成部门机构改革,实现了“诗+远方”的融合。但由于出台的政策文件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做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同合作,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多规合一” 和“多规融合”。同时,需要加大跟旅游企业、文化旅游景区之间沟通合作,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2.创新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热点。可利用各县区不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基础,结合当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市场需求,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文化旅游、会展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东盟文化风情旅游、研学旅游、主题文化园、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壮医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演艺旅游、工业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旅游、文博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方面,精心打造一批有内涵、有故事、有温度、有品位的跨界文化旅游融合新业态,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供给,引领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需求。同时,也要发挥文化和旅游融合大产业、大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要素配置,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县区、旅游企业、景区转型升级,着力向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助推文化和旅游融合转型升级发展,不断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产品结构和产业体系,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竞争力。   (四)加快技术引入,强化智慧融合,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
  科技的力量是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有助于快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尤其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融入,能更有效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获得感,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赋予新动能。因此,可以借助“智慧城市”建设的东风,加快融入技术力量,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加快技术融入,革新文化旅游生产方式。当前,方特东盟神画利用光、声、电、影等高新技术手段,多维地从光影、视听等多方面成功打造了体现东盟文化风情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游客全方位地感受体验东盟风情及都市休闲旅游,形成了很好的品牌力。南宁市应以此为经验,不断革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式,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和扩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整体科技含量。探索和充分利用AR、VR、MR和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科技技术,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和产品业态,提高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体验度和吸引力。通过丰富游客体验,为文旅融合创新供技术支撑。
  2.加快技术融入,提高“智慧”服务水平。云南省开发的“一部手机游云南”旅游项目就是融合了5G技术、深度智能搜索、VR/AR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个性智能推荐技术,不仅能向游客推送文化和旅游信息、路线规划,还能实现高清直播、“ETC+无感支付”、智慧租车停车等服务,为文化和旅游提供了高效的线上线下文化旅游“智慧”服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南宁市也可借鉴云南等地成功打造“智慧旅游”的经验,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开发建设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等不同阶段,为游客提供文化和旅游推介、宣传展示、路线规划、在线咨询、服务预订等综合服务,不断完善和丰富“文化+互联网+旅游”发展模式,为游客提供精准可靠的旅游服务信息和消费引导,不断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4]。
  3.加快技术融入,助推文化旅游融合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已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可缺失的工具。南宁市也需要加快融入现代高新科技技术,尤其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过程的监管、运营、评估、分析、反馈等功能融入进来,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切实提高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可通过技术的力量,对文化和旅游产品、形式、效果,以及游客的需求信息、行为习惯、旅游路线轨迹等方面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和提供方位的文化旅游战略定位、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运营质量和运营效率,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从表层的游览观光到深度体验转型升级。
  (五)服务扩大内需,拓宽市场形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市场是推动文化和旅游和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做好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双循环的大文章。
  1.积极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培育形成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国内市场。当前,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双升级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国内游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出境游。南宁市应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全方位把握文化旅游的游客流量、游客来源、停留时间、游玩轨迹、游客需求等相关信息,做好大数据的精细跟踪和分析,重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做好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和消费发展趋势调查,大力提升国内文化和旅游供给品质和服务质量,不断探索符合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和新模式。
  2.统筹区域性国际市场,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合作联盟。在“双循环”背景下,南宁市要做好国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文章,尤其是深化周边省市和面向东盟国家的文化旅游推介、市场推广工作,大力推动跨市、跨省、跨国文化市场共融共建,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合作联盟,进而不断推动文化旅游市场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强强联合。同时,南宁市也要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程度和涉外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讲好南宁故事,大力推出具有符合境外游客需求的优质旅游产品。
  3.创新消费模式,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型消费形态。创新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培育新型消费形态,能更好地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大力探索“文旅+”市场新经济。南宁市可以推动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尤其是壮乡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跨界跨域跨业联动,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
  培育和發展全时文化旅游新模式。南宁市不仅要壮大旺季文化旅游市场,也要做好淡季的文化市场培育和衔接。同时,着力打造夜间文旅品牌,大力探索和培育“夜游、夜赏、夜娱、夜购、夜食”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做大做强夜间经济,不断丰富全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升级深度游产品,深化和提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程度和规模。南宁市可结合文旅消费场景拓展、文旅消费业态增加和文旅消费品质提升,大力开发出与上下游需求兼容的文化旅游产品,不断催生新的文旅消费热点,增加游客在邕的停留时间,延伸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不断深化和提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程度和规模。
  政府、企业和行业应合力释放更多市场红利。南宁市应探索刺激文化旅游消费的政策和举措,释放更多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红利,催生和形成扩大消费的动力源。比如,发放文化旅游各类消费券,形成鼓励出行、鼓励消费的文化旅游消费刺激,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南宁市也要优化文化和旅游投资环境,吸引全社会投资,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规模。
  [参考文献]
  [1]方董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南宁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2).
