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教育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确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远比科学知识的传授困难得多、艰巨得多。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应试教学急功近利的影响,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考什么教什么。因此,学生主体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掘。鉴于这一弊端,教师应尽快适应课改的需求,承担起对学生科学精神教育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落实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上,落实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落实到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信念的关怀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和培养的。
一、转变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提。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会真诚地坦露自己的心扉,与老师交流思想。这样的课堂会死气沉沉,学生会像容器一样,讲什么,记什么,只是被动地接受,不会思考、合作、探究。如果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擦亮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使之欲罢不能。我的课堂非常民主,学生虽然正襟危坐,但绝不毕恭毕敬。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提出的問题,大家都能认真思考,回答时无拘无束,想啥说啥,七嘴八舌,互相争论、探讨,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精神,踊跃发言举动,我及时肯定并加以表扬,让学生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激活了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可见,科学精神离不开民主教学,提倡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探讨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才能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改变教法,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将知识从黑板上移到笔记本上,再记到脑子里。这种灌输,不能为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就不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疑问,久而久之,思维僵化,学习热情、兴趣会减退。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他们既要养成严谨的态度,又要养成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比如,我在讲《咬文嚼字》一课时,针对演员改郭沫若先生剧本《屈原》中的台词,改后的够味,让郭老大加赞赏,而借题发挥——敢于质疑精神的难能可贵。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挑战,哪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没有布鲁诺对宗教的挑战,“日心说”怎能被推翻?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突破,怎能有“相对论”的诞生?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最伟大的人也无法摆脱个人与时代的局限。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哥白尼说:“人的天职是勇于探索真理”,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这一切都表明:崇尚理性的思考,敢于质疑问题,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上要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反对虚伪和谬误。语文课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不同见解,不盲从他人,不人云亦云,尊重真理,尊重科学。
四、突破常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许多老师强调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每课有每课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课应采用不同的教法,这样学生才能耳目一新。我常常打破教学常规,标新立异。比如《谈清高》一课,我上辩论课,既让学生对“清高”有正确的认识,又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双方精彩的辩论、精辟的见解,让我对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认识问题深刻、有思想。《雷雨》我上表演课,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霍金的《宇宙的未来》,我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奥道理。即使作文课,我也不忘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不忘《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科学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勤于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综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在我国“科教兴国”这一国策的鞭策下,我们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仅教会学生科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大胆思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这样,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林。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应落实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上,落实到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落实到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信念的关怀上……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渗透和培养的。
一、转变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提。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心灵,学生不会真诚地坦露自己的心扉,与老师交流思想。这样的课堂会死气沉沉,学生会像容器一样,讲什么,记什么,只是被动地接受,不会思考、合作、探究。如果教师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擦亮学生思想的火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养成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使之欲罢不能。我的课堂非常民主,学生虽然正襟危坐,但绝不毕恭毕敬。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提出的問题,大家都能认真思考,回答时无拘无束,想啥说啥,七嘴八舌,互相争论、探讨,对学生的积极思考精神,踊跃发言举动,我及时肯定并加以表扬,让学生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不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激活了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可见,科学精神离不开民主教学,提倡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探讨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才能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二、改变教法,提倡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将知识从黑板上移到笔记本上,再记到脑子里。这种灌输,不能为学生的思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学生不善于动脑思考,就不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疑问,久而久之,思维僵化,学习热情、兴趣会减退。所以教师要训练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他们既要养成严谨的态度,又要养成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比如,我在讲《咬文嚼字》一课时,针对演员改郭沫若先生剧本《屈原》中的台词,改后的够味,让郭老大加赞赏,而借题发挥——敢于质疑精神的难能可贵。没有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挑战,哪有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没有布鲁诺对宗教的挑战,“日心说”怎能被推翻?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关于时间和空间观念的突破,怎能有“相对论”的诞生?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最伟大的人也无法摆脱个人与时代的局限。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哥白尼说:“人的天职是勇于探索真理”,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更爱真理”,这一切都表明:崇尚理性的思考,敢于质疑问题,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
三、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上要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反对虚伪和谬误。语文课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尊重他人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不同见解,不盲从他人,不人云亦云,尊重真理,尊重科学。
四、突破常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
许多老师强调教学模式,我认为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每课有每课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课应采用不同的教法,这样学生才能耳目一新。我常常打破教学常规,标新立异。比如《谈清高》一课,我上辩论课,既让学生对“清高”有正确的认识,又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双方精彩的辩论、精辟的见解,让我对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认识问题深刻、有思想。《雷雨》我上表演课,让学生融入到课文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霍金的《宇宙的未来》,我与学生一起探究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奥道理。即使作文课,我也不忘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不忘《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教育目标,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科学精神的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勤于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综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在我国“科教兴国”这一国策的鞭策下,我们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仅教会学生科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大胆思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这样,教育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林。