  [2]莫岚远.加快文旅融合步伐   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N].南宁日报,2020-06-29(01).
  [3]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统计表[EB/OL] .(2019-11-05)
  [2021-02-11].http://wgl.nanning.gov.cn/bsfw/ggbm
  fw/fwzwhycml/t4017117.html.
  [4]胡和平.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N].中国旅游报,2021-02-09(01).
  责任编辑:陈振波
其他文献
摘 要:海南省现存铜鼓有三种类型,即石寨山型、灵山型和北流型。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与两广南部铜鼓相类似,同属于东汉至南朝时期乌浒——俚人铜鼓。通过考察海南岛铜鼓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铜鼓实体后发现,海南岛铜鼓来源,除了从大陆传入外,海南岛各族先民也能铸造极富地方特色的大型铜釜,铜釜的铸造工艺与铜鼓相同。因而,海南本身也能铸造铜鼓,部分铜鼓是海南自己铸造的。  关键词:铜鼓;铜釜;海南铸造  doi:
期刊
摘 要:统一战线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邵阳市统一战线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了书院模式、康养模式、产业园区模式、院落自治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成效。统一战线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从激发主体作用、提升制度化水平、优化外部环境、平衡利益关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统一战线;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安排  doi:10.3969/j.
期刊
摘 要:历史上,骆越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而且还曾有过文字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是骆越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以《越人歌》为代表的骆越歌谣,无论在音韵、格律还是喻意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骆越文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当骆越文字逐步形成之际,秦始皇派兵统一岭南,设置郡县,推行“书同文”政策,骆越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统一使用汉文字。  关键词:骆越;语言;文字  do
期刊
摘 要:据考古发现,在岭南地区发现的广东博罗县横岭山墓群,被认为是商周时期骆越建立的缚娄国文化遗迹。由于史书中有关骆越记载非常少,该墓葬的发现,对于了解先秦时期骆越人的历史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周时期;骆越;缚娄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15  [中图分类号]K928.6;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些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应对和处理民族问题。本专题围绕民族问题概念进行建导,包括其社会历史背景、外延内涵的演变、生成与转换规律、判断和建导的拿捏等,旨在明确百年巨变之下的中华民族历史使命。  关键词:百年巨变;中华民族;历史使
期刊
摘 要:以山东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为例,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统一战线官微中优质推文的主题设置和表现形式。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中的官微建设,应从准确定位、注重内容建设、建立强大供稿链、形成庞大且稳定的受众群等方面开展。  關键词:网络统战;官微;山东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08  [中图分类号]D613 [文
期刊
摘 要:现场教学最早应用于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后被社会科学广泛借鉴。在党政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现场教学逐步显现出诸多优势,组织形式日渐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亟需改革和创新现场教学方式,打造更加符合新时代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质的现场教学课程。本文以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统战历史文化现场教学为研究个案,探寻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
期刊
摘 要: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具有地域性、集体性、豐富性、娱乐性等特点。深入挖掘侗族传统节日蕴含的积极因素,对增强人们的生命意识、团结友爱、婚恋道德、生态理念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和阐释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需要进一步革新侗族传统节日观念,建立节日文化交流创新机制,优化传统节日的发展环境,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载体。  关键词:侗族;节日文化;社会价值;传承  do
期刊
摘 要: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是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近年来,广西蒙山县把以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工作思路,以精准脱贫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取得了一定成效。要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同发展共促进,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过程中贯彻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doi:10.
期刊
摘 要:侬峒节是壮族传统节俗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属于骆越遗俗,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侬峒节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文章从制度办节、以歌会友、开峒迎客三个维度对侬峒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骆越;侬峒节;基本特征;价值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16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